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面临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理解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业的关系,对于宏扬和振兴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而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主要表现在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也就是说历史上长期以来造成了各少数民族和汉族以及各少数民族互相之间的巨大差距。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又比较突出地表现在经济和文化两个方面。因而,要缩小以至彻底消灭民族间存在的事实上不平等,达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必须首先振兴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而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振兴,又首先是和教育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重视民族教育和改革民族教育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相似文献   

3.
国家兴旺、民族振兴和事业发展,不仅需要以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为表现形式的硬实力,而且还要依靠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表现出来的软实力.树立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乡村振兴彰显地域性和文化性双重价值的重要资源。在现代文化冲击下,民族地区文化振兴面临村寨建筑文化城市化、传统文化失传、乡土文化主体缺失、村寨公共文化空间萎缩等多重现代性困境。根据云南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禀赋,其乡村文化振兴应该以物质性文化、社会性文化和制度性文化为价值维度。云南民族地区文化振兴应该坚持以乡土性、选择性和公共性三位一体的价值选择为原则。  相似文献   

5.
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文化是激发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由此,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对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新认识、新论断。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等方面都发挥着重大的功能: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功能;社会整合功能;教育塑造功能;政治合法性功能;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以文化形态为主的软实力已然成为当今时代国家间实力消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推动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所具有的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和生态属性决定了其能够在乡村振兴伟大工程中发挥效能、施展作为。以此为理论依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多维价值主要体现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产业效益、人力资本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和治理效益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在具体实践中,应在做好相关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聚焦现实推广过程中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乡村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和文化繁荣的有机结合为工作切口,依托高校智库作用的发挥和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凝心聚力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乡村振兴工作落地见效,为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强大语言之力。  相似文献   

7.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就川西北地区的田野资料而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增强文化自信、凝聚集体记忆、契合乡村市场经济价值追求、强身健体、增强民族认同、巩固村落关系、优化乡村治理等作用。与此同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目前面临着自身价值挖掘不够、自主性不强、创新性不足、后继发展乏力等问题,需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继而繁荣民族传统文化。从文化整体观的视角看,需要统一规划区域少数传统体育文化,优先发展优势项目,做大做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文萃与信息     
振兴西藏经济的出路如何振兴西藏经济?郑正杰在《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撰文认为:①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是振兴西藏的前提条件。西藏首先要根据自己实际,发展民族教育,尤其是民族基础教育。同时,要结合民族特点,对外来先进文化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和发展。而且,对业已存在的民族依赖心理必须代之以自信、自强、自立的民族心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系列观念上的转变。②提高经济效益是振兴西藏经济的核心和根本山路。只有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才能逐步实现经济由供给型向经营型的转变,由“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由半自给型经济和自给型的封闭式自然经济向开放式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然而脆弱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造成了民族地区乡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实现民族地区的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而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首要和核心任务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发展战略,实践证明只有创新乡村建设人才的体制机制,打破原有的人才培育体系的桎梏,才能通过乡村人才振兴发展战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的目标。当地的青年大学生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力军,返乡参与民族地区的乡村建设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历史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民族之魂,技术创新是振兴民族经济促使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关键所在.在新世纪技术发展的速度将更快,产品的生命周期将大为缩短,企业要保持不灭的技术创新活力,就必须有追求超越、打破旧体制,冲破体制限制和文化束缚的独创精神.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企业应认清形势,技术创新必须站在全球的角度,建立新的技术创新管理体制,使我国国民经济稳定、持续、高质量增长.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现代文化的形成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作者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精神上的反映,包括意识形态和其他一切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对经济、政治又具有强大的反作用.中国现代社会主义文化是由农业封建主义文化在近百年的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成的,它的前进方向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以及民族文化的历史挫折使得中国文化在当下面临着生存危机和强有力的挑战,文化安全问题正在逐渐成为关涉国家、民族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对文化的意义及当下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的分析,指出面对危机和挑战,需要改变错误观念,与伪文化决裂,以宽容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全球化,努力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3.
从元代涉商“三角恋杂剧”看作家商业文化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涉商三角恋杂剧具有自身的特征.从这类杂剧中,可以透视出杂剧作家商业文化心态:对商业和商人的鄙夷, 面对商业与商人的无奈,以及对商人的愤妒.这种独特的商业文化心态具有深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 :“必须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这不仅精辟概括了中国先进文化的科学定性是时代性和民族性的高度统一 ,更指明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动态有机结合 ,即面对全球化 ,突显民族性 ;面对多元化 ,坚持科学性 ;面对市场化 ,立足大众性。  相似文献   

15.
浅议我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非物质遗产的生存面临着生存环境和传承问题,非物质遗产的保护面临着资金匮乏问题。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活文化而不是民族记忆的背影、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单纯的保护不是非物质遗产发展的最佳途径,而需要合理的利用、适当的创新。本文对非物质文化的开发保护做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保护与开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东北亚文化面临着特殊的机遇、问题和挑战,东北亚各国应该超脱以国家为中心的认识模式,积极构建与普遍价值相互呼应的东方式的地域观念复合体。建构主义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东北亚文化的共性是东北亚文化融合的基础。东北亚区域整合及区域安全合作是东北亚文化融合的内部动力,全球政治的文化重构及文化融合的新趋势是其外部动力。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进程中民族文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球化进程中,民族文化首先受到挑战:优势文化的辐射;异种文化冲突、异变;劣质文化的融合等。在受到挑战同时民族文化有着很大优势:全球化会促进民族文化传播;民族文化会吸收一些先进文化的优秀成分,涤荡掉自身的沉渣和垃圾。总之,全球化对民族文化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我们要积极面对。  相似文献   

18.
社会工作根植于西方文化,在引入我国后,其本土化过程面临各种瓶颈与阻碍,尤其是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使其本土化的过程步履维艰。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源头性意义的孝文化与社会工作之间则具有一定的适切性,为推进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提供了文化根基,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华文教育热潮和中华文化面临的多重挑战,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华文教育的内涵,从多个层面探索以华文教育助推中华文化竞争力的提升,强化和确证中华文化之独特性和生命力的现实可能性,这是中国的大学的历史使命,这也是中国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儒家文化面对时代的要求需要做出新的传承与发展。一方面可以从儒家文化中汲取养分,传承其中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思想;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儒家文化的内在理路与新时代社会的现实需要,针对儒家文化中所欠缺的地方进行创造性发展,将儒家文化进一步与理性思维、辩证唯物主义精神相融合,打造新时代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