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持续不衰的"萧红研究热",是萧红作品的经典意义被重新认识,同时,也与萧红本人曲折哀婉的人生经历不无关联。然而,对于萧红的生平研究,至今存在许多难于通过的"死角",尤其在事关萧红生活几个重要方面,研究者遇到若干众说纷纭的萧红生平史料。如,萧红父亲是否"夺人之妻、杀人之夫"?谁是萧红的"始乱终弃者"?萧红萧军分手诀别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萧红与端木蕻良的婚姻?等等。钩稽梳理对萧红生平特别是婚恋史的不同说法,可以为突破萧红研究的某些"死角"开辟一些通道,有助于恰当理解萧红思想情感经历,这是深入地研究解读萧红及其创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南都学坛》2019,(6):45-49
"萧红传"由于种类多、数量大、诞生时间久,已可以独立成为一个研究课题。结合文学史料学相关论述,"萧红传"可以作为文献史料并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萧红传"在具体展开过程中可以分为自传和他传两个主要类型。萧红"自传"是第一层位的史料并在历史化过程中有其特殊性;他者所著的"萧红传"是具体的现代作家传记个案,其具体写作、类型构成和历史化过程,决定其作为文献史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在述析的过程中一一呈现。  相似文献   

3.
萧红的创作生涯内嵌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她的作品和抗战文学的关联是一种内在的关联,抗战对于萧红作品而言不是外在的偶然,而是内在的连续性的存在,是萧红作为一个作家一系列有意识的创作活动中决定性因素,“抗战文学”既是萧红作品的主题,也是理解萧红作品的方法,可以藉此整体地理解萧红全部作品——从《弃儿》到《马伯乐》。  相似文献   

4.
本文援引女性主义文学理论,通过追踪萧红的生命历程、分析萧红的文学创作、剖析文学史对萧红的评价,解读了萧红身上所透露出的性别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5.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才华横溢的女作家。鉴于前人的研究,本论文试图从萧红小说的题材、人物、环境等方面分析萧红小说中的地域文化色彩,从而探索萧红对东北地域文化的思索。  相似文献   

6.
血肉之躯在萧红的前期写作中是叙事的焦点之一,而在其后期作品中身体却在文本中隐去.由表现从主体中分裂出去的女性之躯到身体向主体的回归这一创作思维的变化体现了萧红在其整个生命历程与创作历程中建构主体、认知自我的艰辛努力.从其创作与生命历程的相互参照中,以身体为逻辑可以解读贯穿于萧红作品的这种创作思维.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别就美国葛浩文的<萧红传记>,萧凤的<萧红传>,丁言昭的<萧红传>,秋石的<萧红与萧军>进行了分析,比较四本萧红传各自的特色和异同.指出四本萧红传都抓住了萧红生平经历、情感世界中的坎坷挫折;抓住了她的人生观和社会观中的矛盾性,从而对她的性格与命运的复杂性、悲剧性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同时对萧红作品的历史地位做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指出了萧红作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独特性.  相似文献   

8.
萧红小说有着鲜明的色彩特征。笔名“萧红”二字,微言大义,是开启萧红作品题旨的钥匙。以红、黄、绿为代表的有彩色和以黑、白、灰为代表的无彩色在萧红小说中出现频率最高且处于对立状态。萧红的色彩心理表现为:喜爱红黄绿,厌恶黑白灰,这与地域文化环境、童年记忆和个性、人生经历有关。《生死场》时期是萧红创作的“红色时期”,中心色彩为红黑;《呼兰河传》为萧红创作的“灰色时期”,中心色彩为灰。有彩色与无彩色由对立而趋于融合,折射出萧红创作心态的流变:由“离家”到“渴望归家”。这种“归家”意指回归本真之家,形而上之家,具有广泛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萧红对于自己的文学创作观没有专门的论述,只是散见于她同伴侣、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谈话或参加学术座谈会的发言中,这些零星的对于创作的看法,却是萧红一生都在追求的创作目标。从萧红严肃的文学创作态度入手,探微萧红对文学创作与政治关系、文学创作与生活、情感关系及文学创作的独特性等独到见解,可管窥到萧红漂泊人生中具有个体风格的文学创作观。  相似文献   

