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亚莎 《中国藏学》2002,(3):87-106
坐落于西藏自治区后藏康马县境内的艾旺寺是目前极少能够保存下来的11世纪卫藏佛教艺术遗存,寺内残存的雕塑呈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风格-为20世纪30年代最早考察该寺的意大利藏学家G·杜齐命名为“波罗/中亚”艺术风格,由于艾旺寺所在地是萨玛达地区,“波罗/中亚”艺术风格又最早出现于这一地区,西方学者亦称这种风格为“萨玛达类型”。这一综合性的艺术风格,顾名思义,主要由东印度波罗王朝艺术样式与“中亚”艺术共同构成,西方藏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中亚”这一部分,杜齐提出“于阗说”;维塔利主张“西夏说”。杜齐之后,罗伯托·维塔利在这一研究领域中脱颖而出,对早期卫藏艺术的研究不断深化。与此同时,20世纪80~90年代中国西藏文物普查队在对艾旺寺的调查基础上,提出艾旺寺雕塑显示出印度、汉地、于阗等多种风格的融合,说明这一风格不仅样式特殊,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笔者希望在中西双方的考察研究的基础上,能够对艾旺寺的雕塑遗存,对“波罗/中亚”艺术风格的源流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对艾旺寺雕塑中的汉地艺术影响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2.
坐落于西藏自治区后藏康马县境内的艾旺寺是目前极少能够保存下来的 1 1世纪卫藏佛教艺术遗存 ,寺内残存的雕塑呈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风格——为 2 0世纪 3 0年代最早考察该寺的意大利藏学家 G·杜齐命名为“波罗 /中亚”艺术风格 ,由于艾旺寺所在地是萨玛达地区 ,“波罗 /中亚”艺术风格又最早出现于这一地区 ,西方学者亦称这种风格为“萨玛达类型”。这一综合性的艺术风格 ,顾名思义 ,主要由东印度波罗王朝艺术样式与“中亚”艺术共同构成 ,西方藏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中亚”这一部分 ,杜齐提出“于阗说”;维塔利主张“西夏说”。杜齐之后 ,罗伯托·维塔利在这一研究领域中脱颖而出 ,对早期卫藏艺术的研究不断深化。与此同时 ,2 0世纪 80~ 90年代中国西藏文物普查队在对艾旺寺的调查基础上 ,提出艾旺寺雕塑显示出印度、汉地、于阗等多种风格的融合 ,说明这一风格不仅样式特殊 ,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笔者希望在中西双方的考察研究的基础上 ,能够对艾旺寺的雕塑遗存 ,对“波罗 /中亚”艺术风格的源流有更深入的认识 ,并对艾旺寺雕塑中的汉地艺术影响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3.
毕瑞 《西藏研究》2008,(4):42-47
学界普遍认为扎塘寺壁画为波罗--中亚风格,但其中也有较典型的波罗风格.通过和福特藏<绿度母>唐卡从图像学上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扎塘寺壁画中波罗风格绿度母图像与11世纪在卫藏传教的印度高僧阿底峡有直接联系,应是源于以印度波罗图像为范本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论藏传佛教形成于吐蕃时期及其缘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藏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藏传佛教是后弘期随着各教派的产生而形成的,故此,习惯将前弘期佛教称之为吐蕃佛教。然而从理论上进行严格分析,这种概念和称谓存在诸多不合理及不贴切之处。所谓"藏传佛教"是指佛教传入藏区后,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佛教。佛教在吐蕃传播200年的过程中,从语言文字、僧人信徒、寺院道场和神灵造像等方面都实现了吐蕃本土化。因此,应该说藏传佛教形成于吐蕃时期。  相似文献   

5.
大译师仁钦桑布是西藏佛教后弘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根据文献记载,大译师创建有众多寺院和佛塔.为了印证文献中记载的仁钦桑布时期大量佛教建筑的创建,2007年,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和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再次组队,对西藏古代古格政权统治的腹心地区阿里札达县进行了考察,新发现了有可能属于11世纪仁钦桑布时期的早期佛教遗存,这对于研究西藏西部佛教后弘期初期的佛教及其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卫藏名刹——夏鲁寺保存有后弘期初期以来的美术遗存,其美术风格的多元性堪称西藏中部乃至整个西藏古代美术中的典型.夏鲁寺美术多元性形成的背后折射出西藏本地文化与印度、尼泊尔、敦煌、于阗和中原等地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次仁加布 《西藏研究》2010,(2):F0002-F0002,F0003
夏千佛石窟位于扎达县东噶乡拜沟谷上部,石窟内的壁画约绘于12世纪,是古格王朝区域内上北与下北壁画艺术的主要枢纽和汇聚,它放射着古格早期佛教壁画艺术的光芒。同时,该石窟壁画向世人展示出一幅风格浩繁、地方特色浓郁、色彩斑斓以及内容丰富的艺术画卷。世人从中可以领略到阿里古格王朝时期,藏传佛教后弘期佛教新密壁画艺术的魅力,目睹古格石窟壁画艺术出神人化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青唐记忆     
位于"草原边缘""走廊交界"与"中间圈"的藏东地区,拥有文化结构上的特殊性:由于远离西藏中部,安多避免了中世纪吐蕃王朝覆灭后卫藏的弥散状态。10世纪中叶佛教的后弘期复兴,可以看作是藏东安多与藏西阿里两个外围地区向中心辐射的结果。本文试图从安多、青唐(现青海西宁)出发,以唃厮啰与格萨尔相似的叙事结构作为隐喻,说明后弘期的佛教复振与影响在当下的安多社会与文化中依旧存在。  相似文献   

