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正>中国文化传统以及学术研究在五四运动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之下学术研究出现了全方位向西方学习的现象。西方的科学、技术、思想、制度、文化以及学术思潮逐步传入中国,来自西方的概念范畴逐步成为主流的学术话语,基本上已经主导了中国学术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清末上海剧场演变的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汇的中心,上海剧场形态在清朝末期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化。第一次是由酒馆式剧场转变为茶园式剧场,主要是接受了北京剧场形态的影响,变化的动力来自中华民族文化自身,主要是民族文化内部交流的结果,西方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第二次演变是由“茶园式”剧场转变为“西式”剧场,这明显地是接受西方影响的结果。中华民族戏剧文化是一种“杂文化”形态,西方戏剧文化则是一种“纯文化”,上海剧场在清末演变的轨迹正是“杂文化”向“纯文化”方向发展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的外来文化的传入:第一次是公元一世纪到九世纪印度佛教的传入,第二次是明中叶到清初西方自然科学的传入,第三次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的全面传播,特别是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外来文化的冲击必然引起,传统文化结构的震荡和改变,这两者之间有一个相互矛盾、冲突、融合、吸收的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本文考察了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比附”、“冲突”、“融合”的三个阶段,探讨了中国文化开放型的特点。“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从这一历史过程中我们也许能吸收一些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教益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后 ,上海发展成为中国近代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经济中心。随着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上海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及谋生手段也发生了随波逐流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1840年鸦片战争后,国人被迫开始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西学从往日个别零碎和缓慢的传入方式转变为广泛、迅速的具有侵略性质的文化殖民主义的侵入。西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次第经历了一个由表层器物文化、中层制度文化、深层精神意识文化的变迁过程。“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社会变革运动成为西学传播过程中的始点与拐点。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的文化,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也在不断地被淘汰、沉淀、更新,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化模式。 五四运动前夕,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而传入的西方文化,冲击了中国封闭型的传统思想文化,一批“求进步的中国人”开始“适合于时代之要求”而出现,他们在中国的文化战线  相似文献   

7.
方未 《社区》2001,(11):36-37
“五户为邻、五邻为里”;弄,则是小巷子,作为市民居住之所,18世纪末里弄已出现在上海。上海市由里弄组成的住宅群体,由弄连通的居民组织形式是受东西方建筑文化掺和的产物。如石库门建筑就是江南传统居民建筑形式,在上海地区表现得十分典型。异彩纷呈的里弄为上海保留着久远年代的写真集……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欧洲“中国热”渐入尾声,基督教传入中国,引发了东西方艺术文化的碰撞、冲突、交流与和解。西方列强入侵迫使晚清政府的思想观念从固守“天朝中心论”转变到接受“万国观”。在此背景下,中国美术工艺品开始以参展博览会的方式走向国际舞台。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美术工艺品就曾多次参展世博会并屡获大奖,进而形成了一种融合宗教、文化、技艺、经济等的土山湾美术工艺现象。土山湾的艺术创作反映了中国传统手工艺传习方式受教会和西方技术影响而发生的被动转变,客观上推动了中西工艺美术交流与上海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沙逊家族是进入近代上海开设洋行的第一名犹太商人,这个家族历经四代人约一百年的苦心经营,终于登上了上海犹太商人盟主的宝座,也成为上海的首富。因此,要了解上海的犹太人必须研究沙逊财团,有的外国人甚至认为“没有沙逊就不能理解上海。”  相似文献   

