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影子人物     
福斯特把小说塑造的人物用“圆整”和“扁平”加以概括。所谓“圆整人物”是作家着意刻画有丰富色彩和很大活动空间的人物,“扁平人物”是“背景式”的、“合唱队式”的、活动空间很小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描写人物外在特征的传统性主要表现在采用传统的白描手法及去粉饰的净化修辞方面。它既与中国传统小说有一致性,同时又有自己个性化的魅力。鲁迅描写人物外在特征的创造性主要表现为:从对人物外在特征“不变”及“静态”的描写,转向对人物外在特征“变化”及“动态”的描写 从对人物眼睛“形”的描写,转向对人物眼睛“神”的刻画。在描写人物外在特征“变化”的过程中,鲁迅小说还分别采用了“对比”、“同时性勾勒”及“追溯性”三种不同的方式,不仅有效地描写出人物外在特征的变化,而且更深化了对人物外在特征的描写。  相似文献   

3.
兴起于汉末魏晋的人物品评,蕴涵了一个内容丰富、相对完足的审美体系,标志着中国古代人物美学观念的成熟.而在人物品评中形成的一系列概念和范畴,如“形”“神”“才”“性”“情”“识”“度”“器”“量”以及“清”、“通”、“简”、“远”等,则分别构成了魏晋人物美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评价体系.这在中国审美文化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小说作品中只要出现人物,无一例外地具有某种构成形态和“自身”含藉着某种在作品中“行动”的动力。一般说来,传统的理论具有将小说中人物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的趋向,而某些“新潮理论”,则伴随着“反小说”的衍化,人物成为一个醒目的攻击目标。在二者的夹缝里,如果我们将人物看作“语言符号”在小说文本中的运用,就有可能联络“传统”与“新潮”,从小说文本的自在性出发,窥视到小说人物的本真,从而更好地把握小说人物的属性,揭示出小说人物“生存”的底蕴。将小说人物等同于“真人”,把小说与现实生活具体化、实在化的倾向,是目前影响我们对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出场方式,大致可分为“自出”和“引出”两种。自出式是让人物直接出场、通常不依赖于外部场景的描绘,不依赖气氛的烘托,不借助于其他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而是让人物以自己独特的外形、语言、情绪和动作“自我表演”,因而它又可分为“形出”、“声出”、“声出形出结合”等几种。《三国演义》中,吕布、赵云、周瑜等人都采用了“形出”的出场方式:张飞、杨修 姜维、徐庶等人采用了“声出”的出场方式;关羽、魏延、孟获等人则采用了“声出形出结合”的出场方式。“引出”式往往要借助于某些“间接手段”,在做好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让人物“应境而出”或“应运而出”。《三国演义》中,鲁肃、陆逊、马谡、诸葛亮等人的出场,都采用了“引出”式。人物的出场式受作品结构的制约、不同结构的文学作品,人物的出场方式不同。话本、戏曲和小说,在人物的出场方式上有着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6.
邵荃麟同志等“中间人物”论者,在我们社会主义文艺领域中,举起“写中间人物”的旗帜,与党的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向相对抗,妄图把无产阶级的革命文艺引向资产阶级文艺的歧途。为了掩盖他们这种文艺主张的阶级本质,掩盖他们对“卑微人物”的“旧的东西”那种深沉的“眷恋之情”,邵荃麟同志等制造了各种各样的借口,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写“矛盾”。他们说:社会“矛盾往往集中在中间人物身上”,“中间人物”旣是人民群众中的“大多数”,又是“矛盾错综复杂的人物”。他们认为,文艺要写矛盾就必须写“中间人物”。这一反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成了他们资产阶级文艺主张的理论支柱。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是对人物品评进行审美解读,着重梳理人物品评的由来和发展:主要为从传统相术到政治实用的人物品评再发展为哲学的美学的人物品评,在此基础上探究发生这种转变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因素,并论述这三大因素促成了魏晋时期“人的觉醒”及直接导致人物品评由“外”转向“内”。  相似文献   

8.
严嵩、徐阶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史书中,历史人物往往被分成“忠、奸”两类。其实历史人物是复杂的,这种“二分法”很难全面、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明朝“奸相”严嵩与“贤相”徐阶的对比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9.
语言描写的基本原则□付道白令“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化。因此,写好人物的语言,对刻画好人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描写人物的语言,要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一、因时代不同而不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生活、环境、思潮等,因此,人物的语言自然也有所不同。“贵姓?”“敝姓钱。”“哦,久仰久仰!还没有请教台甫……”“草字阔亭。”(《论讽刺》)这段人物对话,生动地表现出了旧社会里应酬场合中掉文的“朽翁”形象。如果将这些对话用于当代人身上,就不伦不类了。二、因场合不同而不同在不同的场合,人物的语言要受到不同…  相似文献   

