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英雄驯服野生动物母题与考验女婿习俗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英雄史诗考验婚中所叙述的英雄为岳父家驯服野生动物而作为娶其姑娘的条件这一母题是蒙古先民真实婚姻习俗之反映,与世界其他民族古老服役婚相似。英雄为岳父家驯服野生动物的考验任务与蒙古先民游牧年代有关。  相似文献   

2.
女真人建国前以及建国初期一段时间内实行氏族外婚部落内婚和部落外婚的婚姻形式,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女真人开始族际通婚,而女真族的皇族与贵族之间的世婚制,一夫多妻制与一夫一妻制的并存,收继婚和隶役婚以及抢婚和放偷婚俗,都是女真族特殊的婚姻形式和婚俗。  相似文献   

3.
青海蒙古族盟旗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盟旗制度是明清到民国时期在我国蒙古族地区实行的一种地方政权组织形式,青海蒙古族地区也实行了这一形式。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其内在的原因,但青海蒙古族所处的以牧为主的生态环境与以地域为本的盟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相适应性,最终成为青海蒙古族社会衰退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纳西族是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滇川之间的古老民族之一。各地纳西族的婚姻家庭因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而不尽相同,如泸沽湖地区还保留了走婚和母系制;四川木里俄亚地区则保留了伙婚——姊妹共夫与兄弟共妻制;丽江、中甸、维西等县则实行一夫一妻制和父系小家庭。本文拟对俄亚纳西族的伙婚进行一些介绍,并论述其起源和社会性质。 俄亚纳西族分布在金沙江支流冲天河的沿岸。当地居民在年轻的时候,普遍过着一种名为“安达制”的群婚生活,其含义与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相同。同时又实行婚娶,其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男娶女嫁的兄弟共妻制,男娶女称“门次汉”;一种是女娶男嫁的姊妹共夫制,女娶男为“拥支汉”。一夫一妻的单偶婚极少。无论是姊妹共夫,还是兄弟共妻,都必须举行隆重的婚礼,两者仪式相同。由于举行婚礼时必须把新郎、新娘们用牦牛皮带拴在一起,该仪式又称“拴皮带”。 1981年我们赴当地进行调查,其间遇到许多家庭举办婚礼。现在以俄亚村伊达家两兄弟娶瓜扎家两姊妹为例,具体看看拴皮带的仪式,从而进一步了解当地纳西族的婚俗特点。  相似文献   

5.
辽金时期契丹女真两族在婚制婚俗上有许多共性,如皇族后族实行严格的世婚制,鼓励民族之间通婚以及两朝统治者对妇女再嫁问题的态度等,这些共性的背后有深刻的历史原因,本文将对此做以论述。  相似文献   

6.
婉让 《社区》2008,(35):30-31
纳西族婚俗,由纳西女人撑起了泸沽湖上的一方天。作为纳西族的一个分支,摩梭人至今保留着走婚制和母系氏族遗风,被民俗学家喻为“人类社会家庭婚姻发展史的活化石”。在这方与世隔绝的桃源之地,男不娶、女不嫁。男子夜间到心爱的女子家谈情、留宿,这便是“走婚”。所生的孩子归女方,父亲没有义务抚养孩子,而抚养的是自己的外甥,他的孩子则又由女方家的舅舅抚养。  相似文献   

7.
黔桂边区瑶山一带的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以习穿白色齐膝短裤得名。他们长期保持“五不通婚”之习俗,即不号兄妹通婚,不与同姓通婚(同姓不同宗者除外),不与其它民族通婚,不与本民族的其它支系通婚(如青瑶、长袍瑶等),不与外地的白裤瑶通婚(近年虽有人同广西白裤瑶通婚,但为数极少)。“五不通婿”之习俗,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婚姻形态:即封闭的“同民族同支系同地异姓婚”和近亲的“姑舅表婚”。  相似文献   

8.
僧格林沁等近代蒙古王公,同时也是全国性的重要历史人物。他们的生年、生日,却一直存有疑问甚至有误传。细究这一现象,很可能是因为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忌讳生日的习俗。  相似文献   

