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宗教和西方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有着很大的不同,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基督教所代表的文化系统是一种神圣目的论的世界观;中国宗教所代表的文化系统是非 神圣目的论的世界观。第二,在神灵体系上,中国是多神论;基督教则是典型而且严格的一神 论。第三,中国宗教认为人性本善,在道德实践上强调“人皆可为圣贤”;基督教则以原罪论为 其基础,强调人性的不完满,在道德实践上追寻上帝的启示。第四,在对人生的关注上,中国 宗教追求现世苦难的解脱和现世幸福的获得;基督教则追求彼岸的幸福,强调对现世苦难的忍 受和顺从。第五,中国宗教以人为中心,强调依靠人自身的努力得到解脱,对神采取功利的态 度,可称之为“役神”;基督教则以神为中心,强调神对人的拯救,把人的活动视为神的意志的 体现,以荣耀神为人生的使命,可称之为“敬神”。  相似文献   

2.
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生存与生活,人的生存、生活中贯穿着三项基本原则:其一,经济原则,亦即以较小的物质和能量的消耗换取较大的物质和能量的效益性原则;其二,道德原则,就是在一个社会共同体内部人们互助互利的原则;其三,超越原则,即是人们在观念和现实中力求超越现存状态的原则.这三项原则在人的生存、生活中鼎足而立、三位一体,是人肯定和发展自身的价值准则的不同体现.经济原则指导着人们处理他们与自然的关系,使文化的物质层面得以创造;道德原则引导着人们处理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使文化的制度(规范)层面得以形成;超越原则在人们处理他们与其自身的关系时发挥作用,使文化的精神层面得以产生.以上三项原则相反相成,互斥互补、矛盾统一,形成了人生存与发展的张力,推动着人自身的不断完善和进步.  相似文献   

3.
论现代化进程中政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强调政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是在不同层次上掌握调控财富与利益分配,建立实现政治资源合理配置的物质基础;二是要疏浚政治信息通道;三是要全面掌握、正确运用政治权力形成现代化的政治行政动力和保障;四是要全面保证公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力,保证公民的政治权利,调动其积极性;五是要建构和提倡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为全方位实现中国现代化提供精神依托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人的现代化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把人的现代化任务推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人的现代化,从基本特征看是人的现代意识的提高,是人的丰体意识的提升,是整体的人和人的整体的进步,是人自身发展的过程;其基本要素包括开放、竞争、进步、创新、技能、语言和多元的文化、人文素质等;其基本内容,体现为科学意识与创新精神、竞争意识与效率追求、开放意识与世界理念、法治意识与和谐取向;其实现条件是经济基础的大幅提高,人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志的觉醒.人和社会的相瓦适应,文化心理素质随着现代化发展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5.
一、现代化客体我们认为,我国的现代化应该以“大文化”──即广义的文化为内容。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文化是人在实践过程中认识、掌握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保存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社会制度的总和整体。文化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其一是物的层面,即物质文化,指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改造、生产及相应的技术、工艺,直到造成适宜于人类生活之物质环境的各种活动及成果。它包括:1、人们为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而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2、人们运用生产力改造自然,进行发明创造的物质生产过程;3、人们的物质生产过…  相似文献   

6.
论效率与公平宝贡敏一、效率(efficiency)效率一词在物理学、技术科学及经济学中都有应用,其基本含义是一样的,即所得与所费的比率。同时,效率是一个典型的发展学词汇,它提倡低投入高产出,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强调物质和精神的丰富。在人类四百多年的文...  相似文献   

7.
所谓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是理性精神(亦即科学精神)。科学和理性是凭借严格的逻辑证明和推理建立起的,因而逻辑学最能体现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人文精神)有着很大的差异。王国维把以逻辑学为基本内容的理性精神与重视直觉经验的人文精神相对立,因其无力解决此对立而陷入二难境地。一王国维关于逻辑学的二难困境其实质上是对西方文化基本精神(理性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人文精神)关系无法处理的一种困惑。他认为理性的“可信”与人文主义的“可爱”格格不入,而二者又无法丢弃。“哲学上之说,…  相似文献   

