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喇嘛格桑     
喇嘛格桑黎曦五台山居于中国内地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的十方堂又是内地唯一的一座喇嘛寺。当你在青山秀水间突然看见这个夹杂在林罗旗布的汉传佛寺中的喇嘛寺时,你会感到西部青藏高原那幡旗飘动、经筒长转的气息离你是那么近。从清道光年间至今,十方堂一直在这座深...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7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因明学研讨会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和五台山十方堂联合主办,来自北京、西藏、内蒙古、香港、上海等地的近五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50多位专家学者和高僧大德参加了会议。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郑堆作了"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服务社会"的讲话。五台山十方堂的丹巴达吉堪布向会议致祝辞,他说:"因明学是佛教用来诠解哲学思想的形式和方法,是论辩的智慧之学,其主要方法是立论、论证,亦是内容求真之学,故  相似文献   

3.
明代,在统治者的积极支持下,藏传佛教各派僧人纷纷来五台山弘付沸法,他们在此居住修行、讲经说法,甚至建立了自己的道场,这些都促进了藏传佛教在五台山的发展。五台山亦发展成为中国唯一一座汉藏佛教并存的佛教圣地,在民族团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夹山悟禅     
前不久,我去了一趟满身禅味的夹山。 一走进夹山灵泉禅院,便发现这禅院与我曾经到过的一些寺庙大体相同,不外乎红墙金瓦、雕梁画栋,不外乎经声琅琅、烛烟袅袅。但也有不同之处,一般的寺庙都建在一山之顶,譬如五台山的菩萨顶,张家界的宝峰山都把寺庙修在山顶以“笑傲群山”。然  相似文献   

5.
卢素文 《中国藏学》2022,(6):14-22+212-213
青海玉树迄今发现有5处吐蕃时期摩崖石刻,大日如来佛堂内石刻和恰冈石刻图像题材为毗卢遮那佛与八大菩萨和毗卢遮那佛与二菩萨,皆与毗卢遮那佛有关,另外3处石刻图像为十方佛、佛传、初转法轮图和礼佛图等。文章通过对玉树勒巴沟吾娜桑嘎石刻和贝纳沟大日如来佛堂西侧崖壁的图像和藏文题记进行研究,认为大日如来佛堂西侧崖壁所刻的“毗卢遮那佛+二弟子+十方佛+《普贤行愿品》”的组合表现了毗卢遮那信仰与华严信仰的结合,吾娜桑嘎石刻中“释迦八相+骑象普贤+骑狮文殊”的组合则与法华信仰有关。这两处图像的出现,体现了吐蕃时期流行的毗卢遮那信仰与以敦煌为代表的汉地法华、华严信仰的结合,是汉藏佛教交流中出现的新的图像样式,为研究汉藏文化在佛教信仰方面的交流融合提供了重要例证。  相似文献   

