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察“X的”是表自指还是表转指,首先要区别两种不同的“X的”,对“成分提取’产生的“X的”进行分析时,既要看其中动词的价数,还要考虑名词的价数,并且对动词的价数要有正确的认定。  相似文献   

2.
语言学界对“价”范畴属性的认定有不同看法。我们认为,配价虽然与句法有密切的关系,但“价”既不属于句法范畴,也不属于句法-语义或语义-句法范畴。动词的价是语义范畴的概念,属于词汇意义平面。词汇意义最终在句法结构中以一定形式体现出来,动词的价可以在句法结构中进行形式验证。  相似文献   

3.
论汉语动词配价的确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动词的配价是一个有相当语义基础的句法范畴,它又有深刻的认知原因。确立动 词的配价要将认知框架和句法框架结合起来,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我们采用“理 想化认知模式”来指派格角色,然后在静态的理想句中提取“价”。配价成分的句法位置和 格角色要依具体动词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4.
动词配价是动词的语义组合潜力在句法平面上的投影。空间(位置)转移和“所有权转让”类的某些动词是现代汉语中的四价动词。这些四价动词及其配元成分的有序排列构成了富有特色的不同的基干句模。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配价语法理论 ,分析“对 N 的 X”短语的歧义问题。指出不论x是动词、名词还是形容词 ,“对 N 的 X”短语发生歧义都需要具备以下三个充分必要条件 :1.x是二价实词 (动词、名词或形容词 )。 2 .与X发生语义关系的两个配价成分都可能是指人名词。 3.N是指人名词。  相似文献   

6.
规定”义中有一个对人的要求之意义,这是一个三价给予义动词,构成双宾语句,其中的谓词性配价成分是远宾语即直接宾语。这种句子的语义结构是“施事+与事受控人+受事受控行为”,与事是受控人,受事是受控行为。“规定”的谓词性配价成分是一种行为价。“规定”是指施事允让或禁止与事干什么的要求或命令,作为给予义动词,这里的“给予物”,是对行为的允许或禁止等,是一种抽象的“客体”。  相似文献   

7.
汉语语法学中的"动词中心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对汉语语法学中“动词中心说”之来源和现状的多方面考察,将出现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动词中心”学说区分为朴素的动词中心观和源于西方语法的“动词中心说”。前者指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出现在吕叔湘等人的语法论著中的有关“动词中心”的观点,后者指八九十年代以后随配价语法等西方语法理论引入国内的“动词中心说”。并分析了二者的主要差异:1、侧重点不同;2、概括对象的范围不同。此外,该文还论及上述两种“动词中心”理论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食物加工制作类动词为研究对象,旨在对其语义、句法层面的配价情况及其相关规律做深入的多角度探索.提出特有语义格概念以分析此类动词的语义价,探究价量和价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句法向,包括向量和向质;探究了特有语义格、语义价和句法向的内在联系及相关规律;总结了介标化、述结化、方所化三种促进语义价句法化的形式手段,提出“形式化指数”、“句法化指数”的概念进一步进行相关统计与分析.  相似文献   

9.
“V+在+NP”指的是“龟缩在碉堡里”一类的结构。在现代汉语中,这类结构较为常见。根据我们对,人动词用法词典》中1328个常用动词的调查,发现有422个可以出现在这种结构中,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一,居各类动介宾结构的首位。目前,学术界对“y十在十NP”的语义特点和结构关系的看法不尽相同,本文试囵从考察语言事实出发,谈一点个人的意见,以就教干专氛一、语义:价、态和定点1.且在考察中,我们发现有些动词能够进入“V十在十NP,结构,有些不能,为什么一见?从语义平面观察,大体上与动词的价、态和能否定点等因素有关。价…  相似文献   

