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东北人口绝大多数为移民,而近代期间移民就高达2 000万之多,主要是来自华北,其中以山东移民为最,河北次之,两省占移民总数的90%以上.探究其动因:一方面是来自原住地的推力,另一方面是来自移住地的吸力,是两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华北因人口稠密,自然灾害频仍,苛捐杂税繁重,使本来就极度贫困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困窘.为了谋求生存,广大华北灾民被迫越海闯关,迁居到地域毗连、人口稀少,资源丰富的东北.特别是清末民初,华北灾民更是成群结队地拥入东北,形成了空前未有的移民大潮.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晋西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锐减,农业生产遭到日军严重破坏。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晋西北根据地抗日民主政府颁布了各种奖励生产的政策法令,发动妇女参加生产,改造“二流子”,鼓励其从事生产劳动,实行移民垦荒政策,合理调剂劳动力。这些措施的实行对根据地经济、社会发展均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疆宜禾(今巴里坤地区)是清政府重要的移民垦荒区,也是"险扼全疆,路达南北"的军事要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以及正史、地方志等清代文献中各种自然灾害资料,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该地自然灾害的总体状况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和统计,并初步分析其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和清政府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民国前期,河南邓县水旱灾害频繁,土匪活动猖獗,社会动荡不安,民众大批逃亡,县境内上百万亩土地荒芜。20世纪30年代末,为缓解黄泛区难民压力,河南省政府在邓县成立垦荒办事处,设垦荒区,建设新村,陆续向垦荒区移送黄泛区难民5000人,组织并协助难民开垦荒地2.2万余亩,解决了这部分难民的生计问题,是救济黄泛区难民的成功之举。不过限于当时的条件,移民垦荒规模较小,对于数量庞大的黄泛区难民来说,实属杯水车薪,救济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5.
沅水中游地区在清代广泛接纳外来移民。促成移民大量迁入该地区的因素有垦荒运动、改土归流、驻军防苗和工商业发展等。这个时期的移民影响了沅水中游地区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是一个以蒙古族人口为主体,汉族人口占多数的建制镇。生活在巴彦浩特的汉族人口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步迁徙而来的移民。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的宗教信仰呈多元化态势,但汉族移民对宗教文化的价值认同度总体较低。宗教信仰对于大多数汉族移民而言,不是因为其神圣性,而是由于其灵活性与功利性。  相似文献   

7.
明朝皖江流域的招抚流亡、鼓励垦荒和承认对土地的所有权等政策促进耕地面积增长、提高土地垦殖率,使客民及小农猛增,户口益繁;明末清初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使得皖江人口再次减少,清政府采取移民垦殖、鼓励垦荒、招佃经营的措施,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使皖江流域再现移民高潮.呈现出:土地开发早,人口密度较大,人均耕地较少;新型作物引进,山地得到开发;大量圩田出现,农业技术水平提升;人口增长加剧了人民的生存竞争;人口增长恶化了明清皖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时期,巴蜀地区人口残存无几。清政府为了稳定西南地区,实施了"移民实川"政策,历时百年之久。其"移民实川"政策大致经历了招民垦荒和"川人回川"、鼓励外省移民入川、限制外省移民入川三个阶段。大量湖广、江西、福建、广东等省的百姓,在政府的号召下,涌入巴蜀。然而,由于历史背景、移民路线、距离远近、地理形势等原因,巴与蜀...  相似文献   