6.
大家庭文摘     
1948年4月9日傍晚,毛泽东一行东渡黄河,因大雪阻路,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一行登上五台山峰巅鸿门岩,当夜就宿于台怀镇塔院寺方丈院。次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及警卫员阎长林等在晋察冀军区保卫部长许建国、晋察冀边区政府秘书长周荣鑫陪同下,游览参观宏大壮观的台怀诸寺院,在参观过程中,毛泽东即兴发表了许多对五台山的观点和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五台山佛教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要加以研究和保护。在牛崇辉的《毛泽东与五台山僧人》一文中这样记述道:在上山的路上,毛泽东对他(任弼时)说:"寺庙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引以自豪。我们去年转战陕北时,还到过佳县的白云山寺,这次来五台山,大可一饱跟福。"……当走出塔院寺的时候,毛泽东又说:"古人灿烂的文化,都是和宗教紧密相连的……等全国解放了,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寺庙和文物,绝不能让祖国的文化遗产受到破坏。"……毛泽东边说边走上钟楼,细细品读着巨钟上铸刻的经文,时而抬头对周恩来说:"佛教文化传人中国近两千年,它和儒、道学说相融,成为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加以保护和研究。"……毛泽东又说:"几千年来.佛教在哲学、建筑、美术、音乐上取得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这是全人类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和灿烂文化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7.
藏传佛教曾在内蒙各地有着深远影响,是藏、蒙两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内蒙地区的藏传佛教寺庙正是这一文化交流的直接产物。但内蒙临近中原,受汉族文化影响亦深,且有自己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所以内蒙佛教寺有着独特的风格,与藏、汉寺庙相比,个性鲜明。在此对内蒙与西藏佛教寺庙建筑的异同简析一二,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吐蕃求《五台山图》史事杂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籍所载吐蕃遣使求《五台山图)之事,是古代汉藏民族间文化交往关系的生动记录。本文运用多种汉藏文史料对求图之事的几个方面进行了考证,认为:一,唐代以文殊信仰为核心的五台山崇拜的日益兴盛,使佛教圣物《五台山图》应运而生,并广为流传;二,唐蕃间频繁的佛教文化交流,使五台山崇拜传入吐蕃:三,吐蕃占据敦煌和唐蕃“长庆会盟”,使蕃使取道灵武求取《五台山图》成为可能,而敦煌壁画中所存的四幅吐蕃时期的《五台山图》,在形式、内容、风格上与《古清凉传》中所载的“小帐”渊源相联;四,作为汉藏两地共同信仰的五台山佛教,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文章通过多方考证,力图阐明求图一事的前因后果,以促进唐蕃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走进山门     
凡到过中国的人几乎很少有不到佛寺去参观;凡中国的老百姓,也很少有没到过佛寺的。中国大地上这么多佛教寺庙,本身就已经给我们显示了佛教的影响。其实,“佛教征服中国”这种现象并不是如今才有的,自从古代佛教进入中国以来,中国文化中就有了许许多多的佛教痕迹了。就说寺庙吧,南北朝时代就已经遍布中国,我们只要看  相似文献   

10.
每年除夕之夜,为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北京大钟寺、苏州城外寒山寺等一些寺庙,按佛教惯例要敲钟108下。然而在全民族信奉喇嘛教的藏族地区,应用最为广泛的也是108这个数字。在寺院建筑中最讲究108。建于1300多年前的拉萨大昭寺,殿廊的初檐及重檐间排列着雕刻精湛的108个雄狮伏兽。青海塔尔寺是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全寺建筑物以大经堂为最雄伟,堂内计有直径3尺的巨柱108根。  相似文献   

11.
世界屋脊掠影文/朗杰环视祖国边疆世界屋脊掠影文/朗杰“神舞节”里商潮涌世界屋脊掠影文/朗杰环视祖国边疆素日供奉在佛教寺庙的各路神仙,近日在藏南各寺庙纷纷“下凡”,四面八方的商贾也乘机云集在此。据藏文史料记载,一千二百多年前,吐蕃第五代赞普(王)赤松德...  相似文献   

12.
几百年来,由于共同的信仰,促使无数各民族佛教善男信女,千里迢迢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五台山。虽然他们民族不同,语言各异,但是他们相互信任,团结友爱、和睦共处,同心协力,使五台山成为我国各民族佛教徒共同信奉和向往的胜地。相传,五台山是文殊英萨的道场,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最早,山上只有汉传佛教的寺院,当地称之为“青庙”,只有汉族僧人。自明朝永乐年间,少数民族佛教徒开始来到五台山。永乐皇帝请西藏黄教始祖宗喀巴大师到内地传经演教,宗喀巴因年老行动不便未能来,便派他的弟子绛钦曲结(大慈法王),  相似文献   

