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谢桂华 《社会》2009,29(5):149-167
本文使用2006年全国社会综合调查的抽样数据,分析了老年人的居住模式、与子女的居住距离和儿女数量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老人的居住模式和居住距离并不明显影响子女给予的经济支持,但会影响子女在日常照料和情感慰藉方面给予的支持。有同住子女的父母可以得到子女更频繁的关心和照顾,而空巢家庭的父母从子女处获得的日常照料和经济支持则较少;子女居住得离父母越近,则越经常给予父母日常照料和情感慰藉。研究也发现,子女给予父母各方面照料的频繁程度不受兄弟姐妹数量的影响,独生子女并不比非独生子女更频繁地照顾父母。  相似文献   

2.
居住分异与社会距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一个新建社区的形成过程和居住现状的考察,分析了国内"居住分异"的社会分化现象。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居住分异以后,群体分化程度被强化了,它使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扩大、疏离感增强。这种状况不利于社会团结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我国正处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如果没有明确的政策干预,任由房地产市场按照这样的情况发展下去,居住分异与社会距离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7,(10):78-8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越来越明显。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整理了天津城市居民住房情况的信息资料,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这些信息进行了分析,将影响天津城市居住空间的因素分成性别、年龄、户籍、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个人月收入、家庭月收入等七类。分别阐述了这七类因子与居住空间分异的差异关系,揭示了正在不断加剧的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思考大城市摆脱居住分异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邓睿  郭东杰 《浙江学刊》2022,(4):94-107
农民工在居住空间上的分异将对其城市劳动供给产生差异化影响。基于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本文使用熵均衡匹配、因果中介分析等方法,评估居住空间分异对农民工工资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发现,居住在商品房、保障房或单位社区的农民工工资率比对照组高10.24%;混合居住结构并未显著提升农民工的工资率。机制检验证实,居住在商品房、保障房或单位社区的农民工更易融入城市生活关系和工作环境,同群效应刺激其形成积极的劳动行为偏好。此外,居住在商品房、保障房或单位社区对新生代和自雇农民工工资率的促增效应明显大于第一代和受雇农民工;居住在市区老旧社区和城中村、市郊社区对新生代和自雇农民工工资率的抑制效应相对突出。  相似文献   

5.
教育具有分层作用,因而成为一种资源。在城市中,距离决定着获得教育资源的机会,因此,教育引发人们的迁居,使具有共同教育需要的人聚集居住,加速特定居住区的空间流动与重组,从而丰富了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维持了居住空间的稳定,同时教育资源的优劣也使居住区的价值发生了变化,导致不同阶层群体的居住分异。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居住形态的城市社会学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居住所形成的有意义的社会空间,对农民工的城市生活及城市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通过分析农民工居住的特点,指出农民工与市民之间存在着居住隔离与居住差异,并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对这种差异与隔离做了分析,指出居住形态的差异与隔离是造成农民工与城市之间的疏离的重要原因,而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与居住环境是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博物馆、体育馆和展览馆空间分布现状和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指出:北京市这三类文化设施的分布具有较为明显的南北、内外和城区间差异;同时,年龄、收入、家庭结构和受教育程度等是影响文化设施利用的非空间因素。在空间因素和非空间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文化设施利用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异特征和不平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同地区居民在享受文化设施过程中的不平等性,以及较为明显的供求不匹配现象。在此分析基础上,对北京市文化设施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空间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品 《社科纵横》2010,25(6):87-89
空间研究成为近几年城市社会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通过对城市社会学空间知识史的回顾与总结,整理出空间理论的核心基础,使之呈现出社会学的学科属性,同时认清空间转向的作用和影响,确定未来空间研究的方向和任务,对于城市社会学的研究与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唐斌 《社会工作》2008,(9):10-11
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往往习惯于在事发末端运用行政手段来解决社会稳定问题,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建立长效的社会治理机制。在具体操作上,也总是由政府执法部门冲在第一线,用行政化的方法和手段来管理社会,解决相关的社会问题。实践表明,这种“重打轻防”、“政府包揽”的治理方式虽能产生一定的短期效应,但往往治标不治本,  相似文献   

