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行为金融理论发展的大背景出发,以噪声交易作为研究主题。首先介绍了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噪声交易理论;接着简要介绍了噪声交易理论的基本模型—DSSW模型,为将其应用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证并提出一个改良模型做好理论铺垫;然后在DSSW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原创性地提出了一个我国证券市场机构噪声交易者一散户噪声交易者模型,以分析说明我国噪声交易者的生存机制及噪声交易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并得出相应的启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做市商制度下证券价格的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证券价格的形成要受到交易机制的约束,也会受到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信念以及对信息获知程度的影响.文章将把这两方面因素结合起来考虑,把信息不对称引入模型,对做市商市场的证券价格形成机制进行了均衡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在存在做市商的证券市场,投资者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信念和获知信息进行交易以使预期效用最大化,交易指令的下达与执行传达了证券清算价值的信息.做市商通过对指令信息的观察而进行双向报价,为市场提供了流动性;另一方面,证券市场的有序运行不仅跟交易机制有关,还受到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信念以及信息上的差异等的影响,这也是决定证券价格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基于电子市场中介的交易风险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电子市场中介实施控制可以有效地降低电子商务中的交易风险.在讨论客观风险、估计风险、交易者风险偏好及风险控制相互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设计了电子市场中介的交易风险控制机制,构建了控制水平选择的决策模型,讨论了模型最优解的存在性,进而分析了交易者平均风险偏好一定和变化情况下的最优控制策略.分析结果有助于电子市场中介的交易风险控制决策.  相似文献   

4.
非理性信息交易者的羊群行为均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新田  王健 《管理学报》2007,4(1):76-80
分析了证券市场上信息交易者的非理性行为与其羊群行为均衡之间的关系。首先建立信息交易者完全理性下的交易行为模型,并对羊群行为均衡做出定义;然后利用2个反映信息交易者非理性程度的参数将模型拓展,得到非理性信息交易者达到羊群行为均衡时2个参数的临界值。结论表明,若市场中的交易者完全理性,则不会发生羊群行为;若考虑其非理性因素,则可能引发羊群行为。并且随着市场中采取相同策略进行交易的人数增加,反映信息交易者非理性程度的2个参数的临界值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股票市场由大量具有不同的理性程度、行为偏好以及操作策略的异质类型交易者所构成的,这些交易者汇聚在一起相互作用,以自组织的方式涌现出诸多复杂的宏观金融市场现象。基于主体建模思想,从交易媒介、交易活动以及交易者行为三个层面进行设定,构建模拟真实市场交易的人工股票市场元模型。其中交易者(Agent)按其行为偏好分为风险厌恶型、损失厌恶型、过度乐观型、保守型、过度乐观的损失厌恶型以及保守的损失厌恶型6类;交易策略则分为基础交易者、趋势交易者、零信息交易者和自适应型交易者4类。不同的行为偏好和交易策略自由组合形成代表性异质交易者,并在交易环境的约束下相互作用推动市场的演化。以我国沪深300指数实际数据为参照,采用AnyLogic系统环境下优化算法对模型参数赋值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股票市值和波动率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联系,且所有交易者的总财富值在无风险利率改变的条件下差别不大,这意味着我国金融市场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零和游戏过程,有效市场假说在市场运行的宏观层面成立。而在微观层面,不同类型交易者的财富分布均值明显不同,说明交易者的操作策略和行为偏好直接决定了其财富状况。  相似文献   

6.
Friedman等人认为通过市场机制,证券市场能够在长期消除非理性交易者。为了对这个观点进行严格的定量分析,本文提出了一个应用生灭过程研究非理性交易者和理性交易者共存的证券市场演化模型,用生灭过程刻画理性交易者和非理性交易者在证券市场中增减变化的动态规律。结论表明非理性交易者即使平均而言是亏损的,他们也未必在证券市场中消失,非理性交易者在市场中的生存与消亡取决于其初始财富、其进入市场的速率以及其交易的盈亏情况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7.
基于非理性行为的羊群效应分析:一个简单模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序贯交易的框架内用一个简单的模型分析了证券市场上的非理性交易行为怎样引起交易者之间的羊群行为。研究结论表明:若证券市场上所有的参与者完全理性且风险中性,则市场上不会出现羊群交易行为;相反,即便在一维不确定性下,交易者的非理性交易行为可能引起羊群效应。  相似文献   

