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云 《河北学刊》2001,21(1):21-25
萧红和端木蕻良结合以后,他们的创作发生了相互的影响。萧红在创作情境、情感表现、叙事的完整性和故事性、以及创作的自传性和主体意识的表现等方面,可以看到端木的影响,这些影响是积极的。同时,端木的创作在题材和主题、情感和人物表现方面.也可以看到萧红的影响。但是,萧红的病逝,以及二人的结合所招致的非难,给端木的身心造成极大损害,对他的创作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文化视角考察京派小说的创作主题。认为,对生命的思考、探索,是京派小说创作的出发点。这一创作主题是对五四文学主题的承续和发展。京派小说创作崇尚力的美、粗粝的美是一种健康的生命的表现,而对文明社会里“道德”对人性真情的压抑、“道德”面具背后的堕落以及对人格的麻木,则给予了悲悯的描述。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后期是其浪漫主义文学思想发生深刻危机的时期。日在变化着的时代的审美要求,与郁达夫力图突破自己、适应这一要求所进行的新的艺术探索,使其缓慢然而却坚实地步入现实主义的创作之路。虽然由于其个人的深厚的艺术背景的牵涉,郁达夫后期的小说创作仍然留有某些浪漫主义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色彩,但是现实主义已经作为一种独立而主导的创作精神出现了,并且,现实主义拓展了郁达夫创作的审美空间。郁达夫的这种转变是深刻的,研究这种转变,对把握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艺术形象的动态存在的描述王汶成艺术形象的存在是一种动态的存在,具体他说,就是从创作方式、到作品方式、再到交流方式的存在。从生活物象到作者心象的创作存在方式创作方式是艺术形象最初的存在方式,它反映了作者对艺术形象的孕育和塑造过程。毫无疑问,作者是艺术形...  相似文献   

5.
“文革”时期小说的创作队伍有三类:一是在“文革”前已创作出有影响作品而又被允许继续创作的,二是在“文革”前有习作练习或发表的;三是从未写过作品的。这样的创作队伍构成,反映了当时对“十七年”文艺的否定和现实政治的需要。与此相关,“处女作现象”和新时期一些有成就的作家在“文革”中开始起步,成为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翻译》1993年第1期发表了张香桐教授的大作《翻译也是一种创作》。拜读后,我收获很大,感想颇多、关于翻译与创作的关系,译界许多前辈作过专门的论述。唐人先生说过:“运用甚大的匠心,把一个引起你共鸣的作品翻译出来,成为一件复制的艺术品,这。作本身是一种创作,它给你莫大的喜悦。”郭老也曾提出:“翻译是一种创作性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吗?”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弄清翻译的性质、古今中外的翻译家们给翻译下过许多定义。我们认为.翻译无非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  相似文献   

7.
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前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赫拉普钦科毕生所关注的问题。赫拉普钦科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精神的基础上,根据文学活动的自身特点,围绕作家的创作个性,实事求是地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看法,形成了较有体系的创作个性理论,成功克服了庸俗的文学社会学和教条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束缚,卓有成效地发展了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生存意识”为视角,评析了抗战时期发生在整个中华民族生存危机中的小说创作。指出了抗战时期小说创作中群体生存意识的发展轨迹,理析了抗战时期小说创作中生存观念的嬗变与分野,是我们今天对过去时的抗战小说的再认识与再评价  相似文献   

9.
略论《简·爱》中疯女人形象的双重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疯女人作为一种媒介体,既是秘密藏在简·爱体内的怒火的化身,也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自身生活中的“情敌”——埃热夫人的化身,或者说埃热夫人是疯女人的心理原型。通过这种创作形式,作者从积怨的重压下解脱出来,其潜在的欲望找到了归宿。疯女人的形象体现了作者复杂的创作心态,也表现了直接影响她创作心态的人生经历和生活心态。  相似文献   

10.
王跃文致力于官场人性的勘探与表现,其创作受到了学界的高度关注与重视,研究者围绕着题材选择、主题构成、人物形象、叙事方式、创作特色以及创作缺失等方面对其创作进行了深入探究。同时,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憾甚至空白,诸如对其创作观念、创作心理的研究以及比较研究不足,研究的同质化倾向严重等等,研究亟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刘白羽是现代和当代文学史上优秀的小说与散文作家。1936年至1942年为其创作的早期,其间创作尚不够自觉、自如。1942至1954年为其创作中期,其间以表现部队生活的小说创作为主并见长,为其后的文学活动奠定坚实基础。1954年至“文革”前是其创作成熟期,其间散文创作成就显著。新时期他的散文创作呈现出更为活跃的趋势,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发挥了散文“轻骑兵”的积极作用。但其散文亦有豪情有余,欠缺相应艺术蕴藉等不足。  相似文献   

