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神宗逝世后,其母高太后任用以司马光为首的士大夫阶层的保守派,发动“无更化”,尽废熙丰新法,造成一次历史的顿挫。但事实上,司马光等人的上台,与宋神宗自身又有着某种微妙的关系。宋神宗无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他煞费苦心地试图调和变法过程中出现的来自士大夫阶层内部的深层次的矛盾。由于他自身的社会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他的调和收效甚微,随着他的逝世,一切努力付诸东流。  相似文献   

2.
司马光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之一,是在近八九百年内影响很大的历史人物之一,是一位有不朽名著的历史学家。他是在宋哲宗元祐元年九月初一日(公元1086年10月11日)逝世的,986年10月是他逝世的九百周年。关于司马光的生平,不但《宋史》上为他立传,而且苏轼、范镇为他所做的《行状》、《墓志铭》,以及清人陈弘谋和顾栋高为他所做的两部《年谱》,都流传至今。司马光本人的文集既有一种《司马文正公文集》,还有一种《司马文正公传家集》。我们现在还要向大家介绍一部有关的书,那就是《涑水司马氏源流集略》。这是明朝万历年间所编成的一部书,是一部可靠的书,是一部不但为现代人所少见,而且连为他编纂年谱的陈宏谋和顾栋高也都不曾见过的一部书。司马光的家乡是山西夏县的高堠里,因为涑水环行其地,所以司马光就自称为涑水人氏,他  相似文献   

3.
宋代士大夫的心态与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唐至宋,中国封建社会从社会结构到意识形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势必影响到封建地主阶级的精英和代表——士大夫阶层。科举制逐渐上升为读书人入仕为官的主要途径,不断地净化着官僚队伍,使官僚队伍成为典型的士大夫阶层。展示这一阶层的心态与行为,从而为正确评估他们的历史活动提供参考,是本文主旨。 一 探讨宋代士大夫的心态与行为,不能不首先考察宋代社会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4.
郭嵩焘是清代封建士大夫阶层中首先转向西方寻找真理并开始探索近代化道路的先行者之一.他的独具特色的向西方学习的"本末"观,不仅超越了前人,而且远远超出了同时代其他洋务派人物的思想水平,成为中国近代化的思想先导.他的思想表达了他深层的爱国情怀与追求真理的巨大勇气.  相似文献   

5.
司马光的民本思想既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又奠定了后世民本思想发展的基础。它显示出了民众在国家中的地位,作为统治者应该以民为本、重民爱民、宽民利民和安民富民。司马光民本思想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有其超越时空的价值,也有历史的局限性。应该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对司马光民本思想进行深刻的了解,对当前中国共产党坚定执政为民的理念,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农村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变法期间,一大批著名人物如司马光、韩琦、欧阳修、苏轼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如何评价这些反对派,历来存在争议,本文现拟就此问题试作评价。一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日益因循守旧弊病百端的历史条件下,由宋神宗支持与领导,王  相似文献   

7.
学界对司马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他的史学成就方面,而对其哲学成就的研究相对薄弱.《传家集》中收录了司马光大量的有关哲学方面的著作,这充分说明其在哲学方面有较深造诣.司马光逝世之后,虽然断断续续有零星的关于其哲学思想的研究,但是比较散乱.真正对司马光哲学思想进行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三十年来,关于司马光哲学思想的研究走过了由研究方法的改进到研究论域的拓展再到研究深度不断深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8.
宋神宗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革新皇帝.对于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帝王,究竟应当如何评价,不仅涉及他与王安石的关系,而且涉及他变法革新的指导思想.本文从这两方面入手,分析宋神宗改革的得失成败.  相似文献   

9.
北宋熙宁时期,司马光卜居洛阳,建独乐园,作《独乐园记》、"独乐园"诗,引起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广泛唱和。独乐园组诗以历史上七位文化原型为题咏,用诗歌的形式阐释在熙宁变法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司马光"独乐"精神所具有的政治、文化内涵。独乐园组诗围线"独"与"乐"两个主题展开,前者是司马光在政治伦理道德层面"真"与"善"的追求与坚持";后者则是创作主体审美层面关于生活艺术化、诗意化之"美"的营造与品味,是司马光享受闲居生活之"乐",感悟生命之乐境与乐趣的诗意表达。  相似文献   

10.
纪念恩格斯坚持辩证法银福禄恩格斯逝世一百周年了。他是世界上最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伟人之一。恩格斯逝世后的一百年,世界历史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在他逝世后的22年,他和马克思的理论在实践中变成了现实,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宣告诞生。从此人类历史开辟了一...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为纪念我国著名的爱国者、史学家司马光逝世九百周年,山西省将于今年九月召开全国性的司马光研究学术讨论会,届时将邀请国内对司马光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另悉:凡新近从事司马光研究的同志,愿参加学术讨论会者,可以将未发表的论文手稿,寄往山西省太原坞城路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司马光学术讨论会筹备组,以便评议及发出邀请  相似文献   