10.
以“圣诞节”和“情人节”为代表的西方洋节以其“时尚、娱乐、狂欢、人性”等时代特征,并借助西方强大的经济实力,同时伴随全球化的浪潮迅速传入中国,很快赢得中国年轻一代的青睐和追捧。西方节日中国的盛行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甚至触及到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从时尚文化角度来探讨西方洋节的中国化问题,以期更好地解读西方节日在中国传播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欧盟对私法的统一铸造了一部新的欧洲法律文化,其国际性和商业性使其具有成为“现代商人法”的潜在力量。那么,欧盟私法统一与现代商人法之间究竞存在着何种联系与区分。现从现代商人法的起源、欧盟私法统一的动力以及对国际间商事条约的参照,来剖析欧盟私法统一与现代商人法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2.
印玲 《东方论坛》2009,(6):22-26
青岛的城市文化具有滨海文化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这一特点固然缘于1898年青岛开埠后西方殖民文化的传入,但是其定型则要归因于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主权之后。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半期到三十年代中后期,一方面由于开埠以来西方文化的影响,一方面中国人已经开始在青岛的城市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从而使青岛在公众娱乐、文学美术、教育与科技以及建筑文化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个引进西方文化的高潮。与前一时期不同的是,这些外来文化元素已走入了青岛居民的生活之中,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青岛滨海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企业文化理论是70 年代末80 年代初,由美国、日本以及西方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学者提出的一种管理学理论,传入我国后,很快掀起了一股企业文化热。但是,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种令人值得注意和忧虑的倾向,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三化”问题,即“雷同化、简单化、庸俗化”使企业文化建设失去了企业特色、民族文化传统特色及新时期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特色,使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缓慢。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可以约略概括为从“朝代国家”向“民族国家”过渡的历程。在此历程中,除了西方武力入侵这一重要的强制因素外,由中西文化交融所致的文化观念之变异绝不可被忽视。西方文化传播中,世界地理知识的传入挑战了中国自古以来的世界秩序观念,对近代中国“国家”、“民族”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西学的传入中国,始于元明之际。鲁迅说:“泊元明时,虽有一二景教父师,以教理暨历算质学干中国,而其道非盛。”①如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等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带到中国来,但从整体上看,当时西学的传入中国是零碎的,小量的,缓慢的,尤其是清康熙帝的下令禁教,更直接影响了西学的传入。鸦片战争以后,海禁大开,随着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和经济侵略而来的,是西方文化的开始大量传入,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学传入的规模愈来愈大,于是西方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发生了猛烈的大撞击,鲁迅早期的西学观,就是在这种大撞击中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兴建公共工程使用民地,经历了换地、换地并减免税、保障坟墓房屋等附着物以及逐渐限制使用民田的发展过程。晚清,由于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助推,出现“购地章程”,购地程序更为规范化。这种“官府购地”并非平等主体间的交易,只是皇权专制下的恤民。清末至民国,西方的土地征收制度传入,土地征收在立法形式上更趋同于西方。然而,“平均地权”思想融入后的土地政策,让土地征收制度失去了原有尊重土地所有权的本质,成为服务于国民政府土地改革的工具。从“官府购地”到“土地征收”,取得人民土地的形式更为完善,但实质未有变化。  相似文献   

17.
租界是近代中国被西方殖民者强制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后,由外来“客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划定的居留和经商特区。上海租界在旧中国的租界中设立最早,规模最大,形态最完备;而曾经在晚清社会卷起巨大波澜的西学,几乎与租界兴起同步,被输入到上海,并且伴随着界区的扩展,上海逐渐成为西方学术文化传播的中心,成为无缘涉足海外的中国人接触西学,了解西方文明的最大窗口。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中国人被迫走上了学习西方,吸收西方文化,重新认识自我的艰难历程。随着西方文化大规模地传入中国,中西文化冲突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问题,是当时的中国人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要保留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要引进西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精神支柱。它传入中国数百年来,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语言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基督教传入中国的途径以及基督教专有名词的汉译方法及其运用,论证了基督教对中国文化和语言所产生的历史和现时影响。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与佛经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佛教文化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佛教自汉传入中国,影响深远,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属罕见。佛经对中国古代哲学宗教伦理影响很大,而且对文学艺术,也有重大影响。佛经故事的传入,是中国小说创作的“新的种子”和“催产婆”。鲁迅认为中国六朝鬼神志怪小说之兴起,莫不受动于佛教的传入。“魏晋以来,渐译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