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温室气体减排与中国的环境外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围绕温室气体减排的问题上,国际社会展开了复杂的斗争。作为世界上现排放温室气体总量第二、温室气体排放增量最多的国家,中国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在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中国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如果要在国际社会上树立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消除"中国威胁论",那么应该也能够为国际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我国应以温室气体减排为契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成我国在全球气候谈判中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2.
刘小童 《东西南北》2014,(18):78-80
上世纪70年代,中国支持第三世界兄弟国家,援建了坦赞铁路,这是中国当时最大的援外项目,几万中国人在遥远的非洲度过了几年难忘的岁月几乎在国内所有相关报道中,东起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中部的卡皮里姆波希、全长1860 5公里的坦赞铁路都得到赞美之声。这条由中国政府于1970年10月承建、并于1976年7月全线完工的贯通东非和中南非的交通大干线,不仅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援外成套项目之一,更因沿线地形复杂、  相似文献   

3.
冯涛  何星 《社科纵横》2012,(3):99-102,109
核安全始终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关切,同时也是国际安全的重大热点问题。冷战后国际核安全形势尤为复杂、多变,更是凸显了维护国际核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从国际核安全基本概念出发,借用"综合安全"理论多领域分析视角及各领域安全互动分析方法,联系冷战后国际核安全具体实践,分析了国际核安全面临的多领域威胁及其内在动因,提出了"综合核安全"观点。  相似文献   

4.
"和平崛起"与"和谐世界",是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和谐世界"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目标,是在新时期中国对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新主张,是符合全世界人民共同福祉的外交模式。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有三个层次的渊源。第一个层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层面;第二个层次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和平外交思想在新的国际形势下的发展;第三个层次是和谐社会理念的深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也有三个层次。首先是中国建设好"和谐社会";其次是积极推动"和谐周边";最后逐步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福利治理是社会治理的一个主要部分。在"福利治理:本土创新与国际经验"国际研讨会上,会议代表提出了中国社会改革与转型背景下新的福利治理的理念,总结了中国福利治理的本土化特色,对推动中国福利治理发展与创新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魏丽明 《南亚研究》2009,(4):127-141
1924年泰戈尔访华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1999年,德里大学“泰戈尔教授”西斯·古马尔·达斯(Sisir Kumar Das)受国际大学之托,整理出版《泰戈尔在中国的讲演》(Rabindranath Tagore:TALKS IN CHINA)一书,为读者提供了泰戈尔1924年在华讲演的详细记录。本文对此书加以文本细读,重新反思泰戈尔访华的意义,并认为这一历史事件透视出当时中国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复杂心理,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投射,以及当时中国思想界对待外来文化时的偏颇。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在内容上是"国际"的,在形式上却是"一国"的。基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可以解读为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其形式表现为"中国特色"、"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在内容上则表现为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主义的政治、社会主义的文化等方面。我们应当在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好。  相似文献   

8.
江倩 《阅江学刊》2012,4(2):119-124
伴随着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进程,近现代思想文化界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和对新国民精神的呼唤从未停止过。中国现代家族小说作家在对家族生活的思考中将"家"与国密切联系在一起,同样贯穿了这样的努力,特别是通过对"老中国的儿女"形象的塑造,批判了中国老百姓身上普遍存在的国民劣根性,进而参与到新国家的建设中。  相似文献   

9.
陈来元 《东西南北》2014,(14):41-41
1999年贝尔格莱德时间5月7日午夜,美国悍然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制造了我国三名记者死亡、多名外交人员受伤、大使馆馆舍受到严重毁坏的特大惨案。当时我在中国驻莱索托大使馆工作,听到美国轰炸我大使馆,又辩称为"误炸"的消息后,真是气炸了肺。  相似文献   

10.
肖洋 《太平洋学报》2013,21(1):77-85
国际海运减排是环境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国际海运减排博弈现状入手,提出"碳陷阱"的概念并进行理论解析,在深入剖析国际海事组织的海运业减排约束机制及其法理性原则问题的基础上,探讨符合中国利益的国际海运减排方案及实施模式,提出中国规避海运减排"碳陷阱"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武心波 《日本学刊》2006,(2):106-120
日本企业在近代的形成,是以传统的“藩”为基础加以改头换面的,秉承了“藩共同体”的性格。二战后,日本企业的迅猛发展,曾将日本经济推向了世界经济的顶峰。但随着冷战的结束,尤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猛烈冲击下,传统的“日本模式”已摇摇欲坠。企业为生存而进行的浴血奋战,使“现代因素”不断增强,传统的“共同体”色彩日趋减弱。企业传统性格的悄然“蜕变”,正引发日本继明治维新后又一次巨大的社会振荡。  相似文献   