12.
李文 《船山学刊》2005,(3):56-58
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论点,由于其人生经历所限,他所看到的不平局限于士大夫阶层。柳宗元积极支持韩愈“不平则鸣”的主张,而且他长期的流放生涯,更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苏轼词的“士大夫化”为“切口” ,剖析唐宋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蕴涵十分复杂 ,但其主流导向和实用功效却落脚到引领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成为“合格”(既入仕为官 ,又怀有士大夫情志 )的士大夫文人。而苏轼即是一位典型的士大夫文人 ,他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其词中又充溢着士大夫情志。故本文重在剖析苏词所表现的士大夫情志中偏重于政治层面的士大夫意识和偏重于生活层面的士大夫情趣 ,以此来映现唐宋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4.
士大夫集团文化性格的完成与文人画的产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士大夫在传统社会的基本架构中兼具政治集团与文化艺术创造集团的双重特质。士阶层出现了儒与侠的分途后,单纯意义上的古代人文知识分子开始出现。而士大夫的以道自任的文化性格也开始肇端。秦汉时期学士、文吏的分途与混一,造成了政治集团与文化创造集团合一的世族阶层,士大夫双重特质的构架开始产生。科举制度产生后,士大夫全体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仰禄之士",文化性格中的体道与忠君的矛盾更加深刻,科举也强化了士大夫作为文化独占集团的特征。随着宋代士大夫之政、士大夫之学的空前统一,士大夫集团的文化性格最终完成,而文人画也由此肇端。宋代士大夫之学也决定了后世文人画的一些基本美学特征:即在美学终极目标上体道、艺术立场上强调士气、艺术操作层面要求传神而忽略形似。古代士大夫阶层的人文理想主义精神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阶层所继承,并在新的内涵上形成知识分子的新操守,中国文人画在近现代完成了创作主体的转变,继承传统文化价值是当代中国画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高太后去世后,在宋哲宗的支持下,新党重新上台,恢复熙丰新法,号称"绍述"神宗之政,结束了"元祜更化"."元祜更化"时期,元祜旧党对熙丰新党进行了残酷的排挤打击,到这时,重新上台的绍符新党又对元祐旧党展开了残酷的打击报复.北宋中后期的党争进一步向白热化发展.这种渐趋恶化的党争局面的形成,与当时新旧两党共同的阶级基础--士大夫阶层自身在政治斗争中的惯性逻辑思维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依托士大夫阶层实行全面文治,是宋代政治文化最重要的特点,也是促使宋代儒学高度发达,士大夫阶层政治主体意识、精神自觉意识同时高涨最重要的推动力.在此基础上,宋代儒学最终发展出一套独立于政统的道统观,成为此后中国政治哲学中的重要观念.揆诸历史,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其复杂的过程."师道"观念经中晚唐至宋初的古文运动,逐渐在儒家学者思维世界中渗透,而在宋真宗、仁宗两朝渐渐完善起来的经筵制度,使得士大夫依凭对儒家经典的诠释优先权,逐步取得对君主的教育权,并将道德规范加于君主权威之上.在士大夫以道自任的基础上,形成道统脱离政统而自足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有关"道理最大"的对话之意义,在于它反映出当时决策层施政措置中明显的理性趋向."道理最大"说建立起一种独立于君主欲念之外的客观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君王至上"体制的一种精神限制.而经士大夫筛选,寄托着他们理念的"祖宗之法"则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士大夫阶层对时政的不满与变更的愿望.  相似文献   

18.
耶律楚材儒释道观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之际 ,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思想文化整合期。中央集权制的衰落 ,佛教的发展 ,道教的兴盛 ,给儒家思想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 ,使文人士大夫阶层陷入困惑和迷惘之中 ,他们试图寻求一种新的思想文化 ,以维护封建秩序。耶律楚材崇佛、敬儒、抑道的文化取向 ,是当时文人士大夫矛盾心态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通称为“士”的社会属性在先秦秦汉时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春秋战国前之“士”是贵族的一个等级,春秋战国时期是为游士,秦汉时期,尤其是汉初方正式形成一个士大夫阶层。汉初,由于高度集权的中央君主专制体制的确立,士人的社会角色也基本被确定为入则为官、出则为士,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士大夫阶层及其社会功能由此基本形成,并历经两千多年而无本质变化。汉初士大夫的社会功能或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积极入世,投身于社会政治,为新兴的汉王朝反思历史,拨乱反正;规划政权,制礼定制;亦官亦师,教化民众等,对汉政权的确立和巩固、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文化学术的繁荣倡盛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二是继承和传播文化,在这一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终宋神宗之世,北宋王朝所推行的新法,其主持者果真是王安石吗?王安石是否执行了一条发展生产的理财方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否真的仅出于以司马光首的大官僚集团的反对?本文不揣浅陋,提出质疑,略述管见,以期指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