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本主义教育观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丽珊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S8)
人本主义教育观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态度、情感和独立学习的一种教育哲学。本文通过对人本主义教育的基本思想、学习论和教学方法的分析,阐明了人本主义教育观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及作用 相似文献
2.
毕兰凤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0):241-243
人本主义教育观主要包括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有意义的学习以及教学评价模式,这些理论内涵正是社会工作实验教学目标的内在要求,借鉴人本主义教育观指导社会工作实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本主义教育观对当代高校班级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丽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观主张尊重学生,提倡以学生为中心, 针对传统班级的弊端,参照人本主义教育观,在当代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管理过程中要把学生当主体平等的人看待,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和潜能,把发展人作为班级管理的起点和归宿,坚持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浅论人本主义教育观与全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史上的“第三思潮”,其教育观克服了行为主义教育观的局限,促进了当时美国的教育改革。在提倡“教育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人本主义教育观仍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进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本文着力阐释美国杜朗大学心理学教授费勒其的创造教育观,用以矫正当前我国高校泛化的以考试为目标的传统格式化教育理念;为我国高校实施创新素质教育提供国外理论,达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王啸天 《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4):85-87
传统课程结构历来以传授事实性知识的学科课程为主,延续至今,已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要日益背离。在批判传统课程理论中存在的压抑学生个性、忽视学生主体性和灌输教学过度等弊端的基础上,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指导下的课程观便应运而生,它强调要以培养"自我实现"的人为课程目标、根据学生多种需要选择课程内容、以"非指导性教学"来实施课程,从而实现对传统课程理论的反叛与超越。 相似文献
7.
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他的许多独创的见解在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有着重大影响。其人本论的教育思想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和目的 ;“有教无类”、“君子不器”、注重实践的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注重启发的教学方法 ,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全体性、整体性、创新性、主体性有着某些契合。我们今天学习、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 ,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素质教育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向民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56-59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 ,结合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 ,根据素质教育的内涵 ,从教育的目的观、教育质量现等九个方面论述了实施素质教育应确立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9.
宋莉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1-122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自己独具风格的学习理论提出了丰富的学习论点。它的提出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我国,研究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素质教育则更具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中的人本主义美育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燕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8(6):164-165
抓好素质教育是抓好基础教育的关键,而人本主义美育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这就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转变过去传统的课程复制者、执行者这一单一的授课角色基础上,对自己的教学思想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教学中要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真正地践行人本主义这一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1.
李瑜青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3)
法律与文化的相互关系问题是法律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作者认为,一定法律所表现的文化人格,是一定国家内在文化的展现.法治的建设如果忽略一定国家文化内在因素的作用,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的移植,它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造成整个国家文化系统的紊乱.因此,中国法治文化的建设必须关注中国传统文化问题.而其中研究传统儒学对中国法治文化构造的价值就具有特别的意义.论文考察了传统儒学人文主义思想特点,分析了传统儒学对法治文化意义的立论,深入探讨了传统儒学对法治文化价值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13.
张俊相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8-10
科教兴国,即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的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既吸取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又摄取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对中国古代“以教为本”、“尊师重道”思想的弘扬和现代化。追溯这一伟大理论的民族思想文化基础,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加深对这一战略思想的理解,提高贯彻这一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一、科教兴国战略与传统的“以教为本”思想“以教为本”,视教育为民族生存的命脉和安邦治国之本,是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4.
葛荃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全面复兴儒学是难以实现的。这是因为,政治性是中国传统儒学的本质规定性,其政治价值结构的主体由君权至上、父权至尊和伦常神圣三个层次构成。以这样的价值结构作为理性内核,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完全能够适应君主政治存续和发展的基本需求。据此,传统儒学内涵的价值准则与现代化理念是相悖的,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在政治价值结构上是一脉相承的,因而,期待着儒学的复兴、升腾以促成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必将令倡导者、期待者们陷入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论述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极有价值的哲学和人文科学思想,对提高大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传统节庆的儒学化倾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东玉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9(1):15-18
中华传统节庆在其臻至完善的历程之中,受到儒学的渗透、影响.形成儒学化的倾向。表现为,传统节庆文化之中,团圆渗透孝道,祝福氯氟仁爱,欢庆饱蕴乐观,对称孕含中和。 相似文献
17.
黄向阳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0(2):29-31
宋明理学是援佛入儒、对儒学进行改造的产物。这一文化融合模式为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在于吸收现时代的先进文化,对自身的形式和义理进行现代化的重构。 相似文献
18.
周小李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4):19-22
毛泽东的素质教育思想蕴涵在其两改、两全、两结合、两因等教育主张中。更新教育理念,构建由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统摄结构,教师和学生共同全面发展的教育发展结构,寓教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的具体实现结构共同构成的大思想政治教育观,是毛泽东素质教育思想给我们的重大启示,是增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19.
李庆勇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4(6):70-77
中国传统家训是儒学深入家庭的表现形式,它以儒学为理论基础,体现着儒学的价值观。传统家训强调儒学的重要性,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做人标准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将儒家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的道德要求在家庭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推动了儒学在家庭中的普及和传播。传统家训对儒学思想进行阐释和发挥,使其含义进一步扩大加深,使之更趋近家庭教育需要,并根据社会实践需要作出调整,使儒学思想接近实践并具有实用性、操作性,拉近思想和实际的距离,推动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在儒学发展过程中,传统家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新时代,应当发挥优秀传统家训及儒学的当代价值,使其在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使传统文化经过批判继承在新时代焕发新光芒,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0.
纪娟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4)
家庭德行教育的失败是当代社会道德危机的重要原因,而美德与践行的严重分离是造成家庭美德教育失败的核心因素.因此,通过对传统儒学中家庭德行教育成功的经验进行梳理,尤其是借鉴可以有效地弥补美德与践行之巨大鸿沟的资源,从而结合当代家庭的新特征,可以改善当代家庭德行教育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