9.
蔡芸希  于春 《西藏研究》2023,(3):108-115+162-163
大昭寺一层中心佛殿后壁正中小室前的一组木作构件被命名为“叉手”,属于汉式建筑风格,其形制颇为特殊。梳理汉地叉手的演变过程发现,大昭寺叉手与汉地唐宋时期叉手构件有所区别,而与南北朝时期敦煌壁画中的人字栱构件更为相似。后弘期初期藏地出现该类汉式建筑构件,可能与吐蕃时期重要佛教建筑桑耶寺和后弘期初期河西敦煌地区佛教对藏地的影响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佛教于公元6世纪由朝鲜传入日本。外国僧人带着宗教艺术亦随之而来,这与佛教传入中国的情况相仿。日本第一批青铜像都是外国的原件。它们是公元552年传教团自朝鲜带入的。据记载,一名精通佛像制作工艺的工匠于公元557年继传教团之后来到日本。因此,第一批日本青铜器受到中国艺术  相似文献   

11.
明代对西北藏区实行的僧纲制度是其管理藏区事务的一部分,也是明代对汉传佛教采取的僧官制度在西北地区的扩延,明把西北地区看作是经营整个藏区的示范区,不少政策首先是在这里推行后才向藏地纵深地带延伸的,因此,研究它在安多地区实行的僧纲制度对研究明代藏族史有一定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2.
自1951年5月23日与中央签订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以来,经过60年的风风雨雨,西藏已由一个政教合一、落后封闭野蛮的封建农奴社会逐步发展成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生活生产水平蒸蒸日上,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从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逐步深化”认识论的理论视角,对西藏和平解放60年以来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曲折性进行历史梳理与学理分析,有利于深化认识西藏经济社会所带有的区域性与民族性的发展规律,进而助推西藏跨越式发展与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3.
从远古时代起,青藏高原地区就与华北、葱岭以西有着广泛的经济、文化往来,吐蕃王朝的建立为促进青藏高原的统一,发展与青藏高原外部的联系创造了条件。吐蕃不仅积极参与东西方丝路贸易,而且其在西域、中亚的军事活动本身就兼具商业目的。商业贸易促进了吐蕃军事、经济、文化的发展,增强了吐蕃的综合实力,同时也为吐蕃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日本外务省和日本军方的组织下,日本先是以传教为名向我国西藏派遣僧侣了解西藏信息,接着派遣间谍收集西藏情报,以情报为手段向西藏渗透。日本间谍收集有关西藏情报在抗日战争前后达到高潮。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西藏由于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成为英、俄等帝国主义国家角逐的重要对象.西藏在1888、1904年的两次抗英斗争中均以失败告终,作为西藏地方政教领袖的十三世达赖喇嘛被迫两度出走.在两次出走内地和印度的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内地和英国在印度的近代化设施,再加之受"教育救国"思潮和张荫棠、联豫在西藏推行近代教育改革的影响,为改变西藏传统教育与现实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十三世达赖喇嘛在西藏地方推行近代教育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期间,西藏经济延续了"十五"以来的跨越式发展势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已初步形成了中、东、西三个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格局,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西藏的经济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但同时也存在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水平不高、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困难和挑战,这也是"十二五"时期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张媚玲  邹念琴 《民族学刊》2018,9(4):39-49, 108-111
关于泰-傣诸族群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已有了百余年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环东南沿海直至与云南、东南亚相连接区域,且国别区隔明显。对于滇藏缅印交角地区泰-傣诸族群的研究,尚未得见系统、整体性的成果面世。本文拟围绕涉及该交角区泰-傣诸族群的族源、迁徙流动及族际关系等三个方面的零散研究进行梳理并加以评述,以期从整体联动性的视野对泰-傣诸族群在滇藏缅印交角区的研究空间做进一步深入拓展,同时,针对后续研究提出建议:族源问题有待进一步廓清;以地缘政治及文明交汇区域为整体历史背景的长时段探究有待开启;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翻译和整理有待深化;小尺度地域空间的微观研究有待推进;开展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之后,至1959年3月达赖集团武装叛乱之前,毛泽东多次致信十四世达赖,亲切关怀,表达良好的祝愿和期望;尊重达赖喇嘛在西藏地方的固有地位和权力;政治上团结争取达赖喇嘛;简略地阐明了中央对西藏的政策,是中央民族宗教政策和统战政策的生动范文.同时,从中可以了解到现流亡国外大搞"藏独"的达赖,不仅背叛了其祖国和西藏人民,也背叛了当时的政治诺言.  相似文献   

19.
回族装饰艺术以其鲜明的宗教性、民族性体现了回族文化的内蕴,特别是其在伊斯兰图案艺术、阿拉伯书法艺术、精美的雕刻艺术等方面的追求,呈现出了独特的民族审美情趣和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认知风格<镶嵌图形测验>,测试了西藏大学农牧学院180名藏族大学生的认知风格类型.结果表明,该学院藏族大学生的认知风格主要表现为场依存型.这主要是由其所处的社会生态文化、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受教育条件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应采取适合其认知风格特点的教学方式,同时,根据不同学习阶段与任务,引导、培养其形成多种认知风格,以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