13.
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扎达县境内,距古格王朝遗址以东十余公里的象泉河南岸,有一处殿宇巍峨、塔群高耸、红墙围护的建筑群,这就是名闻中外的托林寺。托林寺意为悬空寺或盘旋于空中的寺庙。它是阿里地区历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庙,也是藏传佛教后宏期上宏法之发源地。一托林寺是由“上三贡”之一即赤扎西贡的次子松埃于10世纪末藏历火猴年(公元996年)创建的。松埃是当时的古格王,他为了征服并惩治异教势力,弘扬佛法,更好地稳定当地百姓,出家为僧,法名拉喇嘛益西沃  相似文献   

14.
宗教寺庙的社会潜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寺庙的社会潜功能段继业一首先,有必要对本文题目中涉及的两个概念做一界定和说明。宗教寺庙。本文所讨论的宗教寺庙,主要是指各现代宗教用于奉祀、修行或举行各种宗教活动的场所,即佛教之寺院、伊斯兰教之清真寺、天主教、基督教之教堂、道教之道观等,同时兼及民...  相似文献   

15.
佛教大国的穆斯林陈开明泰国是一个佛教大国。一般来说,泰国会使大多数人联想到穿番红花袍的和尚、寺庙大钟和佛塔、佛像。然而实际上,在泰国与佛教并存的还有另一种宗教———伊斯兰教。泰国有2300多座清真寺,其中100多座建在曼谷。如几世纪以来一样,泰国伊斯...  相似文献   

16.
民主改革前四川藏传佛教的寺庙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至本世纪50年代中期,四川藏区和国内其它藏族聚居区一样,仍处于封建社会发展的初期,大部份地区虽然已经实行封建领主制,但都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奴隶制的残余。当时的藏传佛教寺庙,以地租、高利贷、差税、经商、代牧牲畜、化缘、收取布施、吃绝业等多种方式剥削广大农奴,形成了资本雄厚、规模可观的寺庙经济。这种寺庙经济与汉区佛教寺庙经济有显著的区别,其性质实际上是极少数上层僧侣操纵的一种特殊的农奴制经济。寺庙,是以神权的外衣包裹着的农奴主经济实体,具有典型的阶级压迫、剥削的特征。在社会封闭、经济发展十分落后缓慢…  相似文献   

17.
西藏佛教,俗称喇嘛教。研究其活佛转世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实质,对于进一步研究西藏佛教和西藏经济、文化的历史,有着重要意义。一、何为活佛转世活佛转世是以佛教的灵魂不死投胎复生的唯心观念与寺庙集团的经济利益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宗教制度。喇嘛教认为,修行好的喇嘛的灵魂是不会随着肉体的死亡而死亡的,而且能  相似文献   

18.
覃彩銮 《广西民族研究》2012,(1):213+211-212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奉佛教为国教,全国有85%的国民信奉佛教,僧侣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为寺庙和僧侣施舍是民众的自觉行动,民风淳朴,资源丰富,景色秀美。在67万  相似文献   

19.
拉先加 《中国藏学》2024,(1):40-49+210-211
历史上,藏传佛教寺庙管理在不同时期形成了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对藏传佛教的发展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受政教合一制度的影响,寺庙管理从早期的堪布主导的管理制度演变为教派领袖主导的管理制度,再发展到活佛主导的管理制度,体现佛教教义和学经教育的内在需求的同时,也受封建割据势力和地方政权、部落、土司等世俗政治的影响,对藏传佛教的存续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和消极双重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寺庙管理制度开启了历史新纪元,步入了民主化、法治化的轨道,寺庙管理实行了自我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为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供了制度保障。文章围绕吐蕃时期藏传佛教寺庙的修建以及相应制度的建立、后弘期和政教合一时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寺庙管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崭新的藏传佛教寺庙管理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对藏传佛教寺庙管理制度化、法治化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与归纳。  相似文献   

20.
印度大班智达、大菩提寺寺主室利沙于永乐十二年(1414)抵达北京,后曾游五台山,受封大善大国师.此前他途经加德满都河谷与西藏的拉堆绛、江孜等地,文章辑录了藏文文献关于他在上述地方开展宗教活动的记载.文章通过对照汉藏文材料,对室利沙的入华因缘、佛教修为及其对汉藏佛教艺术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