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仁且智,是孔子的成圣之道,它包含仁与智两个方面同时强调仁对于智的优先和统率;仁且智还涉及或影响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德才兼备,它们在中华文化中有着诸多表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2.
关于成无己之生卒年代,一般以张孝忠之说为据,以为成氏生于嘉、治平年间,然通过考察,发现成氏当生于庆历至至和年间。王鼎后序称成氏“为权贵挈居临潢”,即成氏是被胁迫去临潢的。又据有关文献所记,被掳之人的待遇是很悲惨的,但成氏作为医生,受到的待遇稍好一些。成氏死于临潢,至死未能回乡。  相似文献   

3.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庄首倡"虚静".这一学说对中国文学艺术有着重要意义.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哲学思想与审美意识结合的理论学说--虚静说,其形成之后便浓缩并积淀在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后经历代文人雅士的生发、阐释、改造、与完善,形成了对中国哲学思想、艺术创作、美学意识具有深远现实意义的理论观念.  相似文献   

4.
"和谐人格"是和谐社会条件下所期望于人们的各种理想人格品质,是个体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人格,这种人格范型具备和谐人格的要素特征、结构特征、功能特征、标志特征.和谐人格的塑造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基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保证是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其条件是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5.
“知己”、“知彼”与“抉择”是生涯规划的三要素。在假定已知“知彼”、“抉择”的条件下,“知己”应涵盖的内容与社会心理学中的人格是同一的。认识自己与认识客观世界是无法剥离的。生涯规划中的认识自我,就是要研究自己的人格并加以对策。  相似文献   

6.
文化的教化功能对发展健全人格起主导作用。"人格面具"是文化教化功能的一个方面。从人格面具与文化的教化分析人格健全发展有三条路径:一是达到理想人格的外部条件与自身条件的和谐统一;二是实现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价值匹配;三是应用人格"大五"模型将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有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7.
“意识的能动性”是许多哲学家坚持意志自由的重要依据。本文根据现代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指出,意识并不像某些哲学家们想象的那样能够自由地左右我们的行为选择,人的意识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反映和认识并不是可以任意改变的,而是受到各种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具有明显的倾向和确定性。影响意识倾向性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主要有:1、事件同自我的相关性;2、个体的需要;3、个体的人生经历;4、个体的人格特征;5、个体的认识结构和能力。这几方面的因素在个体身上的交织与综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对外部世界的知觉和判断,从而也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选择。因此,在每一特定事件中,由于这些因素都是相对确定了的,因而个体的行为选择就总是会被这些因素综合起来的合力推向一个大体确定了的方向。因此,那种认为意识的能动作用可以轻易改变一个人的认知、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8.
冯契与他的“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人的自由或自由人格、理想人格如何培养的问题是冯契哲学认识论思想中较有特色的一部分,也是冯契哲学认识论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冯契在继承和批判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平民化的自由人格”。本文拟从自由、人格、自由人格的涵义入手,较系统地分析了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的涵义、特征和传承。  相似文献   

9.
人格教育是个体终身发展的根基,是确保个体良性发展的必经之路,没有全面彻底的人格教育便没有影响深远的终身发展。作为教育者,教师的人格健康与否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关于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无法适应人格教育的需要。因此,应当采取切实措施,重塑教师“人格教育者”的形象,从而有效促进我国教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文化历史的背景上,论证分析了有宋一代文化士人人格精神的根源和动因,指出宋代高扬的人格精神与历史中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念、生存环境的演变等等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李汝珍所处的时代表面上繁华竞逐,骨子里却日益腐朽。传统的人文精神失落,原有的纲常秩序大乱。李汝珍通过一部镜花水月的故事,讽刺世事,寄寓理想。《镜花缘》的劝惩初衷表现在小说中就是追求仁智。作者追求仁智的社会理想有它一定的积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独特见解。虽然是镜花水月,但却引人追慕怅惘。  相似文献   

12.
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核心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仁” ,“仁”是二人定义一人的人伦理念。文化的核心理念造成了个体的基本人格结构 ,文化对个体人格形成的根本影响方式是同构投射。根据文化核心理念理解个体的基本人格结构是理解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关键。基于“仁”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的基本人格结构 ,而这正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依然按照“仁”的核心理念行为的中国人之所以具有基本的民族性、国民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儒学话语中,"儒学"与"仁学"是同等的:儒学即是仁学,反之亦然."生活儒学"不是"从现象学吸取养分",而是通过对现象学的批判而获得其"生活即是存在"的观念."生活儒学"不仅是"为儒学的当代复兴奠定形而上学的基础",而是具有三个观念层级:生活(存在)→形而上学→形而下学(知识论、伦理学)."生活儒学"首先关注的乃是生活及其情感显现:仁爱情感.  相似文献   

14.
价值自由表明了人作为主体改造与建造活动及其成果所达到的程度和状态 ;人格智慧就在于推进这一状态使其扩展 ;价值自由的获得反过来加强和提升了人格智慧。  相似文献   

15.
16.
仁与知是孔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 ,仁是主体的内在德性 ,知具有知识与智慧双重内涵 ,知识是通过对象化的方式所获得的对经验世界的认知 ,智慧是一种应对与理解社会人生的能力。孔子处理仁与知关系问题的方式是仁知合一、以仁统知。他通过“化越超为内在”的方式 ,实现了“下学而上达”的目的 ,打通知识通往德性的道路 ;又以仁纯亦不已的创生性 ,达到了内在德性的外化 ,从而把上下内外打成一片 ,实现了德性与知识的圆融  相似文献   

17.
朱子的仁学思想,既是对先秦仁学的继承与创新,也是对佛老之学的自觉回应.就前者而言,他强调在天人合一的整体构架下来论仁,其用意在于凸显仁的本体性质;就后者而论,他强调对仁的理解不能流于空虚,更不能离气论仁、离物论仁、离情论仁.朱子仁学的总体精神就是强调虚实之辨.  相似文献   

18.
儒家伦理的“仁爱”思想和基督教伦理的“博爱”思想分别代表了东西方文明的思想精华,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分析了两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现代意义,重点比较了两者的相同与差异之处。  相似文献   

19.
仁爱管理思想,是孔子在弘扬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哲学。孔子以仁爱为核心所建构起来的管理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长期持续的繁荣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日本以及东亚地区经济的崛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仁爱管理思想中所蕴含的超越时空的管理价值,对弥补现代西方管理文化的缺陷,挽救现代人的精神和道德失落、调整情感孤独、自我封闭等心理失衡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仁爱管理思想在融合现代西方管理文化的基础上必然会形成一种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管理文化。  相似文献   

20.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孔子及其儒家学派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通过对孔子"仁"的伦理思想的分析,揭示"仁"的文化底蕴及实现"仁"的内涵的途径,指明"仁"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对当代社会、尤其是在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形势下的人文环境有极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