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周南》和《召南》的命名在《诗经》十五国风中,只有《周南》和《召南》的命名历来颇有争议。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南”字的理解各有不同,其影响较大的有五种意见。 (一)南化说。《毛诗·关睢序》说:“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郑玄《诗谱》说:“周、召者,禹贡雍州岐山之阳地名。……周、召之地,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地。……其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得贤人之化者,谓之《召南》,言二公之德教,自岐而行于南国也。”陆德明的《毛诗音义》也说:“南者,言周之德化,自岐阳而先被南方。”孔颖达《毛诗正义》,朱熹《诗集传》等,均从此说。 (二)南音说。《吕氏春秋·音初篇》说:“禹行功,见涂山氏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命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此说到了宋代颇为流行,王  相似文献   

2.
《诗·国风》中周、召二南的含义,说者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或指“南”为“南国”。如宋朱熹《诗集传·周南序传》下即谓:文王“使周公为政于国中,而召公宣布于诸侯,于是德化大成于内,而南方诸侯之国江沱汝汉之间。莫不从化”。后成王继位,周公居摄,“乃采文王之世风化所及民俗之诗”,被之管弦,以取法后世。“其得之国中者,杂以南国之诗,而谓之周南。……其得之南国者,则直谓之召南”。故“南,言化自北而南也”。但此江沱汝汉一带,周初本属荆蛮之地,后即为楚之封域。《史记·楚世家》虽记有楚人先君鬻熊曾“子事文王”,故  相似文献   

3.
《论语》记载了孔子对他的儿子鲤谈《诗》的两段话.《季氏》:孔子问鲤“学《诗》乎?”鲤答:“未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也.”《阳货》:孔子问鲤:“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还对他的学生们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认为,不学《诗》就不会表达思想;连《周南》《召南》都没有读,那就好比面对一堵墙,对社会交往常识一无所知.《诗》有兴、观、群、怨四种功能.不学诗,就缺少士大夫的共同语言,无法理解别人言谈中的引语譬喻(兴);就缺少见识,不能通过风俗察觉国过之盛衰(观);就无法与同僚聚会,切磋探讨(群):“更谈不到运用诗句发表政见,讽喻上司(怨).不学《诗》,近不能事父,远不能事君,也缺少关于自然界的常识.  相似文献   

4.
自《毛诗序》问世以来,关于《诗经》首篇《周南》、《召南》之"南"的解释,一直以"周公、召公治下的南方地区"一解占主流,但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周南》、《召南》之"南"的正义应释为"南乐",它首创于夏禹之妻涂山氏,后经夏、商和周初的广泛流传,演化成为一种具有特定曲调、主题和乐舞风格的经典乐歌,在长期的流变过程中,它最终被纳入"楚风".  相似文献   

5.
王船山《诗经稗疏》在名物训诂的辨正上,纠正了朱熹《诗集传》中不少错误,补正了毛《传》、郑《笺》之遗,其说精彩纷呈。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说:“如《诗谱》谓‘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得贤人之化者谓之《召南》’,此别据《史记》谓‘雒阳为周召’之语,‘以陕州为中线而南分之,周南者周公所治之南国也。’证之地理,亦可以备一解。至于鸟,则辨‘雎鸠’之为山禽,而非水鸟……于兽,则辨‘九十其犉’之语,当引《尔雅》‘七尺曰犉’之文释之,不当以‘黄牛黑脣’释之……于草,则辨‘蒌’为雚、苇之属,而非蒿蒌……于木,则辨《诗》言‘…  相似文献   

6.
《诗》有十五国风而无“楚风”,这是事实。但前人已指出,《诗》无“楚风”而有“楚涛”。这是从地理上考察的结果,主要是认为“二南之诗”大部分在楚国境内。“二南”即指“周南”、“召南”,其地望大部分在汉水与颍水之间,属楚国境内。宋代学者王应麟《诗地理考》曾对“二南”诗篇中所提到的江河水名等,作了详尽的地理考证,他甚至认为“今名夏口,即诗所谓‘江有汜’也。”如此,则“二南”之诗的地区已直达长江了。当然,对《诗》中的江河水名,不作专名提及时,不必太拘泥,但以此得出《诗》有“楚诗”的看法,还是可信的。我们还应该从音律、语言等因素上,看到民间艺术、民间文化相互渗透融化的情  相似文献   