9.
回族是一个有族内通婚教义习俗和"大分散,小集中"居住格局的民族.通过对山东三个回族村庄的调查,试图找出当地回族娶嫁距离的分布状况和当前农村回族青年娶嫁流动状态,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当代侗族择偶习俗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侗族有其传统的择偶习俗,一般实行民族内婚、房族外婚,有的侗族盛行姑表婚,即姑女嫁舅男;有的侗族禁姨表婚,认为姐妹的孩子是亲兄弟姐妹,不可通婚。择偶时,注重对方的家世,即"根骨"要正。20世纪80年代后,侗族年轻人多有到外地打工,他们成为传统择偶习俗的"破坏者"。一些侗族年轻女性也趋向于远嫁他乡,既满足自己"趋外"的心理,又能为娘家换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侗族择偶习俗从"同类匹配"向"资源交换"转变,由此引发了社会文化其他方面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中表婚探源     
中表婚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上古夏、商、周时代,从上古姑舅称谓及上古史料得知,中表婚是氏族外婚制的产物,是早期人类由群婚制向一夫一妻制过渡时的表现形态.从西南少数民族遗留的风俗中可以推测出,远古时中表婚的表现类型为三种.周代同姓不婚制度的实行,推进了中表婚的进程,使它在众多婚姻形态中占有重要地位.中表婚革除了群婚制的弊端,又有利于部落间的联盟,在当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回汉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汉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两族的分布广泛,这种关系遍及城乡、边疆、内地,成为我国最广泛的族际关系。研究这种关系,不仅有助于对回族史、民族关系史本身的探讨,还有助于加强民族团结。本文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一 回汉间有古老的姻亲关系,这种关系直到今天仍普遍存在 李维汉同志说过:“回族,就其主要来源说,即是随蒙古军来的回人同汉族婚配蕃衍而成的。”为何如此?因为当初随蒙古军东来的回人主要是男人。这些男人要以中华大地为家,繁衍发展,就要通婚。回回主要和汉族杂居,因此通婚的主要对象是汉族。回男娶汉女成为回汉通婚的主要形  相似文献   

13.
为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上族抢婚习俗,首先把土族在解放前的婚姻概况作一介绍: 解放前的土族处于封建社会阶段,婚姻中实行一夫一妻制。不过,也有一夫多妻现象存在,主要是因第一个妻子不育而造成的。当丈夫为解决后继乏嗣问题,打算娶第二个妻子时,必须征得第一个妻子的同意才能付诸行动。按照土族中的不成文法规,男子娶妻最多不超过三个。青年人的婚姻是“听父母之命,凭媒妁之言”的包办卖买婚姻。通婚中遵守同姓  相似文献   

14.
蒙古族进入阶级社会后,原始氏族制的群婚残余以它稳定而保守的属性,随伴已经产生并逐渐确立了的一夫一妻制相衍而下几个世纪。这一相行并存的婚姻现象长期保留于蒙古社会,使其婚姻习俗别具特色。本文试就蒙古社会存在的婚姻形式,主要结合卫拉特蒙古的婚姻习俗,作一简单介绍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走婚习俗是纳西族一种特殊婚俗,至今保留在泸沽湖畔的永宁、盐源、俄亚等地,这种"暮合晨离"婚俗以感情为唯一纽带,不以物质、利益所左右,分布在滇川交角的纳西族中。走婚制能够存在的原因主要有:囿于封闭的地理单元环境,长期处于土司、土官统治下,维护和谐大家庭,保持自由婚恋及补偿多偶制等。  相似文献   

16.
在历史时期,云南文山苗族一直有着自己特定的通婚圈,主要表现在通婚对象与通婚地域这两个方面。在通婚对象上,文山苗族一直坚持族群内婚优先的原则。在通婚地域方面,则通常限定在附近村寨。当代,文山苗族通婚圈在原有基础上逐渐扩大。族内婚仍是个体择偶的优选项,但族际婚从开始的不被接受到现在已大量出现。通婚圈的地域限制逐渐被打破,发展出跨省、市乃至于跨国、跨洲的远距离婚姻。族际婚与跨地域远距离婚的大量增加,使得不同民族群体的生理性融合成为可能,并成为其他文化融合的基础,进一步促进了文山苗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并从心理上强化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蒙古族族源传说脱胎于萨满教神话,与早期萨满教"天崇拜"信仰有着密切联系。从族源传说所反映的经济文化类型来推断,它传承于蒙古人脱离狩猎生活过渡到游牧社会,氏族制解体、早期封建关系得到确立的时期。  相似文献   

18.
回族民族队伍在历史上的发展壮大,曾经得益于与异民族的通婚联姻,在当前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着相当多的民族间通婚现象。然而在许多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相当长时期内回族却较多地执意信守尽量不与异民族通婚的习俗。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反映了回族“保族保教”、维护民族传统特征过程中的复杂心态。该文就回族最早大量实行“民族外婚姻制度”、继而实行“民族内婚姻制度”过程中的心理转换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9.
同姓不婚是周代婚姻习俗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周代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异姓姻在《诗经》等文献和周代的夫妻合葬墓以及出土的铜器铭文中都有所反映。同姓不婚的意义一是促进优生,一是具有政治意义的联姻。同姓不婚,娶于异姓,逐渐形成了同姓为兄弟、异姓为甥舅的族群形态。重人伦是周人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加强思想统治的一项有力措施,被作为提倡同姓不婚的一个出发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青海蒙古族当代小说创作主题为主线,在阐述20世纪80年代青海蒙古族小说创作基本概貌的基础上,总结得失,并对青海蒙古族当代小说创作的现实意义与价值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