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北铁路的发展最早可追溯至1891年。这年,清政府北洋大臣李鸿章以“俄患日亟”为由,奏准展筑由林西镇起,北出山海关,经锦州、盛京(今沈阳)、最后抵至吉林的关东铁路。1894年,铁路修到辽宁省的中后所(今绥中)。自此,揭开了东北铁路发展史的第一页。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图谋在中国的铁路权益。1897年8月,名为中俄合  相似文献   

2.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华侵略的加深,当他们提出要在中国修筑铁路的要求之时,李鸿章竭力阻止洋人在中国兴建铁路,以防他们通过兴建铁路攫取更多更大的特权和利益。后来随着他与西方国家接触的增加,更由于洋务运动的发展,对铁路的认识也逐渐深刻,转化为积极上书清廷,逐一论述对铁路的认识,充分阐述修筑铁路的诸多好处,主张由中国人自己修筑铁路;而面对修筑铁路所需的巨大经费问题,李鸿章明确提出要举借外债,但在举借外债时必须遵守三条原则,并身体力行,为铁路的修筑奔走呼吁不遗余力,努力实践,从而逐渐形成了李鸿章对铁路和修筑铁路的较为完整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铁路是近代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李鸿章在甲午战前对修建铁路的认识不断深化是基于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野心日益显露的认识。李鸿章把“海有铁舰、陆有铁路”视为求富求强的主要途径。甲午战前,在李鸿章的一再倡议下,清政府修建了名青铁路,津沽铁路、关东铁路、台湾铁路。甲午战后,铁路的作用日显重要,李鸿章兴修铁路的愿望更为迫切,并提出通过修路发展经济,建议提高关税、筹借外债、征集商段解决修路经费问题。在李鸿章的密切关注下,甲午战后,铁路修建成为清政府的一项“实政”。由此,并针对史学界存在的“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彻底破产”的观点,作者从各个方面进行考察论证,提出洋务运动并未因甲午之战失败而彻底破产,相反,因受甲午战争的刺激,获得更为广泛的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李鸿章与中国早期铁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鸿章做为晚清政府重臣,清末倡办洋务运动和最早主张兴建铁路的最主要代表人物,其在政治上的表现已有不少论述,在此不论。本文试就当中国酝酿兴建铁路,中国大地第一条铁路的出现,中国人兴建第一条铁路时期,李鸿章的思想认识发展变化轨迹,略谈几点看法。一铁路知识...  相似文献   

5.
李鸿章多年从事洋务实业活动 ,为中国近代铁路业的开创建有荜路蓝缕之功。他在淞沪铁路的谈判中维护了国家利益。他是我国自建铁路的首倡者。他在创建铁路事业的过程中阐述了筑路与抵御外来侵略、发展民族经济间的相互关系。他大胆主张引进外资。同时 ,他也把铁路与个人实力联系在一起。由于多方因素的制约 ,他的主张和实践终未能引导中国铁路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1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 1904- 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获胜,从俄国手中夺取了中国东北南部许多特权。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使东北逐步变为日本殖民地,在东北境内建立了一套侵略机构,其中包括在满铁附属地有大批驻军。这些侵略机构经常制造各种事件,严重威胁东北当局。日本一心想独霸东北,与西方列强的矛盾日趋尖锐。   英国控制的北宁铁路与苏联控制的中东铁路、日本控制的南满铁路鼎峙,但在金融、贸易、市场等方面都竞争不过日本,因而对日本耿耿于怀。   美国崛起较晚,但发展很快,在侵略东北方面不甘落后,打着“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相似文献   

7.
洋务派在兴办洋务事业的过程中,不断遭到顽固派的反对和攻击。两派之间发生过多次争论,其中关于铁路问题的争论是持续时间最长、斗争最为激烈的一次。 洋务派官僚把修筑铁路作为谋求富强的重要措施之一。早在1872年,李鸿章就主张改“土车为铁路”,指出:“俄人坚拒伊犁,我军万难远役,非开铁路,则新疆、甘陇无转运之法,即无战守之方。俄窥西陲,英未必不垂涎滇、蜀,但自开煤铁矿与火车路,则万国蹜伏,三军必皆踊跃,否则日蹙之势也。”他把兴修铁路与加强边防联系起来,这显然是符合  相似文献   

