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寻租理论”述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寻租理论”的基本内容 “寻租理论”的故乡在美国。它萌芽于60年代,正式确立于70年代,至今已得到长足发展。美国经济学家戈登·图格尔在1967年发表的《关税、垄断和盗窃的福利成本》一文中,就隐约涉及了“租金”及“寻租”的基本原理。而把“寻租”作为一个经济学范畴正式提出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他在1974年发表的《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一文中,深入研究了由于政府对外贸的管制而产生的对“租金”的争夺,并设计了数学模型对其进行计算和论证。后来,这篇文章被经济学界视为“寻租理论”的一个里程碑,克鲁格也被视为“寻租理论”的彝祖。 经济租金的概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传统的李嘉图学派的经济租金,是指付给永远没有供给弹性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报酬(如地租)。后来,马歇尔发展了租金的概念,认为租金除付给永远没有供给弹性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报酬外,还包括付给暂时没有供给弹性的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报酬。布坎南在1980年发表的《寻求租金与寻求利润》一文中,给“寻租理论”下的定义是:“‘寻求租金’一词是要描述这样一种制度背景中的行为:在那里,个人竭力使价值最大化造成了社会浪费,而没有形成社会剩余。”①柯兰道尔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一书给“寻租”下的定义是:“  相似文献   

2.
“权力寻租”与“制度反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权力寻租”与腐败“权力寻租”理论是上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政治经济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它的倡导者是卜布坎南G·缨尔达尔和A·克鲁格等人。在传统的李嘉图学派的经济租金概念中,租金是永远没有供给弹性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是诱使这种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所必需最小值的额外收益。这里说的没有供给弹性的生产要素,是指无论商品价格如何上涨,供给都无法增加的这种生产要素。如土地这种生产要素,它不是一般商品,是有限的、不能再生的自然资源;那么凭借对土地的垄断,就能够得到因涨价而造成的那部分差价收人,即地租。在现代经济学的寻…  相似文献   

3.
感受寻租     
市魁 《西部观察》2004,(6):32-33
去年到江苏去进行商务活动,途经南京,顺道去探望一位同学,他现在已经是某大学的教授.在他家的书房中聊天,问他在主攻什么,他说主要在研究“公共选择“和“寻租“理论.夜深告辞时,他还送我一本他翻译的关于“寻租“理论的书,是美国学者戈登@塔洛克所著的<对寻租活动的经济学分析>.在众多的经济学术语中,“寻租“一词是很妙的,妙就妙在一个“寻“字上,是“寻宝“的“寻“,更是“众里寻她千百度“的“寻“.英文中是rent-seeking,你看这seeking,还是隐含着正在进行的动作.寻租一词由安妮@克鲁格于1947年在一篇论文中首次使用后,这个富有魅力的词汇,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权力寻租是指利用某种垄断权力取得非生产性利润。亚当·斯密把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规律叫“看不见的手”,针对这种理论,有学者把行政权力对市场的干预形容为“看不见的脚”。权力寻租实际是“看不见的脚”踩住了“看不见的手”。 一、我国当前权力寻租的主要表现 经济学认为,经济人是自私的,以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机关工作人员除了是政治人外。同时也是经济人。而且是拥有发租权的经济人。在我国目前特定  相似文献   

5.
寻租与制度建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寻租理论源于公共选择学派的探索,并为国际贸易学派,芝加哥学派所引伸和发展。寻租理论中的“租”,并非等同于房租或地租,而是一种“经济租”,其历经了从亚当·斯密到马歇尔,直至当代有关学者所进行的概念的拓宽和变迁,现在一般把租金定义为由于不同体制、权力和组织设置而获得的额外收益。寻租的根源在于政府的行政管制,其研究重点也就在于考察由于竞相通过政府来影响收入和财富的分配,而造成的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寻租理论在经济制度、公共管理、国际贸易等领域有重要应用,成为分析这些问题的有力的理论工具。“寻租”一…  相似文献   

