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近年来,对民族概念的讨论日趋热烈。其中关于“部族”一词,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意见。有些同志认为,把斯大林著作中的HapoⅡHocTL译为“部族”是不科学的;有些同志则认为,把HapoⅡHocyb译为“部族”是正确。这便提出了关于“部族”的涵义问题。为了对这个问题有所了解,我们曾对“部族”一词在古今汉文书籍中使用的情况作了一点调查,搜集到一些材料,现在把它整理出来,提供同志们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学术界最近就民族形成问题,正逐步展开一场深入讨论。这次讨论,实际上是1954年和1962年两次关于民族形成基本理论的探讨与争论的一个继续。所不同的是,前两次争论的中心问题主要在于解决资本主义以前是否存在民族,即封建社会或更早的时代里,有没有“古代民族”这种早于“现代民族”的人们共同体。而这次争论的中心,则主要是在阶级出现以前的原始社会中是否已经形成了最初的民族,即古代社会中民族形成的上限,是在奴隶制国家出现之时,还是在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时代?是在野蛮时代还是在蒙昧时代? 从已发表的文章来看,这次讨论不论在探讨民族形成的具体时代条件和由此所涉及到的许多基本的民族理论问题等方面,要比1954年和1962年的两次讨论更广泛,更深入了一步。特别是经过了民族与阶级问题的讨论之后,再进一步探讨民族自身的特殊规律性,就使这次讨论一开始便接触到民族起源与形成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问题。比如在最初时代里型铸民族的基本前提究竟是什么?民族联系的本质内容和同阶级与国家的相互关系是什么,等等。在探  相似文献   

3.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一九五四年发表了《自秦汉起中国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一文,对汉民族形成问题做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和阐述,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范老的文章引起了史学界的注意和反响,由此展开了一场汉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活跃了学术空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解决汉民族形成问题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出乎讨论者们意料之外的是,这场讨论在我国民族理论界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过,这个强烈的反响带有截然不同的性质,有些民族理论工作者不是当初去积极地参加和继续这场讨论,而是过后把这场讨论批评为“不必要的误解、混乱和论战”(见《民族形成问题研究》,一九八○年成都版第十一页,以下括号里页码均表示该书)。那末,是什么引起了误解和混乱呢?批评者断定:这是由当初翻译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的同志把译成“部族”而引起的;假如在斯大林著作里不出现“部族”,混乱就不会发  相似文献   

4.
论原始民族     
关于民族形成问题,民族学界各家说法不一。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民族学界的专家前辈。 一、氏族部落是以四大要素为基础的原始民族 在民族形成问题的研究中,一种观点认为,民族是由部落发展而来的,氏族部落不能形成为民族。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民族。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众所周知,“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两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新世纪以来 ,国内学界出现了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并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在一定意义上 ,这场讨论关涉到的问题对面向 2 1世纪重新反省中国哲学作为一个现代学科产生、发展的历程 ,在挺立民族文化精神之主体性的基础上 ,建构更能充分体现中国文化之精神特质的“中国哲学”确乎具有积极意义。但是 ,对“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所呈现出来的复杂性 ,我们亦应予以更多的关注。本文拟在学界有关讨论的基础上从 2 0世纪中国哲学自身的发展及当代西方哲学发展转进两个方面对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试作进一步的探讨 ,以求正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6.
对“部族”的涵义,目前学术界基本上存在这样两种理解:其一是依据《辽史》“部落曰部、氏族曰族”,认为部族即是部落、氏族的全称和通称。其二是自从我国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学习和研究民族学以来,特别是在翻译并引进斯大林民族理论之后,部族成为一个专指不同于氏族部落、又不同于民族的地缘民族共同体的概念。近年来,民族学界的学者们讨论中提到或使用的都是以上列举的第二种涵义。  相似文献   

7.
不论是研究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还是研究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如果离开了这个总目的,来研究民族关系,那就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建国以来,历史学界、民族理论界和民族学界,关于我国的民族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对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表了很多文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经过讨论,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消除了分歧,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和看法。如我国各民族的祖先自古就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这块土地上;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并开拓了祖国的边疆;我国自古代就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民族很早就逐渐形成了交错杂居的局面;我国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方面等等。这对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祖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关于民族发展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民族发展问题已在民族理论学界受到重视。许多同志强调要把它作为民族理论学科研究的最重要对象。同时,就民族发展的某些实际问题的研究也有了多方面的收获。本文主要就几个理论问题作一探讨,以促进民族发展研究的深入。 一、我国民族发展研究要参照当代世界“发展研究”的理论和学术背景 随着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自身强大和现代化问题。本世纪50年代初,西方各国开始重视发展问题研究。60年代初,“发展研究”作为一门跨学科的领域出现在美国和欧洲。随后,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和苏联、东欧等国也对“发展研究”加以重视。“发展研究”不是也不可能是单独的“发展学”,而是一门跨学科的新兴研究领域。“发展研究”最初是在经济学领域受到重视的,即产生了研究第三世界国家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来我国哲学界和经济学界对生产力问题一直十分关注,进行过多次讨论。第一次讨论从1949年底到1952年,主要讨论了生产力是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兼及生产力的定义、生产力是三要素还是两要素的问题。第二次,1956年到1957年,讨论了生产力的发展动力问题。第三次,1959年到1962年,讨论了生产力的性质问题。第四次,“文革”期间,“四人帮”批判“唯生产力论”,这不是讨论,而是“中国式”的批判,但它对生产力问题的研究影响颇大,不可忽略。第五次,1978年以来,对生产力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持续的讨  相似文献   

