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07年9月6日,我们在埃德加&;#183;斯诺《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和海伦&;#183;斯诺《续西行漫记》(红色中国内幕)的诞生地革命圣地延安,在座落在延河之滨的杨家岭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延安大学举行纪念《西行漫记》发表70周年和海伦&;#183;斯诺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具有返本溯源、回归精神家园的心灵兴奋和喜悦。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倡导建立中国特色的延安学,探讨延安学的研究对象和历史根据时,  相似文献   

2.
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位冲破铜墙铁壁般新闻封锁进入中国红色区域的美国记者。他的《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是忠实描写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部著作。由于斯诺  相似文献   

3.
2007年9月6日,我们在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和海伦·斯诺《续西行漫记》(红色中国内幕)的诞生地革命圣地延安,在座落在延河之滨的杨家岭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延安大学举行纪念《西行漫记》发表70周年和海伦·斯诺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具有返本溯源、回归精神家园的心灵兴奋和喜悦.  相似文献   

4.
半个多世纪前,一对美国恋人受《西行漫记》的影响先后来到中国延安,在那里开始了他们的放牛生活。从此,他们的经历便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从陕北的窑洞到大草原再到京郊农场;从解放战争到大跃进再到改革开放。他们离不开牛;离不开中国百姓,离不开中国。 半个多世纪前,斯诺的一部《西行漫记》让世界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们认识了中国黄土高原上的红色延安。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一对美国恋人先后来到延安。他们和亿万中国人一起,用另一种肤色的双手,在陕北高原泥泞的道路上推动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车轮。后来,中国革命的车轮驶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他们依然没有离去,继续以中国普通百姓的身份生活在中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年了。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杰出的汁人。1937年,当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里首次将《七律·长征》公之于世时,就曾经这样向世界宣告:毛泽东,“他是一个既能领导远征又能  相似文献   

6.
埃德加·斯诺是中美关系史上值得重视的一个人物。对他的代表作《西行漫记》在中美关系史上的历史地位应当作出正确的评价。《西行漫记》的问世与传播1936年6月3日,埃德加·斯诺,满怀着对中国人民抗日事业的同情和支持,以“再次去内蒙采访”为掩护,自北平启程,前去陕北红军根据地。7月初他乘东北军的卡车到达当时属国民党统治区的延安,又步行日余,抵安寨县白家坪红军前沿司令部,同周恩来谈话两天(7月9日、10日)。随后前往当时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保安。7月16日毛泽东第一次正式会见斯诺,与他谈了抗日战争的形  相似文献   

7.
М·Б·米丁院士主编的《马列主义辩证法》(八卷本),是苏联近年来辨证法理论研究的重大成果之一。各卷标题和编写者是: 一、《作为科学体系的唯物辩证法》(А·Л·舍普图林) 二、《辩证逻辑》(Э·М·奥鲁杰夫) 三、《认识过程的辩证法》(А·М·科尔舒诺夫、М·Н·阿列克谢耶夫) 四、《非生物界的辩证法》(С·Т·麦柳欣) 五、《生物界的辩证法》(Н·П·杜比宁、Г·В·普拉托诺夫) 六、《现代社会过程的辩证法》(В·С·莫洛德佐夫)  相似文献   

8.
为纪念《西行漫记》发表70周年暨海伦·斯诺诞辰100周年,由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共党史与延安学研究中心和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西行漫记》与延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9月6日在延安大学举行。会议主要围绕《西行漫记》、海伦·斯诺和延安学三个方面进行了研讨,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改革的时代需要创新的思想。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热浪中 ,广西大学的思想政治工作跨上了新台阶、取得了新进展。作为这一跨越和突破的凝结——《研究·探索·实践——广西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论文集》 (以下简称《研究·探索·实践》)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在 2 0 0 2年 9月出版发行了。《研究·探索·实践》由校党委余谨书记任主编 ,李继兵副书记任副主编 ,是 42位教师和管理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他们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参与者和研究者 ,有的还长期从事“两课”教学 ,他们研究成果代表了广西大学当前…  相似文献   

10.
翦伯赞和郑天挺二位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以下简称《资料》)古代部分第二册选了《说文解字·叙》。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他对汉字起源、发展及其客观作用的观点,它是许慎文字学理论的代表作。尽管其中有某些今天看来是不甚科学的主张,但是要研究《说文解字》这部文献语言学巨著,就必须研究《说文解字·叙》。所以,一千八百多年  相似文献   

11.
杰克·伦敦(1876—1916)是中国介绍较多的一位美国作家。他的五十部作品中最受欢迎的就是1903年发表的小说《野性的呼唤》。英国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1911—),瑞典皇家文学院198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以其长篇小说《蝇王》(1955)蜚声文坛。戈尔丁之所以获奖是因为他的小说以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方法和他的家喻户晓的神话,阐明了当今世界人类的状况。在我们阅读伦敦和戈尔丁的《野性的呼唤》与《蝇王》时,可以发现,尽管这两位作者所处的国度、时代以及他们各自的社会经历和创作意图等等都不相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诗歌理论入手 ,探讨他的著名意象诗《红色手推车》的艺术风格和语言技巧。  相似文献   