10.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小说中创作了一系列“人格处于分裂状态”的人物,这些人物都是“中上层知识分子”。作为知识分子的一员,伍尔夫相当熟悉这类人物的内心世界,她刻划了这些人物的特点,揭示了人物所表现出的空虚、迷惘。  相似文献   

11.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立论,指出读者在审视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时候,由于具有格式塔的完形一简约心理,在心理动力场的作用下以审美中介即结构人物为参照系,使它们原有的审美价值发生动态心理转换,使人物固有的审美价值在文本外增殖。两类人物同读者审美心理上的追求形成“异质同构”关系,这体现了人性中两个不同层面并非孤立的本质,性格在文本外的模糊化使两类人物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选择小说、戏曲、宝卷、弹词、鼓书等叙事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武举形象,发现武举多是作为背景人物静态出现,很少作为文学作品主人公,武举人物面目模糊不清,有文士化甚至女性化倾向。武举的出现使才子佳人武勇化,增加了侠义文学和武侠作品的情节,使这种类型互相借鉴、融合,丰富了文学叙事的类型。无论是纯属虚构还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改写,文学作品还是透露出一种真实的历史、社会观念,即在文治社会下“重文轻武”的意识根深蒂固,文学描写的诸多事实或观念都可以在历史文献或现实社会中得到印证,所以它们是另一种“真实”。  相似文献   

13.
辽金元时期,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政权的相继建立,促进了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为汉文创作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同时,北方民族自身所具有的文学传统也为其汉文创作奠定了根基。良好的文化基础使得北方民族文学系统在特定历史时期建构起民间/作家、口传/书面、民族文字/汉文创作这种多元化、立体化的文学模式,它们之间有承继、有交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文学接受是影响文学创作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老舍小说创作起源于西方文学作品的阅读。他的小说创作深受与他秉性、家境、社会阶层较为接近的狄更斯的影响。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使用的艺术手法与狄更斯极为接近。如从外表进行喜剧性的刻画,夸张的笔触、奇特的比喻和戏谑夸张的语言的运用等等。  相似文献   

15.
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一方面传承了日本文学传统的精华,另一方面则超越了日本传统文学的格局,成为对日本传统文化底蕴的深度挖掘和形象体现。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风格是高雅的、优美的,作品里带有浓厚的佛学思想和禅宗意识。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对女性人物的钟爱和爱情的渴望,体现了作家内心深处的情爱观念和价值取向。川端氏文学作品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技巧和细腻的笔锋表现了日本民族特有的心灵空间,其美学风格、文体样式、意境营造、人物形象得到了读者和评论家的很高评价和赞誉。  相似文献   

16.
文学语篇的语言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文学语篇的理解要求读者的语言学知识.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考察了作品<儿子与情人>中人物语言变体的使用,在归纳其非标准变体的基础上,从语言的地区变体、社会变体与社会网络、语码转换、语码混合、复杂语码和局限语码等几个方面分析人物语言,从而发掘人物特点,挖掘作品技巧与内涵.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中“狭义的生活真实”主要指人物和事件合乎生活的常情常理 ,也就是合乎生活的可然律。广义的“生活真实”包括狭义的生活真实、历史真实和科学真实。文学作品中的科学性 ,即科学真实 ,指的是用自然规律来检验文学作品中的某些叙述和描写。要考虑作品中所写的景物、器物、人物的活动是否符合科学性 ,是否符合人与物的自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史实。对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严密性的思考不能不包含着对科学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在沈从文和屠格涅夫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其在描写大自然的美景以及表现美好的人性的同时。均渗透出他们内心深处浓重的悲伤情调,而这种看似相悖的艺术追求是与两位作者的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性格分不开的。就这一切入点探讨屠格涅夫对沈从文的影响及他们作品中的相似性,以期在比较中进一步扩大沈从文研究的外延,确认其创作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命名是一大学问,人名的恰当翻译也是译作中的一个亮点。文章讨论了鲁迅小说《药》中的人物命名及杨宪益夫妇对其的翻译处理,分析了其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三种译法,以及对译者的翻译选目和文学素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浮世的悲哀:张爱玲的日常生活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对张爱玲作品的细读入手,分析了她笔下人物在俗世中欲望的运作方式,藉此详尽阐发了她的日常生活哲学。它体现出与现实认同的保守主义倾向,并拒斥理想主义和超验价值。那些人物也曾有过逸出日常生活常规的震惊体验,但这只是生活中短暂的插曲,他们最终都回归到惯性十足的日常生活的轨道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