9.
辽西方言属于东北官话,主要是由清代河北方言、山东方言交融渗透了本地方言并替代原有语言发展演变而成的,它的形成与清代及清代以前的关内移民密不可分。通过将辽西方言语音特征与周边方言进行对比,可以看到河北与山东移民对辽西方音形成产生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 清康熙、雍正年间先后在湘西苗区和土家地区实行的改土归流,给湘西的社会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促进了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改土归流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如移民垦荒,土地开辟,人口增殖等.其中最为有效的是鼓励汉民入峒垦荒.大批汉民进入湘西,打破了土司原来据地自封的闭塞状态.使湘西与湖广和其他邻近行省各州、县连成一片,促进了湘西的社会生产、城乡贸易和农副业的发展,使民族关系产生了一种新的历史趋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清朝中期,由于新疆人口,特别是维吾尔族人口迅速增加(70年间增加了2.5倍以上),从而造成新疆尤其是南疆耕地的严重不足,人口与耕地比例的失调造成社会矛盾尖锐对立。对此局面,清政府推出了放慢内地移民垦种步伐,鼓励本地农民私垦私种和统一组织垦荒、招民私种等措施。由于新疆各地官府的组织领导得法,加之重视水利建设,以召集当地贫苦农民耕种、集中安置等措施得当,由此兴起了新疆垦荒种地的新高潮,垦荒成效显著,一度缓解了新疆人口与耕地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从十一世纪起,在西欧广大地区开始了持续近三百年之久的全民族的垦荒运动。大片的森林荒原被垦为农田和牧场,农牧产品因此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为了募民垦荒,封建主给予移民以优厚的条件,大量的农民因此而被汲往新垦区;为了留住劳动力,老垦区的的封建主放松了对农奴的束缚,农奴制度因而在新老垦区都有所衰退。 垦荒运动在西欧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这些重要作用决定了探究这场运动的动因,是一个涉及到什么是封建社会的发展及其向资本主义转化的主要动力,以及农奴制度解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有清一代,由于内地人口突增,人多地少现象严重,而地处西南边陲的乌江流域则因地广人稀且资源丰富,大量内地汉族移民于是陆续进入该地,或从军,或垦荒,或开矿,或经商,其中大部分人最终定居下来。他们既带来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又为边境增加了大量的劳动人手。他们不仅为开发乌江流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而且对乌江流域地区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水库移民"因移致贫"是我国水库移民事业面临的严峻现实,基于传统贫困理论的反贫困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水库移民贫困问题。水库移民贫困的症结在于其权利贫困,制度的缺陷导致了移民权利保护的先天不足,制度行动的逻辑显示了移民权利实现的困境和无奈。只有彻底实现由工程思维向法治思维的转变,完善水库移民利益补偿制度,才能从根本上破解水库移民权利贫困的困局。  相似文献   

15.
肇庆的元宵灯俗活动丰富多彩,各种花灯五彩缤纷,由花灯演变、发展而来的广场道具舞独具特色,在广东省内具有一定的影响,怀集的三星公龟鹿鹤舞、凤舞为其代表.显示势力和祈望平安是其主要的社会功能,形神兼备、虚实结合、形声模拟、寓意象征是其特有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16.
“湖广填四川”是清初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移民运动。在移民过程中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惠农措施,鼓励垦荒,宽赋薄税,兴修水利,奖励多种经营。这一系列惠农政策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民本思想,产生了双赢的经济效应。通过惠农政策的实施,四川农业生产得到了有效的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广西共有6个青年志愿垦荒队,开垦荒地8580多亩,并形成了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的"垦荒精神"."垦荒精神"能够在五十年代广西的土地上形成和发展,是广西良好的政治环境和垦荒队内部严格管理的结果."垦荒精神"是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建国初期的延伸和发展,今天这种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全体青年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8.
四川官话方言入声区与无入声区对峙,这是由历史文化原因造成的。四川官话入声区方言由中原汉语直接发展而来,无入声方言由明清时迁入四川的移民带来的明清官话发展而来。从入声区的一个代表点——合江方言的形成与发展,可以探讨保留了古入声调的四川官话的历史来源,以论证以上观点。  相似文献   

19.
阿依·克韦·阿尔马赫是当今影响力最大的非洲黑人移民作家之一,因对非洲新近独立国家生存状态的细致描写及创作的非洲历史小说而获得了国内外学界的关注.其创作手法的复杂性及创作主题的广泛性引发了各种理论对其作品的研究和解读.国家政治腐败、身份文化危机、民族意识以及后殖民主义批评等各种视角都可用于对阿尔马赫的研究.国内对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迄今阿尔马赫国内外研究做一综述并阐明其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曾一度掀起过西北移民殖边的浪潮,当时国民政府及科考人员、有识之士主要从巩固西北国防,发展西北经济,解决内地人口问题考虑出发,呼吁向西北移民,垦荒殖边,他们跋山涉水,科学探讨,考察西北的实地情况,为开发西北、建设西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主要就民国时期西北移民殖边思潮,西北各省之官有、公有、私有各类荒地的调查及承领、开垦情况,移民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做一简单的探讨,不足之处,恭请指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