6.
“社会资本”理论是近年来社会学研究中新兴的理论,它为我们研究和透视社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和认识社会行动、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对研究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具有特殊的理论价值。一、社会资本概念界定“社会资本”的概念最初是由经济学的“资本”概念演变而来的。这一概念最早是作为经济学术语出现的,而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它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大,政治学、社会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者都从不同角度研究社会资本问题。最早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研究领域的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 Bourdieu)。真正使社会…  相似文献   

7.
“寻租”概念最先由著名经济学家A·克鲁格于1974年提出,后来公共选择学派和国际贸易学派都曾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过诠释。但无论是哪种释义,“寻租”活动中的“租金”可概括为由于不同体制、权利和组织设置而获得的额外收益,或因政策干预和行政管制而形成的非生产性利润。分析九十年代中国的寻租行为对于规范经济和政治生活秩序、加快新体制的发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权利主导·价值定位·信仰塑造──关于克服“法律工具主义”的理论对策(一)谢晖理论法学成熟与否,是决定一个国家的法学乃至法制事业能否发展的关键,当我们把法治确定为改革和治国的目标取向时,成熟的理论法学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我国以往通行的理论法学却是高度集...  相似文献   

9.
"权力寻租"与"制度反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权力寻租"与腐败 "权力寻租"理论是上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政治经济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它的倡导者是卜布坎南G·缨尔达尔和A·克鲁格等人.  相似文献   

10.
自从亚当·斯密以来,“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在很长时间里成为西方经济学中的经典假设之一。而新制度经济学在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分析问题的同时对这种假设做了批判与重新界定,使经济理论对人的研究更接近于现实的人,同时也对制度如何更好地安排从而更符合理性人的要求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13.
“养老”·“教养”·儒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以往一些论著已经注意到"教养"这一说法的出现与上古中国庠序中的"养老"有关联,但对这"养老"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却并不准确。文章对"养老"的内涵重新作了分辨,并进而考察了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对"教养"内涵的改造,从而找出了"教养"之所以后来与人的人格修养关联在一起的人文逻辑线索。通过对"教养"原意的追溯,论文揭示了先秦儒家教化的独特品格与其对于人的生命成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狼"与"启蒙"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06,(6):179-185
本文以《孤独者》、《山上的小屋》、《怀念狼》、《狼图腾》四个文本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狼形象与启蒙含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5.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李永中 《江汉论坛》2008,1(2):119-121
本文从封面、插图的角度考察<新青年>杂志"人"的视像的演变.文章认为,<新青年>杂志早期注重个人视像的建构,后期倾向于以底层阶级或革命阶级为代表的人民视像的营造.视像话语变化与文化思潮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周世中 《文史哲》2003,(4):97-98
我国法理学直接来源于苏联的法理学 ,间接秉承着欧陆法理学传统。该传统在以往的特点是特别关注法律的“宏大”问题。 2 0世纪以来 ,欧陆法理学明显出现的对司法中微观问题的系统论述 ,并未在我们这里得到回应。只是近些年来 ,随着中国司法改革任务的提出以及司法在法治乃至整个社会、政治生活中地位的日显 ,我们才开始关注司法并同时关注欧陆和英美关于司法的理论。尽管如此 ,我们对于司法中法理学问题的探讨还只是初步的 ,还没有引起法理学界的共同关注。这就需要我们不失时机地将法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放到以司法为核心的法律之“微观论证”上来。本组笔谈的目的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20.
朱奇志 《江汉论坛》2004,4(5):87-90
龚自珍和鲁迅一生都与"梦"结下不解之缘.龚自珍的"梦"是忧患的宣泄,理想的升腾,往事的感怀,做的大凡是美梦、好梦、奇梦,体现出绚丽浪漫的色彩;鲁迅的"梦"则远远溢出"梦"之常态,成为内心黑暗影子的暗示和强化,做的大凡是苦梦、噩梦、毒梦,播撒出阴森愁惨的"鬼气".这种明显的差异,表现出两位先觉者各自不同的心理个性和时代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