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法国超现实主义在我国的影响举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译介学、传播学、比较文学研究和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层面,对法国超现实主义在我国20世纪以来的影响,进行描述性的梳理和探索性的思考,是研究法国超现实主义在我国传播与影响的初步,将引导我们丰富20世纪中外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作为元杂剧西传的主要阵地,20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的元杂剧译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译介特征:身份多元的译介主体、丰富的译介内容、多样化的译介载体、鲜明的时代演变特质以及灵活各异的译介策略等,这些无不彰显了美国元杂剧译介的独特学术意义和价值,即它一方面为英语世界的包括元杂剧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的研究累积了丰富而宝贵的基础学术资源;另一方面则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异质文明间文学和文化的有益交流与融合.梳理其译介成果、归结其译介特征与规律,无疑对我国当前正在实施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以及全面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性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文学革命行动之一是引进和译介国外的文学思潮、文学样式.鲁迅先生是散文诗最早的探索与实践者之一.他将现代派文学手法与我国传统文学手法有机结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散文诗创作成果.本文试就鲁迅先生散文诗创作的概况及其散文诗所表现的思想特点和手法特征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近代文人曾朴对法国作家雨果作品的译介与接受,探讨了曾朴创作所受雨果艺术经验的影响及其对文本的独特处理。曾朴对雨果作品的情有独钟缘于他们政治理想、文学观念及个性气质的契合。  相似文献   

5.
1940年代,我国的域外现代派文学译介深受战争文化语境的影响。抗战初期各地出版业遭到破坏,域外现代派文学的译介几近缺失。抗战后期在重庆、桂林、昆明等后方出现了一些现代派文学的译介。抗战胜利后内战又起,报刊出版业在战乱中逐渐恢复,现代派文学的译介有所增多,主要是聚集在上海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周围的九叶派及其前辈诗人,他们把译介的目光投向具有共同文化境遇的里尔克、艾略特、奥登等人,并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了新诗现代化的主张。  相似文献   

6.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我国对他的作品的介绍与研究出现过两次高潮,至今方兴未艾.他的大部分作品已被翻译过来,许多作品还出现了多种版本.与其作品翻译的全面性相比,我国对谷崎本人及其文学的研究留有许多可供深入探讨的余地.如对谷崎在中国的第二次高潮,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谷崎的译介与研究作一番梳理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曾朴的译著及版本,指出曾朴不愧是近代译介法国文学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是操纵文学翻译的三大要素,意识形态对文学译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面对外来文化,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曾给了我们极大的启迪。运用西方操纵理论,结合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对苏联文学的译介进行相关探究,分析中国当时对苏联文学采取拿来主义的原因,揭示出意识形态对文学译介的操纵,并指出苏联文学在中国的引进和传播都是国家政治意识形态操纵下拿来主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美国文学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文学作品在我国拥有广大的读者群。本文阐述了解放前后美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作和介绍。显然,解放后的译介工作有显著成绩,形成蓬勃发展的局面。本文并对我国译介美国文学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作了简要的评论。  相似文献   

10.
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中国的经典化历程,论证了实现翻译文学及其经典化的可能性。根据语言这一特性,文学可分为本语文学、外语文学和翻译文学三种形式。翻译文学是本语文学和外语文学之间文字、文学和文化译介实现的特殊文学形式,是译介主体、内容、途径、受众和效果五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那些内容忠实、表达地道、影响深远的优美译文才能称之为翻译文学的经典。明确翻译文学的定义和发生过程,理清和认识翻译文学、本语文学和外语文学的辩证关系,凝练出译界优良传统的永恒价值,对认识翻译文学的重要性和发展我国译论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翻译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一大批杰出的女性翻译家活跃在翻译领域.她们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外国文学翻译方面.在翻译方法上,她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忠实流畅;在翻译风格上,她们温婉、细腻、多样.她们都有着相同的成长环境,优越的家庭条件和良好的教养是她们成就的基础,优秀的创作才能丰富了她们的翻译技巧.尽管她们在翻译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她们的社会地位依然是边缘化的,她们应该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苏曼殊是广东珠海人,也是中国近代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他在诗文创作方面硕果累累;在文学翻译方面,包括对英国文学、法国文学的、印度文学的译介,成绩斐然。通过深入了解其译作特点及翻译思想,可以发现,他确实是一位能与严复、林纾齐名的近代翻译大家。其翻译选材,经历了从表现功利性的政治文本到追求人性的艺术文本的转变,其翻译风格则着重表现在他善用旧体格律诗来表达译文。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中国,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女性翻译家,她们是冰心、杨绛、赵萝蕤等,她们的译作如《吉檀迦利》、《堂吉诃德》、《荒原》等,都是公认的高质量的译本。在翻译实践的同时,女性翻译家总结经验,并上升为翻译理论,这对我们的翻译实践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这批女性翻译家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由于受人文历史环境、感情濡染、意识积淀和社会习俗的影响 ,2 0世纪前期湖南翻译文学具有浓郁的湖湘文化区域性特色。以周立波、萧三和朱湘、钱歌川作为两组个案分析 ,详尽地论述了 2 0世纪前期湖南翻译文学与湖湘文化的关系 ,并对有着相同译风的翻译家群体作一些理性的归纳。  相似文献   

15.
圣经在中国的翻译始于汉语圣经译本,两百多年来,基督教一直持续不断推陈出新各种译本。  相似文献   

16.
目前译者主体性成为国内外翻译界关注的重点和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人们在谈论翻译主体性的时候,却对“谁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认识上还存在歧义。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却是不争的事实。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译者主体性的内涵以及翻译主体间性等问题,是为了强调译者主体性研究赋予译者的启示,以推动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译者应增强译者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完善译者的职业素养。“译德”、“译道”、“译感”、“译功”以及广博的文化知识是译者主体性得以真正实现和译者主观能动性得以真正发挥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7.
9世纪,新罗人中出现了一些专门以信息沟通和语言翻译为职业的"新罗译语"。这些人大多是曾旅居唐、日本的新罗侨民,他们对语言的掌握是建立在对相关国家的文化、民俗、日常生产生活的直接接触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的。特殊的语言学习过程和生活环境使这一特殊历史人物群体具有谙熟中、韩、日三国语言文化、一专多能、联系广泛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双关语的翻译策略探讨译者的儿童文学翻译观,我们发现大部分译者采取的是舍弃双关语的翻译策略,反映出译者在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等认识方面的局限性和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翻译观.儿童文学的译者应该解放自己的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在充分把握目标读者特点的基础之上,尊重并信任儿童,以译作与儿童建立起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儿童本位的翻译.  相似文献   

19.
严复的"信达雅"译论是中国100多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传统翻译理论,但在西方译论快速发展的今天却受到很大程度的冲击和挑战,译界对其不同的认识虽有利于中国译论的丰富和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翻译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带来了认识上的混乱。对此,文章分析了多位学者对"信达雅"理论的研究情况,考证了"信达雅"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状况,进而结合严复的翻译思想和现代翻译理论,剖析了"信达雅"的原意和现意,指出了"信达雅"在当代翻译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法显传》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求法僧游记之一,已被译成多种外国语言文字,特别是英文。但中国学界对《法显传》的英译情况了解不深,所述常有疏漏错误之处。基于此,着力向读者展示19世纪问世的4种《法显传》(1848-1886年)英文译本的具体情况,包括译者、出版机构、出版时间、译本特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