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构建高职高专“三位一体”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特点,探索了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三位一体"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即以职业素质为根本、综合能力为中心、岗位技能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分析了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关于主体素质在认识中的作用问题,引起了广大哲学工作者的重视,已有不少同志撰写文章探讨和研究这个问题.但就绝大多数文章来看,研究的重点在主体的后天素质上,而对主体的天赋素质则研究较少.那么,主体天赋素质在认识中到底有没有作用呢?本文就这个问题作粗略的探讨.主体天赋素质,就是指人生来就具有的先天素质,即人的有机体生来具有的某些解剖生理特点.它主要包括感觉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结构与机能特点等.可见,主体天赋素质与"天才"、  相似文献   

3.
"研究性学习"具有探索性、主体性、体验性和应用性,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研究素质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介绍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点,论述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采取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备受关注、正在起草中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宗旨在于为中国公民应具有的基本科学素质画一条底线,<基准>按照<纲要>要求,将努力体现"以能力为科学素质核心"的意图.<基准>内容的选择原则是:与老百姓生活生产关系最密切、当前社会发展最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关键.据此,<基准>最终选择了物质与能量、环境与生态、生命与健康、个体与社会、信息与交往、认识与方法六个领域,并就如何呈现"四科"(即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与"两能力"(即一定的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以及如何与监测评估相衔接等方面作出了较为周密的安排.  相似文献   

5.
论"德能"     
蔡永宁 《社会科学》2006,(5):137-143
从能力概念的解释、能力本位的提法、能力概念的使用来看,"德能"概念都是合乎逻辑的.正确理解"德能"概念、应认清能力与素质的对应关系;应把握"德"与"才"本质的一致性;应把握"德"不仅对"才"具有主导作用,而且也有造福人类的重大效能."德能"概念的提出是科学理解能力概念的必然要求;在观念上克服了以往理论的局限性;为能力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利于人们加强品德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转向"人"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主体人的可持续性.我们有必要转换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视角,把研究的重点从"物"的方面转向"人"的方面."人"的可持续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人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素质;二是人的价值取向的革命.前者是人如何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者是人如何利用已经获得的发展能力.作者进一步论述了在中国发展人的可持续性的必要性及条件.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虽然具有某些阶段性特征,但其实质乃是人的全面发展,终极理想即为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而在达成"自由人联合体"的过程中,必须经历"人的依赖关系"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两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即体现为文化模式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再到"类本位"的历史转换.由此,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也应认清方向,找准坐标,努力向着"自由人联合体"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8.
论编辑素质的自我完善与创建“名刊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社科"名刊"应具有很高学术地位,有引领学术方向能力、独特办刊特色,能催化学术创新成果,在学术界有很高的认同度.从根本上说,编辑素质决定刊物质量,创建"名刊"的关键在于编辑素质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9.
可转换债券融资实务中存在两种观点,即"免费的午餐"和"昂贵的午餐".对上述两种观点进行辨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折衷的观点.比较分析了可转换债券和普通债券以及可转换债券和普通股的异同点之后,指出公司在什么情况下发行可转换债券有利,在什么情况下发行可转换债券不利,对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哲学视界是任何哲学创立的思维方式,它的转换更是任何哲学创新的思想前提。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只有在三重视界的转换及其"融合"中实现理论创新才能真正获得其现代形式,即从"知识论"到"存在论"的视界转换、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视界转换、从"自然唯物主义"到"实践唯物主义"的视界转换。应当说,"存在论"的追究、"以人为本"的观念,以及"实践的唯物主义"原则的"三重视界融合"构成了一种全新的具有革命性变革意义的思维方式,正是凭借这种思维方式,马克思在哲学史上彻底断绝了历史唯心主义,创立了以"社会存在论"为理论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