7.
紫牡丹诗案     
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古代常识·明清部分》二九三页论及清初的文字狱时说:“著名诗人沈德潜,因其《咏黑牡丹诗》有‘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之句,也被剖棺戮尸。”按,“紫牡丹诗案”为清初著名的文字狱,其本末野史记载纷纭。孟森《心史丛刊》之集“闲闲录案”条谓:“流俗相传,以为此《南山集》中语,及检《南山集》,乃并无此。”《南山集》为戴名世之作,《南山集》狱亦为康熙年间著名文字狱之一。孟氏复引许嗣茅《绪南笔谈》,云:“乾隆三十三年,吾郡《闲闲录》狱起,举人蔡显所作,书中多雌黄他人之作之处,郡中恶人,因摭其引古人《紫牡丹诗》句,以为狂悖,遂弃市。自来记载,罕及此事。”则谓此诗为蔡显所引古人语。柴萼《梵天庐丛录》卷十二云,东台县举人徐述夔“建  相似文献   

8.
《文学评论》一九八○年第六期发表了鲍昌同志的《〈诗·召南·殷其靁〉新解》。文章说:“此诗究竟写的是什么?《小序》云:‘《殷其露》,劝以义也。召南大夫远行从政,不遑宁处。其家室能闵其勤劳,劝以义也。’其意是说,本诗写的是召南大夫为了王事远行在外,奔波劳累,不得休息,他的妻室‘闵其勤劳’,遂写此诗‘劝以义’。这一说法与《毛传》概同;《郑笺》,孔颖达《正义》因袭之。至朱熹《集传》,更进而断定说:‘妇人以其君子从役在外而思念之,故作此诗。’到了清代以严谨之朴学治《诗》者如陈奂,马瑞辰等人,亦未提出异义。然而,他们的理解实在是错误的。”接着鲍昌同志对本诗“逐字逐句”进行了“考释”,然后,得出结论说;“《殷其靁》这首诗,决不是召南大夫之妻向其夫‘劝义’之诗;正相反,它是一首周代普通人民  相似文献   

9.
《诗经》读札(四)陈柏华《召南·鹊巢》为新婚礼赞之诗。诗中“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兴中兼比,自《传》、《笺》以来皆以鹊巢鸠居况女居男至。然今人有以为“鸠不会作巢,常侵占鹊巢而居之。诗以鸠侵占鹊巢比喻新夫人夺去原配夫人的宫室”(见高亨《诗经令注》).此...  相似文献   

10.
经例 诗有诗人之意,有编诗之意 《周南·麟之趾序》云:“《关睢》之应也。”(《疏》云:“此篇本意不为有《关睢》而应之,太师编之以象应,叙者述以示法耳。”) 诗有作诗之义,有引诗之义 《孟子》:“‘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文王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季父季刚先生云:上二句固为文王作,下二句则非为孔子作。盖引诗断章,不必如本,《左传》已明言之矣。)  相似文献   

11.
《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伐楚”中有: 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史记·齐太公世家》所引亦同,但“至”下无“于”字,“女”作“若”)杜预注云,穆陵、无棣“皆齐竟(境)也。履,所践履之界。”王力沿袭其说,谓穆陵“地名,即今山东临朐县南的穆陵关。”(此乃沿袭于钦《齐  相似文献   

12.
《诗经·召南·驺虞》一篇,凡二章,章三句,全诗如下: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 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 这首诗写的什么,古今注家说法不一。诗的小序谓“《驺虞》,《鹊巢》之应也。《鹊巢》之化行,人伦既正,朝廷既治,天下纯被文王之化,则庶类蕃殖,蒐田以时,仁如驺虞,则王道成也。”《毛传》释驺虞说:“义兽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则应之。”朱熹《诗集传》谓“南国诸侯被文王之化……故其春田之际,草木之茂,禽兽之多至于如此。而诗人述其事以美之,且叹之曰:此其仁心自然,不由勉强,是真所谓驺虞矣。”三说均以驺虞为兽,这是错误的。通观全诗,前面言葭言猪,若接  相似文献   