8.
李平  曾勇 《管理学报》2005,2(5):606-608
用金融市场微观结构模型的序贯交易框架分析了证券市场上羊群效应的发生机制.结论表明即便在一维不确定性下,交易者之间存货的变化可能引起羊群效应.当交易者的存货较低时,容易发生买的羊群行为;反之,当交易者的存货较高时,容易发生卖的羊群行为.  相似文献   

9.
噪声交易者的长期存在问题在理论上一直未得到很好解决,本文放宽了理性投资者风险规避的经典假设,提出理性投资者也可以是风险偏好的,改进了De Long等采用数理经济学方法对噪声交易者的长期存在均衡点不够客观的推导过程,采用演化博弈论的方法,对噪声交易者在金融市场的长期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按照噪声交易者和理性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的交易行为特征建立模型,分析噪声交易策略和理性投资策略在金融市场的长期演化机制,结果表明在金融市场上,噪声交易策略和理性投资策略的长期存在性在不同情况下有三种可能,系统可能收敛于噪声交易策略,或可能收敛于理性投资策略,也可能两者长期共存。  相似文献   

10.
许香存  李平  曾勇 《管理学报》2010,7(1):123-130
运用上海A股股票的交易数据,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了开盘集合竞价由封闭式改为开放式后市场流动性的变化。通过面板数据回归,检验了开盘交易量比率和连续竞价市场的买卖价差、市场深度、流动性比率和弹性的变化。实证结果表明:在开放式集合竞价机制下,交易者参与开盘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连续竞价开始后15min内的市场流动性明显减少。根据不N的交易者对信息揭示的反应不同,得到如下结论:实行开放式集合竞价开盘不仅吸引了更多的交易者参与交易,提高了开盘价格的信息效率,而且缓解了交易者对开盘信息的过度反应。  相似文献   

11.
交易者市场到达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交易者市场到达率看作与市场状态相依的变量,实证研究了上海证券市场知情与非知情交易者的市场到达率及其影响因素.首先运用EKOP模型假设,选取2003.7.1至2003.12.31上海证券市场高频分笔交易数据,对知情与非知情者的到达率(交易强度)进行了度量;其次研究了各种宏观、微观市场特征对交易者到达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非知情交易者的到达率与市场收益正相关,知情交易者的到达率主要受买(卖)交易量和供给(需求)弹性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只存在于同期之间.与非知情交易者不同,知情者较多的观察微观公共信息.  相似文献   

12.
证券市场流动性与交易者群体变动的混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从证券市场微观结构角度,利用交易者群体可变的动态模型,分别在确定与不确定性金 融环境下,研究离散交易状态下市场的形成过程,并分析了交易者群体变动的混沌条件. 结果 表明,市场流动性的最低标准是买卖双方的交易者群体要有一个恰当的比例,市场达到稳定流 动性的时间与描述离开股市交易者的参数有关,通过交易制度对交易者群体参数的影响,可实 现对市场过程的控制,最后给出仿真计算.  相似文献   

13.
现有网约车平台采用接受或拒绝的定价交易机制,即乘客和司机被动选择接受或拒绝交易平台给出的定价及加价规则。由于缺乏对平台用户个体需求的了解,当前平台产生的价格不能反映不同交易者的内在诉求,如每个乘客的用车目的、紧急程度、经济能力,司机的实际运行成本、期望收益等差异。由于每个交易者的内在诉求对每笔交易的合理定价具有很大影响,为优化资源配置,将这类信息纳入网约用车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设计了基于网约车平台的双边报价交易机制,该机制允许乘客和司机分别进行报价,网约车平台基于每次交易涉及的乘客及司机的报价自动生成交易价格并实现乘客与司机的交易匹配,该机制满足参与理性约束、预算平衡约束,保障乘客和司机获得该机制作用下的所有交易剩余,文章还对该机制下交易人的报价策略及投机策略进行了理性及仿真分析,证明该机制鼓励交易者说真话,从而优化平台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4.
张米尔  国伟  李海鹏 《管理科学》2020,23(4):98-109
"基于中国金融市场某股票和权证订单成交数据构建交易网络,分析交易网络微观结构蕴含的市场信息和交易行为多样性对即时价格冲击的影响.股票和权证交易网络中包含了近100万的交易者,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下,进行交易网络降噪,剔除了大部分噪声交易者,构建“核心”交易网络,发现噪声交易者具有更大的即时价格冲击.本文主要贡献是基于复杂网络模体对交易网络中噪声交易者和交易行为多样性进行了向量化表征,定义交易行为多样性指标,发现交易行为多样性越大的交易者具有更敏感的即时价格冲击影响.基于复杂网络微观结构分析方法解构蕴藏于交易网络中的市场交易行为,为研究交易者行为和价格行为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倾向于根据不同的信息管理自己的指令提交策略,信息在交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信息性交易显著地影响了市场价格行为及交易状态.基于不存在做市商的中国指令驱动的证券市场,本文构建了拥有不同信息的投资者其订单策略的选择模型,我们研究了信息性交易者采用组合指令提交策略,在交易的第一阶段结束时,仍有部分信息未为公众投资者所知的二阶段模型中,考虑非信息交易者在交易一个阶段后存在学习信息过程,其订单策略的最优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证券市场长期记忆特征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具有非线性特征,当超过临界点时,以往被忽略的信息会以聚集的形式爆发性地表现出来,因此证券市场具有长期记忆特征.分析了上海证券交易市场的交易量数据,认为上海市场具有长期记忆特征,长期记忆主要原因是因为市场中存在较多的噪声交易者,而缺乏套期保值工具和信息披露的不完善又放大了投资者对信息反应的集群性.  相似文献   