10.
萧红在不过十年的创作生涯中,能以小说和散文并称于中国现代文坛,重要原因就在于她创作上有独特的风格。萧红的散文象她的小说一样,几乎每篇都非常鲜明地刻印着她的创作个性,表现出她那独有的艺术特色。风格体现在创作的各个环节和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的请要素中,风格又根源于作家的人格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探究萧红散文的艺术风格,不仅可以更深刻、透彻地理解她的散文作品,同时还能够了解她本人的生活道路、思想情感及其所处的时代的氛围,也有助于理解萧红的其它作品。  相似文献   

11.
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初走上文学道路的,1935年随着《生死场》的发表而蜚声上海文坛。之后萧红的名字与抗战紧紧联系在一起。前期代表作《生死场》既给萧红带来了声名,又客观上局限了萧红的整体评价。创作于旅日时期的《牛车上》《家族以外的人》等作品标示出萧红创作的转型,后期萧红的创作和作品既与时代紧密相连又远未局限于抗战,在战争的大背景下呈现出日益鲜明的萧红风格。重视后期萧红的作品和风格,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后期作品的艺术特色,对于从整体上把握萧红创作和评价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萧红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最具独立风格的作家。她的一生短暂多舛,却为后世留下了多达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其《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等作品备受世人青睐。在萧红有限的作品中无不弥漫着浓郁的悲剧气息,这也是萧红作品的魅力所在。透过萧红的"眼睛"体验她笔下那个真实的世界,分析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从而引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批评的批评:萧红研究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回顾萧红批评的历史入手 ,总结了萧红研究的成果 ,分析了新时期萧红研究中存在的缺陷 ,并讨论了造成文学史对萧红评价过低的几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文学史对萧红小说的评价经历了"左"摇"右"摆的波动历程。但无论如何评说萧红的小说实绩,研究者大多囿于这样的思路:将萧红小说放置在文学史不同时期的主流思潮中进行评价。事实上,萧红对任何主流思潮都保持了警惕和疏离。本文试图选取思潮史视角,思考萧红小说如何与为何与主流思潮由介入到抽离,从而,在文学史视野下对萧红小说的整体意义进行重评。  相似文献   

15.
《生死场》是我国现代优秀女作家萧红的代表作,它在许多方面是独具特色的。正确地评价这部小说,不仅对研究萧红的创作是重要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的某些侧面。这里,仅就几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学界对萧红有关母亲形象书写的研究仅停留在萧红对母亲的直面丑化层面上,并将萧红对母亲形象的丑化描写与其童年母爱的缺失联系起来,缺乏全面性与深刻性了解的现状,认为萧红主要从母亲形象的越轨性书写,女性的悲剧意识和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3个方面,共同完成了对"母亲神话"的解构,具体表现为对母亲形象的直面丑化、对儿童形象不同常规的塑造和对女性生育的颠覆性书写。通过对母亲形象的消解,反映出萧红自身女性意识的自审性和反思性,它最终实现了萧红独立、自主、坚毅人格的自我重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相关信息为依据,以新世纪第一个十年(2001—2010)期间萧红研究状况为对象,试图通过信息分析,看萧红研究在新世纪所取得的新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拓展萧红研究的新空间,寻找新的生长点,以期许萧红研究更深入、更科学、更具有学术影响力和创作推动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考察萧红这一创作主体的自觉性,发现“艺术的心意“是萧红成熟自己独特风格的关键所在。首先从资料中梳理出萧红对“艺术的心意“的表述,确定其具体含义:“向着‘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并以此为圆心,理顺萧红关于创作冲动、情感取向、创作出发点、题材选择等方面的观点和主张的内在统一性。然后通过细读萧红的作品,找出“艺术的心意“的展开方式——日常性叙事。  相似文献   

19.
萧红的思想意识领域博大渊深,这是使萧红成为20世纪杰出女作家,写出具有经典品格的创新之作的重要因素。在萧红的精神构架中,仁爱思想是她道德意识的基石,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和民族意识是她政治意识的基调,文艺启蒙和女权意识是她创作活动中的重要内容。这些意识的形成,固然是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使然,而在她的生活和创作道路上,对萧红思想意识产生直接影响的几个重要人物是:萧红的祖父;萧红所钟爱的萧军:伟大的鲁迅先生及萧红其他文友。  相似文献   

20.
萧红小说具有诗化、散文化特征已是研究界公认的结论,其散文的"小说化"却少有人论及。本文以叙事学理论方法,从散文叙述的时间性、人物形象刻画和叙述人称三方面,重点分析了萧红散文的代表作,阐述了鲁迅对萧红创作"越轨的笔致"评价中所包含的"文体无意识"内涵,指出应避免因文类划分而割裂对萧红创作风格的整体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