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在当代西方关于艺术和审美经验中的知觉特性的研究中,美国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可以说是最负盛名的一部美学著作。阿恩海姆很注重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他本人即是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格式塔心理学家把现象的经验看作是整体式的格式塔(Gestalt),即“完形”,认为知觉经验不是感觉元素的集合,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知觉本身显示出一种整体性,一种形式,一种格式塔”。这种整体性是在任何部分中找不到的,也不是各部分相加的总和。不仅知觉经验是一种格式塔,整个心理现象也都是格式塔。“因为人的诸心理能力在任何时候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活动着,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  相似文献   

2.
<正> 近几十年来,在现代科学的渗入和影响下展开的多学科多层次的研究中,格式塔心理美学把审美心理研究大大推进了一步,它提供的成果及方法论给予人们的启示也最为深刻。一格式塔心理学有个著名的公式,即强调知觉经验的整体性。他们的主要论点之一是:“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韦太默曾经指出:“人们在曲调、空间图形等等方面,必然会看到除了所有孤立的内容(孤立的感觉、观念、动作等等)的总和外,还附加有别的东西。”那么这一别的东西是指什么呢?就是指格式塔质,即“完形”,即意味。整体是由各种要素  相似文献   

3.
关于“看见”与“看作”,维特根斯坦的基本观点是,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存在着相似性和相互联系。不过,不论讲它们之间的区别还是相似和联系,人们都是在语法的意义上而不是在理论的意义上而言的,都是基于语法描述而不是理论和经验研究。  一、“外在标准”:“意义理论”和“格式塔理论”误区的途径  无论是心理学中的内省主义还是格式塔心理学,都把视觉经验从根本上与一种所谓内在的心理印象或图像关联在一起,似乎它们之间不同的关联方式就是我们的视觉经验究竟是“看见”还是“看作”的理论根据和标准。维特根斯坦认为,传统心理学的这…  相似文献   

4.
论意境的完形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完形心理学理论从三个层面讨论诗歌意境的生成过程 :“完形与‘象外之象’”从总体上探讨意境的整体性特征 ;“异质同形与结构空白”从主客体两个方面探究意境的心理生成过程 ;“优格式塔与典型意象”从“好的完形”的“简约合宜”性论述境、象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5.
哲学家们的心理是一个应受到比通常在叙述哲学史时所给予的更多注意的问题.对它进行研究很可能比逻辑分析的一切企图更能把各种哲学体系的意义弄得清楚一些。——[德]赖欣巴哈“格式塔”,是德文“Gtsta It”一词的译音。意即“形状”、“样式”,在格式塔心理学中是指任何一种被分离的整体而言的。观察,是科学认识活动中获取直观材料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有效途径.它历来都是科学哲学家们讨论  相似文献   

6.
从《教育研究》1979年第二期上读到了潘菽同志在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讲课稿——《漫谈心理学》,得益非浅。但,同时也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感到有必要提出来向潘菽同志请教。 (一) 潘菽同志在《漫谈》中指出:“恩格斯断言,意识(在他那时就是指心理)是物质的一种高级运动形式”。《漫谈》又引用了列宁的教导:“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即物理的  相似文献   

7.
龙国富 《云梦学刊》2002,23(1):109-111,128
从汉译佛经《长阿含经》与《中阿含经》入手 ,描写“已”在“V +(O) +CV(完成动词 )”格式中作补语的情况 ,分析它的语法功能 ,对汉语史的研究 ,很有意义。而且 ,佛经中的“已”在“V +(O) +CV”中表示一种先于主句所表达的主要行为的行为 ,与主句行为者相同 ,根本原因是其性质和来源不一  相似文献   

8.
<正>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思想家,他在心理思想方面也是“推故而别致其新”,达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阶段。王夫之的遗著中涉及心理学问题较多的有《张子正蒙注》、《读四书大全说》、《尚书引义》、《思问录》、《俟解》和《四书训义》等。本文试从心理学角度,对王夫之关于“心”、“性”、“知”与“能”、“情”与“欲”、“意”与“志”等方面的论述作一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文艺心理学,是一门新的科学,在中国也可谓一门崭新而稀有的科学。早在本世纪30年代朱光潜先生就写了一本《文艺心理学》,但那是一本通俗地解说美与美感的著作,“是一部介绍西洋近代美学的书”(朱自清《文艺心理学序》)。因此,严格地说,这还不是“文艺心理学”。近年,还有不少学者涉足这个领域,写了若干文艺心理学方面的论文与专著。在高校讲坛上,也进行“文艺心理学”课程讲授。但“文艺心理学”到底是心理学的分支,还是美学、文艺学的分支?抑或是“文艺”与“心理”的联姻,或者是它们的“儿女”?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本土心理学在新世纪的发展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选择,即从对西方或外国心理学的模仿和复制中解脱出来,使之植根于中国本土心理文化的传统和挖掘中国本土心理文化的资源。新心性心理学就是一种来自于当代心理学演变和根源于本土心理文化的创新努力,试图开辟中国心理学新世纪发展的道路。新心性心理学的基本主张有三个核心内容:“心理文化”是对心理学本土传统的新挖掘;“心理生活”是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新理解;“心理环境”是对心理学环境因素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宗教心理学开创于二十世纪初期。西方学者一般认为,美国心理学家E·D·斯塔巴克《宗教心理学》和W·詹姆士《宗教经验类型》两书的发表,标志了宗教心理学诞生。二十世纪上半叶,在西方宗教心理学研究中形成了两股思潮,一种是主要从宗教徒的经验、个人信教现象中寻找宗教心理的奥秘;另一种则倾向于运用心理学(如人格、恋母情节等)的理论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从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动力心理学中的心理紧张系统和生活空间两个主要的概念的阐释入手,分析了《兔子,跑吧》中“兔子”逃跑这一具体行为的心理意义。  相似文献   