10.
何谓介词?“介”是什么意思?与表意明确的词类名称不同,“介词”的命名理据,字面很难看出。及物,是指动词的控制、处置、管辖能落到对象事物上,可直接带宾语;而动词不及物,与名词无法直接组合,就需要中介。介词就是介绍之词,“介”为“引介”之意,把动词无法管控的非价语义格引进来,介绍给动词,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依据、目的、对象等等。介宾短语常做状语,少数可略去介词,变成名词做状语。  相似文献   

11.
配价语法理论框架下的汉语双宾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把动词配价理论导入汉语双宾结构的研究,分析一价动词、二价动词、三价动词对双宾结构的语法配置功能,讨论动词的配价结构与双宾结构的各种语义和句法关系,区分双宾结构的典型形式和非典型形式,变价形式和非变价形式,认为动词的双宾结构不全部是其配价结构的投影,最后推导出基于配价语法理论的汉语双宾结构的鉴定标准,试图赋予其新的语法分析理念。  相似文献   

12.
依据语义配价理论考察常德方言动词 ,可发现与普通话动词对价语不同的语义要求 ,这些具有语义配价特色的方言动词可按与普通话形与义的差别分为四大类。方言动词系统、词义系统与普通话的不同以及语言习惯的制约是造成语义相容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配价原是一个化学术语,语法学中配价概念指的是动词与其它句子成份之间的依存关系。长期以来,对于英语动词的配价究竟应在哪一个平面来进行,分歧较为突出。本文试图利用台球模式在认知语法的框架内考察英语动词的配价能力,通过对配价成分进行动态分析,揭示表层现象所掩盖的深层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存现句A段表示方所和时问,具有配价资格。确定价语的标准是与存现动词共现的必有强制性成分的数目。存现句语义价的确定与存现句式存在密切的关系,存现动词处于最小主谓结构中的语义价分别为一价、二价和三价,体现的是常规价;存现动词进入存现句后经存现句式的过滤,实现为现实的二价,体现出现实价。  相似文献   

15.
动词配价研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介词宾语、时间和处所成分以及工具成分的定性上。相关语义成分与动词隐现的规律表明动词的配价具有动态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动词词义具有非自足性。此外,词义与句法表现的不一致性也是另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兼语动词“让”源自行为动词,跟其他同义兼语动词的来源一致;跟别的兼语动词直接源自行为动词不同的是,“让”在西汉首先成为表示“让与”的兼语动词,中古时发展成为表示“容让”的兼语动词,最后在唐代才成为表示“使役”的兼语动词和表示“纯致使”的兼语动词,这是受动词“教”逆向类推的结果。在成为兼语动词的同时,“让”也开始向被动标记演变。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语序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语法平面上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表达不同的内容。古汉语句法层面的语序是对具体语言事实抽象的结果,语义层面的语序则要对动词进行“价”类分析,着眼于不同类动词的表层配置形式,语用层面的语序是根据不同的表达需要而呈现的动态的语法形式。  相似文献   

18.
运用配价理论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对维吾尔语动词进行了分类,并讨论了它们的下位分类及兼价动词。  相似文献   

19.
配价语法认为.动词都是结构关联的核心.双宾动词本身支配着三个强制性语义成分与之同现.这个结构的核心语义是领属关系的转移,结构本身也受到配价结构的制约.虽然英汉双宾结构在完全映射条件下的句法模式是相同的,但是,其双宾动词在各个配价成分的语义选择和句法格式的选择上存在相异性.  相似文献   

20.
“丝毫”总是和否定词共现,“丝毫”句大都有一个共同的意义潜势。在“丝毫 不 动词”、“丝毫 没有 动词”这两种结构中,动词常是动作性不强的、消极意义的动词,或是中性的、语义强度比较低的动词。在“没有 丝毫 名词”这一结构中,名词一定在抽象名词这一论域中,也可以是“动名词”。在“不 动词 丝毫 名词”这种结构中的动词多是表示存在意义的。而且主要动词前常有“能”、“会”、“敢”等能愿动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