13.
关于<诗经>"二南"(<周南>、<召南>)产生的时代,历来存在分歧.<毛诗序>首先提出"二南"是"正始之道,王化之基",郑玄<诗谱·周南、召南谱>即谓"二南"是文王受命时诗;近人陆侃如、冯沅君等又谓"二南"是东周以后的作品.事实上,"二南"本自周公、召公"分陕而治"得名,其诗自当为西周盛世之作,这既有诗篇本身提供的依据,也有相关佐证可以证明.  相似文献   

14.
汉、宋诗经学皆为经学视域下以教化人心、经世致用为目标的阐释,不同的是诗经汉学重外在伦理规范,诗经宋学则以理学为依托,偏重阐发心性存养。朱熹对《诗经》的解读以复性求理为最高目标,进而教化万民、重振纲常,"求诗本义"反居其次。朱熹认为《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独为风诗之正经。《诗集传·二南》的训释强调了诚敬、仁善与纲常,集中体现了宋代经学的理学化特点。  相似文献   

15.
《诗经·召南》中的《小星》,只有两章十句,若去掉相同及相似的句子,则只剩下六句,但却是一篇很费解的诗。古今学者的解说大致有五种:《诗序》说是“惠及贱妾”;姚际恒解为“小臣行役之作”①;胡适说是“写妓女生活的”②;汪原放说“是一个恋歌”;③鲍昌先生说是写小官吏“辛勤任使”的④。细玩诗意,诸说似欠稳妥。我们认为,《小星》写的应是周王室女子出嫁前在“公侯之宫”的生活情况。移录《小星》全诗如下:  相似文献   

16.
《揉有梅》是《诗经·国风·召南》中的名篇,其诗主题历来聚讼纷纭,难有定论.纵观中日韩三国学者的研究历史,大致有“男女及时”之诗、失时之诗、贞信自守而惧强暴之诗、父母为女择婿之诗、庶士愆期不归之诗、淫诗、求用诗、求贤诗、离根诗、伤时诗等十大主题.除此,近代以来的学者,亦有许多新见.但依据近古原则,可能仍是《毛诗序》中的“男女及时”之说,更接近于历史的真相.  相似文献   

17.
李永祥 《兰州学刊》2010,(5):170-173
《诗经·周南·关雎》的主旨众说纷纭。在甄别各家之说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关雎》在《周南》中的地位及其具体内容,确认《关雎》的主旨是歌颂后妃之德,继而证明此后妃乃周文王之妃大姒。根据《诗·大雅·大明》可以确定大姒是有莘国的长女,再根据《水经注》、王夫之《诗经稗疏》《嘉庆重修一统志》及焦循《孟子正义》等的观点可以证明有莘国即今陕西合阳,最后确证《关雎》一诗作于陕西合阳。  相似文献   

18.
《淮南子》说: 禹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汉书·武帝纪》颜注引) 旧注都将“归我子”释为:“还我的儿子来!”(如北大《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可是古代典籍中从来没有禹的其他儿子夭折的记载,禹怎么会要上天“归还”他的儿子呢? 今按,此文“归”字当是“馈”字之  相似文献   

19.
《诗经》读札(二)陈柏华《周南·卷耳》,《集传》谓其为后妃思念文王之作,今人则多以之为思妇怀人之诗,两说大同小异。仔细揣摩诗意,似还当以征夫思妇说之为妥。《卷耳》首章“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应为征夫想象中之情形。“嗟我怀人”即叹“...  相似文献   

20.
“雀”辨     
《诗·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句,前人多释“角”为雀之喙。窃有疑焉: 第一,如毛奇龄《续诗传》指出,“角”乃鸟噣之锐出者,“雀”虽有噣而不锐出,因此仍是无“角”。第二,诗中“雀”“鼠”对文,理应并指恶物。国风中之恶鼠,可证之于《魏风·硕鼠》、《(?)风·相鼠》,而恶雀别无他例。《古今注》:雀,一名“嘉宾”,《说文》四“隹”部:“雀,依人小鸟也”,均不以为恶物,与鼠同列,有悖情理,且雀亦非“穿屋”之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