10.
1964年,我国学术界曾进行过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本文作者发表了题为“关于‘民族形成问题’的一些意见”的文章,文中画了一份民族形成示意图。1980年出版的《民族形成问题研究》、1984年出版的《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收入了这篇文章,但文中所画的民族形成示意图出现了原则性错误。本文作者现对此作出重要正误,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诚恳进行自我批评,体现了老一辈学者的胸怀和对科学事业、对读者高度负责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作者对近年国内流行的“小民族”概念从文化和社会环境的意义上进行界定,并对学界关于小民族生存发展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文献回顾和理论梳理,同时结合在鄂伦春族社会的田野工作,思考了社会环境与小民族生存的互动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关于12世纪末13世纪初蒙古草原强大部族克烈部的族属,学界各抒己见,莫衷一是。对于该部族源,不能妄断他们就是原蒙古人胤嗣或是突厥、回鹘(纥)人后裔,其原因就在于此部所包含的部族成分极为复杂,主要是较早移居漠北草原的“九姓鞑靼”,即在政治上统括留居漠北的回鹘人和其他突厥人余部后形成的复合群体;“克烈”这一名称,应源于漠北地名“哈喇和林”。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与价值冲突的讨论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80年代 ,西方学界提出全球化概念并开始研究全球化问题 ,之后 ,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学说和思想流派。我国学界对全球化问题研究起步晚一些。但进入90年代 ,国内从事经济、政治、哲学、科技、文学、法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 ,对全球化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全球化理论已成为我国学术界跨学科研究的一个热点和前沿问题。(一 ) 全球化的涵义  一种意见认为 ,全球化是说整个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 ,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相互依存。全球化也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这就产生了“全球人” ,形成了一种“地球文化”。尽管有矛盾和…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又展开了关于哲学研究对象问题的讨论。在哲学产生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再来讨论哲学研究的对象,这似乎有点可悲,而更具有悲剧性的则是在关于哲学对象问题的不断争论中,哲学的神圣领地一次又一次地被割让。然而,恰恰就在这悲剧后面蕴藏着更深刻的喜剧:随着哲学对象的日益缩小,人类理论思维日益精密,理论概括力日益提高,哲学本身也日益发展。下面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对这种思辨的悲喜剧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我国自恢复社会学研究以来,围绕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问题重新引起了讨论。这些讨论无疑会对学科的建设和研究的深入带来极大的意义。在讨论中有些论者对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现象的问题提出了质疑,也有的人甚至重新建议把社会学作为一门“剩余社会科学”来理解。我们认为,关于社会学的具体研究对象问题当然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里展开讨论,但对于社会学是以社会整体为学科研究基本对象的问题似不应有所怀疑。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科存在和发展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所以对于上述这些观点不敢予以附议,姑陈己见如次,以求教于学界内外。  相似文献   

16.
苍梧是我国一个古老的部族,源流绵远,在帝颛顼高阳氏时业已产生,可是,到汉朝紉年已不为人们所知。它究竟是溶合于其他民族,还是发展成新的民族?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了解中华民族中的一个古老成员所形成和演进的过程。一、苍梧族的起源早在帝颛顼高阳氏的时候,有才子八人,第一个就是苍舒,即苍梧部族的首领。舒与梧同属音韵豫部,其音相通转。梧与吾亦同。吾,《尔雅·释诂》:“我也。”即人的自称。苍梧亦作仓吾(《逸周书·王会解》)。舒亦含有吾、予与仲之义。所以苍舒即苍梧,后来以苍舒为首的部族便以苍梧为名了。  相似文献   

17.
西方学界关于民族及民族理论的研究由来已久。多数学者认为,关于民族与民族理论的研究最早产生于西方,它是一种近代的现象,在19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尤为突出。要阐述西方近代以来学界关于民族及民族理论研究的历史脉络,我们首先要了解西方近代以来民族理论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方法思路。总结近代以来民族理论的发展历程发现,民族理论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思想背景和工业化背景。近代以来西方民族理论研究的方法大体而言经历了一个方法论上的转变:民族客体性一民族主体性一民族关系性。纵观西方近代以来民族理论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西方学界都涌现出大量的民族理论家,他们所代表的观点、思想和研究视角,为我们客观、历史地进一步研究和了解西方民族理论提供了学术资源和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文化的“早期近代性(EarlyModernity也译为“早期现代性”)问题,近年来欧美学者讨论得颇为热烈、深入,反观我国史学界,则还关注不够。2002年12月13日,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与《江汉论坛》杂志社邀请明清历史与文化领域的有关专家学者,以“明末清初文化近代性”为专题,联合举办了一次学术沙龙,对明末清初文化近代性诸问题进行了讨论,希望这一讨论对于推动中国文化“早期近代性”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民族学界对民族一直存在很多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民族并非真实存在,甚至出现了“去民族化”的思潮.民族概念争议的焦点在于“民族”与“族群”概念的对话以及是否用“族群”取代“民族”概念等问题,原因在于中西语境下的民族概念的歧义、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特性差异、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的重要影响,因此,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把握民族发展的历史趋势,抓住民族发展的基本特点,揭示民族概念的一般内涵,探求民族概念的研究路径来化解其困境.  相似文献   

20.
<正>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探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是孙祚民先生30余年来致力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研究的论文结集。全书共收入5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所发表的有关论文16篇,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属理论探讨,共8篇,为上编;一类属史实剖析,且有理论分析贯穿其中,亦8篇,为下编。统观全书,有一条总纲,三个特点: 其总纲是《建国以来中国民族关系史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评议》1篇。作者根据所掌握的建国以来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大量资料,对各家观点分门别类进行了评议。如“关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问题”、“我国历史上的‘外族’和‘外国’的问题”、“我国历史上各民族国家间的战争性质问题”、“关于民族英雄和民族败类的问题”、“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主流的问题”、“关于中国主体民族问题”和“关于民族关系史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