8.
关于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的思想和活动,过去研究中有一些不够准确或不够公正之处,其中包括:李鸿章拒绝赴粤问题,李福谈判及撤军期限问题,李鸿章拒绝援闽问题,李鸿章阻止“定远”、“镇远”来华问题,李鸿章与乘胜即收问题。本文依据有关史料,对这几件事情的经过和内情进行了如实的描述,并试图对李鸿章思想和活动的真实一面做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9.
李鸿章与早期维新派关系密切.早期维新派的重要人士多为李鸿章招揽的洋务人才,李鸿章对早期维新派人士能够予以信任、重用和帮助.李鸿章有发展工商业与富民的思想,有不断发展的“变法”思想,这是他同情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基础.李鸿章的这些思想愈到晚年愈见明显,其主张“变”的内容已超出了洋务运动的范围.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不仅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热情发展中国铁路事业的倡导者。在他的振兴中华,赶超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先进思想和在祖国进行实业建设的宏伟蓝图中,铁路建设始终占首要位置。从他青年时期上书清朝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招商兴路的建议,到他晚年从事建国方略著作和多次发表的演讲,都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所谓伪满时期的东北经济,指一九三一年“九一八”后至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前的东北殖民地经济。“九一八”的东北是个半殖民地,各国都拥有一定经济势力,其中以日本势力为最大。日本在“九一八”前,约占外人在东北投资总额的百分之七十二点三,一九三一年三月,日本在东北(所谓“满蒙”之地)投资达十四亿日元,占日本对华投资总额的百分之六十。日本在东北不仅在若干工矿部门中居优势地位,而且包办了一些工业部门。例如东北铁路多由日本垄断和控制:大连至长春、周水子至旅顺、大石桥至营口、浑河至榆树台、苏家屯至抚顺、瓢儿屯至千金寨,苏家屯至安东(丹东)大房身至柳树屯的铁路各线由“满铁”垄断;金州经貔子窝至城子疃的铁路由日本的所谓金福铁路公司垄断;吉林至长春、四平至郑家屯、洮南,洮南至昂昂溪、吉林至敦化的铁路各线则受“满铁”控制。“满铁”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为窦宗仪先生《李鸿章年(日)谱》在国内再版的序言。李鸿章作为洋务派重要代表人物,很长时间内,为慈禧所宠信,独当清朝内政外交之要冲。李氏所办政务,有许多是同外国人直接打交道。因此,外国人对李鸿章的活动的记载,对于了解李鸿章一生的功过是非,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选择该书作者搜集的外国档案、外国人日记、报告以及在华的《字林西报》记者所记载的李鸿章史料为中心,探讨了李氏一生的重大事件:戈登与李鸿章苏州杀降、处理金玉均严重失策、签订《中俄密约》的主要责任不能归于李鸿章,以及李鸿章在甲午、戊戌、庚子的表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魏均 《人文杂志》2002,(2):139-143
在蒙昧初开的近代中国,启迪中国人心灵,使之开始步入近代化的引路人,李鸿章自然位当其首.在中国晚清史上,李鸿章主政四十年,可谓权倾一时、位极人臣,四十年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本文拟就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开拓引路作用,略作赘述.  相似文献   

14.
试论李鸿章的对日外交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虹  叶自成 《中州学刊》2003,(2):97-101
李鸿章作为清政府的重臣 ,在对日外交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他最早主张与日本建交 ,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后 ,李鸿章的“联日”思想一度动摇。 1879年日本正式吞并琉球之后 ,李鸿章开始对日本采取强硬的立场。中日甲午战争后 ,李鸿章无论在外交还是在军事上都遭到惨败 ,他转而求助于“联俄拒日”。李鸿章的对日外交由于种种原因最后都不可避免的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相似文献   

15.
李鸿章的洋务外交活动中,对朝鲜外交是一项重要内容,留下了重要的经验和教训。李鸿章十分重视与朝鲜的外交。在坚持传统的中朝宗藩关系的前提下,李鸿章积极帮助朝鲜抵御列强的侵略;敦促朝鲜政府,顺应历史潮流,改革内政,开放对外贸易。中国被迫卷入中日甲午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清廷顾及维护朝鲜的权益。这反应了李鸿章洋务外交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16.
张丽 《文史哲》2015,(2):110-117,167
1900年春夏之交,义和团运动蔓延东北,东北三将军没有根据边疆地区的形势制定特殊的应对策略,而是在迟疑犹豫中不同程度地执行中央政府的命令,听任爱国官兵附和义和团,破坏铁路与俄为敌。俄国远东政策的缔造者维特先是指望中国东北地方当局自行靖乱,保护铁路安全,后随着东北局势的演变,又敦促沙皇出兵东北。义和团运动被扑灭后,维特反对占据北满部分领土,反对在满洲留兵护路,提出了以寻求经济补偿为主的满洲善后政策,并亲自参与中俄第一次交收东三省谈判。但由于杨儒最终拒绝在俄方修改后的协议上签字,中俄第一次交收东三省谈判失败,维特的满洲善后政策也遇到了严重挫折。  相似文献   

17.
李鸿章,合肥籍清廷要员,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总揆清廷内政、外交、军事大权二十余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引人瞩目的人物。近日,由安徽省社科院历史所暨省历史学会等数家科研学术机构发起的“李鸿章与近代中国经济?”学术讨论会,在其桑梓之地安徽合肥召开。全国十多个省市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李鸿章与近代中国经济、李鸿章的家世及淮系集团的兴衰,和李鸿章的历史评价等问题,在经济、文化、军事和人物综合研究等史学领域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国时期东北职官概述(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东北地方官制改革的历史背景,赋予东北有别于内地行省制度的新的行省官制体系。中华民国时期,东北实行了与内地整齐划一的地方官制。后来,由于奉系军阀以“保境安民”为由宣布自治,因此给东北职官制度蒙上了一层特殊的地方色彩。更由于东省铁路问题,东北又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和管理制度上极具特点的东省特别区及其官制。  相似文献   

19.
李鸿章外交思想的核心是争取和局。李鸿章对时局的清醒认识 ,是他和局思想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其和局思想本身来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积极性 ,但他的这一思想客观上却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失败。应客观公正地评价李鸿章。  相似文献   

20.
张静 《贵州社会科学》2006,6(4):158-162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自1870年起李鸿章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一职,他利用自身权势,以北洋地域为依托,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北洋官系网.北洋官系网的形成与发展对李鸿章淮系集团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