10.
算法在社会领域不断地催生应用场景革新、推动生产生活变革,建构和映射着社会存在。但是,在算法赋能社会治理的背后,算法陷阱、算法黑箱、算法权力等问题暴露出算法的不确定、伪中立和价值缺位,算法赋能的负外部性不容忽视。对算法赋能社会治理的负外部性的纾解是一个系统性的治理过程,需要我们主动适应算法环境的复杂性,重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整合多元主体,合力规制算法向善,采取有包容、可持续、有温度的智慧性治理,以真正实现算法社会的共建共治共享,丰富数字化新场景,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1.
信息化条件下城市空间演化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锐  西宝 《学术交流》2004,(2):121-125
信息化条件下城市空间演化正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征。信息化的加剧使城市空间演化的进度加快,演化方式由"量"的外在扩大向"质"的内在结构延伸,并且演化内容正逐步趋向于城市内部结构的重新布局和调整。城市空间演化这些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选址自由度被有限制地放大、产业结构调整更加合理、劳动力结构和层次发生变迁、居民生活方式发生变革,等等。信息化也正是通过对选址、产业结构、劳动力、居民生活方式产生作用进而影响到城市空间演化,从而日益成为城市空间演化的新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2.
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the growing emphasis of the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to develop community services as a method of building communities and strengthening social solidarity. With the increased involvement of multi‐generation households in China's internal rural‐to‐urban migration,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what community services are available for migrant families. Nor do we know much about how such services can enhance social support for migrants, which is crucial for their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managing the ongoing challenges that arise from migration and further integration into cities.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case study conducted in Shanghai where social services are emerging in a few urban villages. We begin with a brief background on China's rural‐to‐urban migra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urban villages,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f community services and social support for Chinese migrant families. We then document existing services in an urban village to explore how they can influence migrant families' social support. Drawing on the perspective of service providers, we highlight the effects social work interventions can have on improving social support for migrant families. Finally, we propose an intervention framework based on multi‐dimensions of social support, emphasizing an integration of formal and informal social support through community services for migrant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3.
转型时期居委会的社区权力及声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闵学勤 《社会》2009,29(6):22-38
在中国城市社会变迁的转型时期,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权力与声望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南京BX区61个社区居民的随机抽样调查及分析表明:居委会目前的社区权力结构中仍以政府赋予的行政权为主,而在社区居民对其期待颇多的自治权、协管与监督权、突发事件处理权等的运用方面,居委会并未拥有足够的资源存量;社区其他营利及非营利组织在直接参与社区服务和管理的过程中多少瓜分了居委会的权力,从而影响了居委会的声望,并且随着社区居民群体在经济、社会及文化层面的进一步分化,居委会在不同社区成员中的权力与声望呈现差异化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叶鹏飞 《社会》2011,31(2):153-169
|本文以2007年7省区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及其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民工既表现出对城市定居的向往,又呈现出一种矛盾和模糊性的心理状态。相对于人力资本而言,家庭因素、社会支持因素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更加明显。农民工的定居决策主要受市场性、文化心理性和制度性三类因素的影响,其中,市场性因素正在成为显在的主因,制度性因素的作用已经有所下降,但市场因素的根源仍然来自于制度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衣凤翱 《阅江学刊》2012,4(2):135-139
海派文化历史地成为中国电影中上海影像的缘起。在中国电影上海影像中,海派文化的商业性、开放性、个性化特质贯穿其间。纵观中国电影史,上海影像与海派文化的特质遥相呼应,形成了一幅曼妙的海派文化"影像志"。上海影像在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中的嬗变与海派文化随社会历史的变迁,不断实现着有机的审美"耦合"。  相似文献   

16.
京沪旅游集散中心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京沪旅游集散中心分别投入运营多年,但经营效果却存在很大差距。本文运用抽样调查和比较研究的方法,从体制、模式、市场、服务等多重角度进行探讨,总结上海成功经验,找出北京的差距,并对北京旅游集散中心未来的建设提出建议,以使京城散客服务体系的建设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7.
Long-term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 for older adults currently espouse a philosophy of person-centered care (PCC). However, these facilities operate according to a medical model with highly structured administration and regulation. As a result, there is tension between the priorities of the resident and the organization. A qualitative study conducted with 4 social workers and 1 physician employed in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 demonstrates not only the structural barriers to PCC, but also the importance of meaningful relationships to residents' socio-emotional well-being. The final section explores how organizational barriers might be mitigated through the complementary use of relational care.  相似文献   

18.
章永兰 《学术交流》2003,(10):136-140
世界语言学发展史表明,语言的社会地位是随着文化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其中文化观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与人的认知特点相互作用产生文化观念,语言或言语的一些特性又使文化观念成了语言或言语的文化价值,这些文化价值又制约人的心理,调节人的社会关系。所有这些因素的互动过程,是文化决定语言社会地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基层权力运作的逻辑:上海社区实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桥 《社会》2010,30(3):44-64
摘要:城市社区具有自身独特的权力运作逻辑,这一逻辑存在于行动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之中。本研究选择居民委员会作为切入点,通过考察居委书记、居委委员、居委干事与其他组织的成员、居民区积极分子、普通居民以及某些特殊群体之间的互动过程,对城市社区权力运作或互动过程及其背后的逻辑展开分析。研究发现,在与不同群体的交往过程中,居委会工作者展示出了多种形态的权力,包括人情交往的权力、半科层化的权力、资源交换的权力、组织合作的权力和各种策略性的权力等,并最终概括出城市社区权力运作的五种逻辑,即依附逻辑、协商合作逻辑、精英主导逻辑、人情逻辑和服务交换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