8.
彭健  石雨诺 《河北学刊》2023,(1):210-214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任务是对文化遗产加以综合保护,更是阐释并传播其蕴含的文化价值。长城文化价值包括作为客观物所凝结的华夏儿女保卫和平的劳动与智慧、人的生命力与本质;也包括作为文化符号存在于华夏儿女集体记忆中的身份认同、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与中华文明尚和合的特质;在新时代阐释长城文化价值,又体现为红色资源、红色精神以及长城文明交流互鉴作用所彰显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更好地弘扬长城文化价值,既要依托长城构建文化空间,开展基于旅游体验的传播,又要开发长城IP进行文化传播,并注重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两种价值观各自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功能,指出它们各有其历史地位和社会适应范围;集体成功与合作性等特质也是现代人格的重要因素;各民族的价值观和基本人格都包含有现代性和传统性两种因素;跟传统人格具有不同的民族形式一样,现代人格也具有多种文化类型而不仅仅只有一种模式。现代人格不仅具有文化的共同性,也具有文化的特殊性。多元的民族价值观和基本人格是人类文明活力的精神源泉。包括集体价值准则在内的现代价值观和尊崇集体成功的现代人格将是推动人类社会与文化发展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0.
藏民族在其生存环境中形成的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传统生态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价值维度,具体包括:生活价值——“身外的自然”的开启和拓展;方法价值——“自身的自然”的延伸和放大;精神价值——人的自我超越;负价值——人类发展的阶段性和理性的有限性。准确地理解与把握藏族传统生态文化的精神实质,对于继承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当前建设生态西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教育立美论──中国教育整体美育化的构想(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立美即教育美育化足是教育在哲学意义上的本质回归,是素质教育的美学命题和美学提升.其基本逻辑是:教育是塑造人的社会活动;而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其逻辑结论必然指向教育立美即教育审美化.具体说,教育立美包括教育的非功利价值取向、美学文化追求、情感特质、人格内涵、艺术教育、自由思维、形象思维等内容.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历史的决定力量?中国学术界目前或明或暗地盛行着两种观点。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论”,另一种是异军突起的“文化决定论”。对于第一种观点,因其早已家喻户晓,本文在此暂不赘述。而持后一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广义的文化即人化,它映现历史进程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和方式;依据其领域不同,可分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价值认同系统三个层次。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是由这三个层次组成的同心圆;最外层是器物层,包括人们创造的各种物质与精神产品;中间层是制度层,积淀着人际关系及规范化的社会制度;最内层…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家庭道德既有民主性精华又有封建性糟粕。我们所要继承发展的,自然是反映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亦即美德部分。在道德原则方面有:①强调家庭整体的和谐与统一。②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仁爱与礼让。③强调治家的勤劳与节俭。在道德规范方面有:①强调“夫妻齐体”,要求夫妻相敬相爱,白头偕老。②强调“父子有亲”,要求“父慈子孝”。③强调“兄弟互助”,要求“兄友弟恭”。  相似文献   