12.
解析"三潮"冲击下的"信仰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党员干部中不同程度存在的"信仰危机"是"三潮"(资本主义"西潮"、社会主义"低潮"和市场经济"商湖")冲击的结果.解决"信仰危机"的新思路是,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上将重心置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让广大党员干部在理论认同的基点上达到价值认同和实践认同.  相似文献   

13.
李怡 《唐都学刊》2003,19(1):53-55
“全球化”是新世纪中国学术的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西部文学”虽然已经阐述了多年 ,但在今天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之中 ,无疑也产生了特殊的意义。但将这两个“重大”置放在一起 ,其意义的连接却变得曲曲折折了。从表面上看 ,“全球化”与“中国西部” ,这是一个普遍性的时间和一个特殊空间的问题。我们常常在说“全球化时代”如何如何 ,这也就是说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正在怎么“化”的过程 ,这是一个时间的过程。“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西部文学” ,似乎应当考虑的是一个局部空间的文学现象如何适应更有普遍意义的时代发展的要求。当然…  相似文献   

14.
白桦派作家带有不可改变的阶级性,他们以如此觉悟为核心,确立了白桦派文学形象.这一点由武者小路和有岛武郎展示出来,在大正文学中意义巨大.武者小路看到托尔斯泰主张的"无我奉献"的局限性,开始"转向",奔向力主"有我奉献"的梅特林克.当武者小路发觉自己不能赞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后,便进一步"转向",走第三条老路,创办"新村",为他的创作更新拓出了新天地.诚实的有岛留美归国,告别了实业理念和宗教信仰, "转向"走上了文学道路,作品张扬人性,反抗传统,自己在现实社会中迭遭挫折.白鸟评价有岛作品是有"人生价值"的文学.这个观点至今在思考大正文学史的结构时,仍不失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校人事管理改革对"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双肩挑"管理模式虽然在当下仍具有重要的管理效能,但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其不足之处开始凸显,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理顺教研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关系,推动人才评价体系的转变,最终促进"双肩挑"向"一肩挑"的转变,是其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张继军 《求是学刊》2006,33(6):38-42
善恶是道德评价体系的基本尺度,中国传统的关于“善”、“恶”的观念在殷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当中还缺乏一个现实的理性基础,其形成应始于殷末周初。在西周初年,虽然善、恶作为一对范畴,甚至是作为描述价值取向的单个概念还没有被明确提出,但是“善”和“恶”的观念已经开始应用于政治生活、祭祀活动、农业生产和人格评价等方面了,构成了当时社会价值评判的内在标准。  相似文献   

17.
董淑华 《学术交流》2006,(9):149-151
“寡人”一词在古代注疏中一般都认为是君王用以自称的谦词,含有“少德之人”的含义。“寡人”在先秦典籍《左传》中,并不是一个自谦的词,而是一个能够标明诸侯的等级和特定身份即他的“嫡正”身份的一个词。也不含有“少德”之意,“少德”之意的注疏,是汉以后儒学占统治地位后,一些儒学大师以“温良恭俭让”为思维准则,主观臆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论新闻核     
优秀的散文都有散文眼.散文眼是由散文的炼意需要而产生的.散文有了"眼",散文所创造的情景交融、意象聚合的新与深的意境就有了凝聚点,散文就能达到深刻的思想性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性的统一.新闻写作应借鉴散文这种炼意的笔法,在提炼新闻主题上追求新与深,需要有散文眼式的"新闻核".画龙点睛,设置新闻核,则可以增强新闻作品的思想性、教育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19.
副词"又"的语气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词"又"的用法很复杂,这种复杂性导致了学者们在描写其用法时常有不同的看法。实际上,"加强反问"、"加强否定"、"表示转折"这三种语气用法可以作统一的描写,即突出对立关系,又使结果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体裁对语体风格的形成关系甚大.组诗的系统性、包容性文体特征决定了其语言形式的独特性,使其能融抒情、叙述与对话语体为一体,形成了多元语体格局,满足不同语境下诗歌创作的要求,反映诗人的独特心理体验.语句的"重复"和意象的"勾连"是组诗语体风格的重要特征,它对增强节律、充分抒情,有序铺陈、推衍叙事,逻辑性地表达情感诉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其产生特殊魅力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