13.
问题的提出:现象描述如果把费希纳《心理物理学纲要》(1860)看作实验心理学的诞生,那么,心理学是否适用于文艺学研究这个问题至少30年后就在德国本土被提出了。其外在表征是狄尔泰与艾宾浩斯的争论。艾氏认为心理学能够认识真实的心理现象,如统党、目的和自我,狄氏认为心理学把心理现象归结为心灵元素的混合,不能用以研究具体的心理现实,如艺术家的创造性想象、价值观、义务感、自我牺牲、宗教热诚等等①。事隔20多年,美国心理学史家墨菲和格式塔学派三巨头之一的考夫卡仍对狄氏的意见表示赞同②。事实的另一面是,一些严肃的心理…  相似文献   

14.
“格式塔”一词,意即形式或形状,或泛指方式、实质。斯皮尔曼称格式塔心理学为“形的心理学”,铁钦那则称之为“完形主义”.在格式塔心理学家看来,人是以整体知觉的方式感知现象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维特海默尔指出,人们在曲调、空间图形等方面,除了看到所有孤立的要素(孤立的感觉、观念、动作等等)的总和之外,还会附加有别的东西,一种整体的质。柯勒进一步指出,学习的过程、努力的过程情绪态度的过程、思维的过程,都不是若干独立的元素,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都服从于整体的知觉或规律。知觉的过程就是一个组织过  相似文献   

15.
创造发生过程的研究,首先应开始于创造过程的定义。对此,国内外不同的研究者都曾予以阐释和描述,比较典型的有:1945年,德国著名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韦特墨在《创造思维》中指出“创造过程通常是这么一种形式:为了获得正确的知识,人们重新怀疑并重新研究一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对创造过程的描述则认为它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创造主体人和外部世界及事物的联系,二是创造主体为满足某种直接的物质和心理需求。日本学者市川龟久弥则在《创造性科学——图解、等价转换理论入门》中说:“一切创造活动都是以按过去的作法不能超越或不能突破现状的危机状态为前提进行。”中国学者王极盛在《科学创造心理学》中将创造过程概述为:“创造是人将创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有关审美心理学的专著可谓凤毛麟角。三十年代有朱光潜先生《文艺心理学》,主要是以里普斯的移情说和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为理论框架,对审美经验作了描述,它当然有一定参考价值和意义,但对深入探讨和论证审美心理的实质性问题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而滕守尧近著的《审美心理描述》则是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实践观点为主要依据,大胆地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派、弗洛依德心理分析学派以及现代西方其他学派如苏珊·朗格、克莱夫·贝尔、桑塔耶纳等人的美学观点,并结合中国的传统的审美与艺  相似文献   

17.
个性,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由于各学科对个性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因此不同学科对个性又有着各不相同的规定,比如心理学从个体心理特征的角度把个性规定为“个人的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即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第289页)“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个别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普通心理学》第5章,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等等.教育学则侧重于从揭示个体全面发展的有效条件,个性发展的规律、标志及其阶段来给个性下定义.社会学则侧重于个体品质的社会决定因素与社会影响,把个性规定为:“在最一般形态上表示的是人的社会性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历史地确定下来的联系.”(《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学原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20页)  相似文献   

18.
《秘密的分享者》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康拉德短篇小说中体现现实主义文学风格的名作,也是他探索自我心理过程的一次尝试。康拉德从心理学的深层角度刻画人物特点,对主人公“我”的精神世界经历了一次梦幻般的自我探索、自我承认和自我掌握的心理历程,并成功地运用了“双重”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9.
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是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也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自60年代以来,他的科学观和心理学理论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他自始至终贯彻人本心理学派的主张,即建立一种新信念,与日益严重的社会、文化危机作斗争,与20世纪非人性、泯灭个性的感情倾向作斗争。从本质上说,马斯洛是要对近代西方人文科学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当代机体论、整体论加以整合。他极力反对在心理学研究中所沿用的19世纪唯科学主义的传统方法,尤其是机械论方法,认为这种方法对当前出现的种种…  相似文献   

20.
对文艺心理学的研究,中国古已有之。迨至近代,王闿运标出“治情说”,对作家创作心理和读者审美心理的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王闿运(1832—1916)是湖南湘潭人,字壬秋,一字壬父,号湘绮。他历经清末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而入民国,终年八十五岁,人称“湘绮老人”。他是当时“汉魏六朝诗派”的盟主,曾被奉为“诗坛旧首领” (《光宣诗坛点将录》)。有《湘绮楼诗集》、《湘绮楼文集》、《湘军志》等传世,其门人辑有《湘绮楼全书》、《湘绮楼说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