14.
论文化转型的机制和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较大的历史尺度上,文化所代表的生存方式总是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特定地域中占主导地位的生存模式。在人类历史和文明的重大转折时期,必然会发生深刻的文化危机并导致深刻的文化转型。从人的生存矛盾的角度着眼,文化转型的机制大体上可以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人的主体性和对象性活动中所包含的超越性与自在性的矛盾;二是自觉的文化和自在的文化层面之间的互动。从自在的文化与自觉的文化之间的两种基本的关联模式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转型的两条不同的路径:当自觉的或自为的文化同自在的文化之间形成必要的和恰当的张力或冲突时,这一文化的转型会采取内在创造性转化的途径,即采取文化创新的方式;而当这两个文化层面之间缺乏必要的张力和冲突时,这一文化的转型只能采取外在批判性重建的途径,即采取文化整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目前学术界,大致有三种意见:第一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以儒教或儒道互补为主干。几千年历史,经历多少朝代,儒教基本占据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成为中国文化的亚文化体系。第二种意见,对传文化以儒教为干的观点表示怀疑。认为中国传文化是否以儒学为主干,这至少在文学领域是值得研究的。第三种意见,认为传统文化不是任何一个流派或人物的思想等具体形态,而是指中国文化的整体,及以该整体所包容的一套观念体系或一种基本精神。其时间外延上应该大体限定在“五四”运动以前,其内涵上是指在中国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最终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的精神观念。也有人认为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看,应把文化理解为人的生命存在方式,亦即人的内在精神与其外在表现的统一。内在精神与外在形态是体与用的关系。文化的传递、延续和发展,文化不是诸如制度、习俗、科学、艺术,甚至文化、典籍之类的死物,而是活泼的、有生命的东西。依据这种文化观,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概括为实践理性,这与以认知理性为根本精神的西方形成了鲜明对照,实践理性重在求善,教人如何做人,解决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学史具有广阔无垠的空间,具有永恒的潜在张力,回顾与前瞻中国文学史的写作,反思规范与挑战规范是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每个人都有自己阐释文学史的观点、视点和操作程序;理想的文学史是文学史家的人格、文化良知、学识、审美力和价值观念的高度结合;重写文学史是社会的需要和学术史的必然;文学史研究的整体意识是世界意识、当代精神;学院派将发挥文学史研究的文化优势。  相似文献   

17.
儒家的基本概念有其整体的表达方式,即强调动态过程、重视民本、趋向人文、要求道德实践,具有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理想,因此特别关注发展人性的善端,提出和建立一套基本原则与价值系统来引导,规范国家权力。可以说,儒家对人、文化、社会和天下的认识中潜涵着一种根本的宪法与宪政思想。如何赋于它一个外在的理性的规范形式,将其转化为一个现代化国家的基本法典及治理法则,是宪政儒家必须面对的课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8.
白加良  梁晓红 《理论界》2008,(9):101-102
现代西方哲学的哲学家们对人的意识的研究各有侧重点,从不同的哲学家对意识的探讨来看,始终有那么一种精神贯穿于对人的意识的探讨历史中,这种精神便是人的自觉与他觉的精神。人类的认识从方向的角度来看,无非是自觉与他觉两个角度。本文认为,自觉,即人类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与反思,包括对自己的实践、自己的观念、心理等的认识。他觉即觉他,即对人类自身以外的世界的认识;自觉与他觉发生的前提和能力都来源于需要的实践活动;人的自觉与他觉的能力不断推进,具体表现为人的怀疑批判与建构精神。  相似文献   

19.
论文化视野中的科学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是一种文化,文化视野中的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核心结构。仅仅罗列科学精神的具体规范,或者如默顿仅从社会关系视角研究科学精神,都存在其局限性。文化视野中的科学精神是由三个层次即认识论层次、社会关系层次和价值观层次构成的逐层递进的有机整体,科学精神的具体规范相应地体现于各层次之中。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为摆脱愚昧、救亡图存及改变积弱积贫状态,使陋俗文化发生了渐次变化。伴随着陋俗文化的变革人的精神也得到相应进化。只有将近代陋俗文化的变化置于人类精神进化的长河中考察,才能发现其真谛。在历史的轴心时代,人类相对摆脱了自然的束缚,开始强调人类本身的重要,从而获得人类整体的相对自由,创造了旨在践履人的片面义务的传统人伦文化。传统人伦文化在近代历史上的衰败则迎来了人类精神的再次进化。近代陋俗文化嬗变并非特定时期内孤立的文化现象,它与人类精神进化的目标紧密相联,是人类精神进化历程中一个阶段性主旨,也是再次实现人的自身觉醒和人的精神解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