17.
许敏  刘善存 《中国管理科学》2007,15(Z1):202-210
本文实证研究了我国证券市场知情与非知情交易者的市场到达率及其影响因素.首先选取2003.7.1至2003.10.31上海证券市场高频分笔交易数据,运用EKOP(Easley,Kiefer,O'Hara and Paperman,1996)模型假设对我国上海股票交易所知情交易者与非知情交易者的到达率(交易强度)进行了度量;其次研究了股票收益、市场收益、隔夜收益、买(卖)方成交量、相对价差、供给(需求)弹性等市场特征对交易者到达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非知情交易者的到达率主要受股票收益、买(卖)交易量、相对价差和供给(需求)弹性的影响;除相对价差对非知情者有负向影响外,其余各项对非知情交易者均是正向影响.知情交易者的到达率受市场收益、隔夜收益、买(卖)交易量、相对价差以及供给(需求)弹性影响.此外,对应不同换手率股票,交易者到达率受市场特征的影响也不相同.本文研究认为,知情者较非知情者的收益优势,不仅因为其拥有私有信息还因为知情者观察了较全面的公共信息.  相似文献   

18.
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在Kyle型做市商市场中,假设知情交易者对私人信息的实现值存在认知偏差,研究知情交易者的交易策略、相互竞争及资产定价结果,并比较有认知偏差与无认知偏差时交易者策略行为和资产定价结果的差异。通过贝叶斯更新理论和投影定理求解模型,发现信息认知偏差在一定范围内,市场存在唯一完美贝叶斯均衡,且:(1)理性知情交易者仅基于其私人信息进行交易,非理性知情交易者既基于私人信息,还基于其与理性知情交易者的认知偏差进行交易;(2)理性知情交易者对共享信息的交易强度、期望交易量、期望收益均大于(小于)过度悲观(乐观)认知的非理性知情交易者;(3)过度悲观(乐观)的认知偏差下,市场流动性、资产价格发现效率小于(大于)无认知偏差下的市场流动性和资产价格发现效率。同时,进一步探讨认知偏差与资产定价泡沫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王亥 《管理科学文摘》2012,(13):188-189
目前,一些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披露中所存在的内幕信息交易,严重扰乱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分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着手,揭示了影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0.
杨宝臣  郭灿  常建勇 《管理科学》2014,27(6):121-131
准确测度信息不对称是研究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基础。在详细考察经典的信息交易概率模型的建模过程和假设条件的基础上,针对信息交易者和非信息交易者在不同信息状态下的订单提交状况,提出考虑外生信息状态概率、异质期望和交易活跃度的改进的信息交易概率模型;通过带机制转换的向量自回归模型估计外生信息状态概率,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市场交易信息,提高模型估计的准确性。实证结果表明,改进的信息交易概率模型可以较好地刻画证券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截面上看,信息交易概率与标的资产的垄断优势和话题性相关,垄断优势越强的股票信息交易概率越低,话题性越强的股票信息交易概率越高;从时间上看,信息交易概率的变化受公告信息的影响,公告信息发布前的信息交易概率较高,公告信息发布后的信息交易概率较低。因此,在防范信息风险时,应重点关注话题性较强的版块,特别是股价比较容易受舆论影响波动的个股;同时,在公告信息发布之前的时段,应对市场波动和信息动向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