13.
黑色幽默是一个六十年代流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为代表的有布鲁斯·杰·弗里德曼、托马斯·品钦、约翰·巴思、约瑟夫·赫勒、小库尔特·尼格、库特·冯尼格等十几位作家。他们用辛酸却又是尖刻的、悲观甚至是绝望的笔调,描绘出一个荒唐可笑、支离破碎的世界。他们在探索不同于传统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鲍里斯·维昂(1920—1959)是法国文坛上的一位黑色幽默作家。他早在1947年就发表了其代表作《似水年华》。这是一部成功的黑色幽默小说。作品描写了一对深深相爱的青年男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总纂、邓绍基主编的《元代文学史》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为中国文学通史系列之一。本书由以下内容组成 :第一章·元代文学的若干历史文化背景 ;第二章·元杂剧概况(一 ) ;第三章·元杂剧概况 (二 ) ;第四章·关汉卿 ;第五章·王实甫 ;第六章·白朴 ;第七章·马致远 ;第八章·元代前期其他杂剧作家 (一 ) ;第九章·元代前期其他杂剧作家 (二 ) ;第十章·元代后期杂剧 ;第十一章·郑光祖 ;第十二章·后期其他杂剧作家 ;第十三章·无名氏杂剧 :第十四章·元代散曲 (一 ) ;第十五章·元代散曲 (二 ) ;第…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两位导师论文学艺术都非常重视作品的情节。马克思在给拉萨尔的信中首先称赞的便是作品《弗兰茨·冯·济金根》的结构和情节,说它在这方面“比任何现代德国剧本都高明”;恩格斯在给拉萨尔的信中也首先肯定《弗兰茨·冯·济金根》“情节的巧妙的安排和剧本的从头到尾的戏剧性”使自己“惊叹不已”。两位导师之所以如此重视作品的情节,是与他们对文学艺术反映现实的规律的认识有关系的。  相似文献   

16.
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问门径矣。析而言之,《四库提要》为读群书之门径。 (张之洞《輶轩语·语学第二》) 余之略知学问门径,实受《提要》之赐。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序录》) 《四库提要》对我是一位最好的老师,它教给我的东西,比过去学校中任何一位老师教给我的还要多。 (王运熙《古典大学文献及其检孛·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简称《四库提要》,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是清代中叶在朝廷主持下纂辑《四库全书》的相连产物。自从《四库个书》修成以后,一直到十九世纪末,中国学者很少不受《四库提要》的影响。就是在今天,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化  相似文献   

17.
读诗品画录     
读的是新西兰诗,品的是汪涛画。汪涛为马克·威廉斯和特雷弗·詹姆斯所选新西兰34位诗人的53篇诗配了53幅画。晴窗下展图读诗,正值碧纱外牡丹吐艳,蔷薇送香,诱发灵感,一诗一画,拉杂写来,不计工拙,聊抒一得之见,以就正于方家。短休 20年代新西兰诗坛上的一件大事,是出版了两本诗集:一是R·A·K·梅森的《乞丐》(1924),二是玛丽·厄休拉·贝瑟尔的《新西兰园中诗》(1929)。当时,贝瑟尔用的是笔名“伊  相似文献   

18.
一《甘(艹诸)疏序》是明末徐光启为其农学著作《甘(艹诸)疏》所写的序言,最近选入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语文课本的第一条注释说:“选自明人王象晋《群芳谱·谷谱》。”这是错的。《甘(艹诸)疏序》不见于《群芳谱·谷谱》,而是在《群芳谱·蔬谱二》之中。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一九六二年十二月版《中华活叶文选》九十号所载《甘(艹诸)疏序》的“说明”云:“这篇序文保存在《群芳谱·谷谱》卷二里”。语文课本的错误可能即承此而来。  相似文献   

19.
福克纳作品的三个主要女性人物的比较分析,三位女性人物是《喧嚣与骚动》中的凯蒂·康普生(Caddy Compson)、《在我弥留之际》中的艾迪·本德仑(Addie Bundren)和《圣殿》中的坦普尔·德莱克(Temple Drake)。试图诠释福克纳的作品中表现出的作家对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悲惨境遇的深切的同情,体现出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20.
关于陆游的卒年问题,历来说法不一,至今尚无定论。《宋史》本传谓:“嘉定二年(1209)卒,年八十五。”宋·张淏《宝庆续会稽志》、清·赵翼《陆放翁年谱》,均主此说。自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提出“嘉定庚午(1210),年八十六而终”以后,元·方回《瀛奎律髓》、清·钱大昕《陆放翁年谱》即主此说。近年来,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