12.
爱情是小说创作的永恒主题之一。本文对中国当代爱情题材小说创作进行了历时性考察,认为建国后 17年,“文革” 10年,新时期 20年的爱情题材小说创作分别是雷区、禁区与误区,文章对此分别进行了回顾和评论。  相似文献   

13.
红色理性是一整套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的理论和原则,其核心内涵即“暴力革命论”,深层内涵是以全人类为本位的人道主义。它与政治理性和人文理性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区别与联系,对革命战争文学的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使作家的文学价值取向趋向一元,而且极大地制导着创作主体的思维意识,使之呈现出特有的思维模式。剖析红色理性对创作主体思维的作用机制有助于进一步开掘革命战争文学的创作规律,为革命战争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4.
音乐中的力度是指人对音乐感受到的强弱程度,它是耷乐表现的四种要素之一,无论是原始创作,还是二度创作(演唱,演奏),掌握和运用好音乐力度,对于准确地表达音乐形象至关重要。这个问题也许有人认为是老声常谈,但在原始创作和二度创作中,节拍、旋律进行方向时值的处理以及连奏记号等方面所产生的力度变化,往往容易被忽视,看了朱季贤若的《松花江的歌》(歌曲写作分析范例),笔者认为在原始创作这一环节上处理得很好,现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具有相同时值的重音及非重音,在音乐中形成的有规律的强弱反复叫节拍,节拍是通过…  相似文献   

15.
回顾中国新文学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我认为本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理论与创作,主流仍然是现实主义。这是历史的选择、是民心所向。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受到政治的冲击、运动的干扰。尤其是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现实主义为某些人和集团所占有、所利用,使伪现实主义和伪浪漫主义创作思潮泛滥以至主盟文坛,出现了“扭曲了的现实主义”局面。从建国后我国当代文学发展史来看,真正的现实主义创作主潮是木存在的,但这并不等于在某些理论与创作中不存在现实主义的特征。在我国当代文学作家与作品中,还缺少真正的现实主义大师与“拳头产品…  相似文献   

16.
王粤钦 《理论界》2007,(2):203-204
创作动机是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也是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缘由,它给整个创作过程以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网络文学的产生、创作内容、写作技巧,以及网络文学的生存现状、研究成果几个方面探讨分析,认为纯粹的诉说欲望应该是网络文学创作最单纯、最原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杨东 《北方论丛》2016,(3):46-48
菲利普?罗斯早期作品因为荒诞不经的创作手法和露骨的性描引发了诸多争议。在后期创作中,罗斯进入了新现实主义创作阶段,摒弃了曾经流行的实验写作手法,借鉴现实题材,重返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但作品仍然留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痕迹。对这个显著转变的研究有助于精准把握这位文学巨匠不断变化的创作风格,了解美国文学乃至西方文学的发展趋势,进而实现推介和借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著作权,也称版权,它是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依法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署名、发表、出版、获得报酬等权利。它与专利权、商标权都是知识产权的主要组成部分。“人类的智力创作”早在原始社会就存在。私有制产生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拥有个人财产的必要性,这诱发了作者将自己创作的作品视为个人财产。他们在作品上署名,以确认该作品属于创作它的作者所有,同时这也是一种荣誉的象征,比如司马迁创作的《史记》。那时,印刷业极端落后,作品的传播主要依靠手抄,很有局限性,对作者的利益也没有构成较大的威胁,还不足以引…  相似文献   

19.
论创作心态的构成与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创作是创作者灵魂里的创造行为。因此对创作的研究,必然要深入地去探究作家创作时的心理状态。“歌儿正在蕴藏成熟”,这是一位诗人对自己创作心态的出色描写。《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说:“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换种说法,“心里所充满的,笔下就写出来”,这当然是件愉快的事。但创作心态本身,不是自然形成、无意生成的,而是经长期的准备、自觉的努力和培养才孕育成熟的。但是,研究创作心态,就要抛开作家为从事创作而事先进行的学习、积累、孕育、构思等阶段的心理状态不论,只集中讨论作家在进入实际的创作活动后…  相似文献   

20.
曹革成的《跋涉生死场的女人萧红》是萧红研究的新收获。它将传主置放在中国现代学的大背景下,运用创作心理学、接受美学对萧红的人生和创作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定位,特别是对萧红研究中的诸多疑案作了系统的梳理和认真的考证,有许多新的发现。对《呼兰河传》的创作心理和思想基调,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