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民社会:现代政治文化的原生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中国,为什么政治文化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异常艰难,知识精英对社会大众的民主启蒙成效不大?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基本的社会生长机制,即以市场经济为轴心的市民社会发育程度低。市民社会是现代政治文化的原生点。现代政治文化只有深深地扎根于市民社会的土壤之中,才能形成普遍的民众精神,最终实现政治文化形态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五色文化是深入认识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思维的一个重要视角。古人在遵循色彩现象的自然属性和规律的基础上,赋予自然色彩现象以政治、道德、宗教等诸多象征寓意,使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并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建构。可以说,五色文化的形成是人类"与天地相参"的典型产物;五色象征符号的形成与运用,无不渗透着"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天人合一"政治思维的形成机制、思辨特征、实践途径、演变轨迹等问题都能从五色符号的形成与运用中得到解答。而五色政治符号从形成到逐渐消解的过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在天人关系中能动性的不断增强、主导性的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3.
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通过语言才得以世代相传,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根基,在语音、词汇、结构方面影响着语言的存在和发展。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活习性、思维模式无不在其语言中得以具体体现。此外,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亦即文化的个性,英汉民族文化之间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的差异反映到英汉语言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如果将汉语中的某些文化模式生搬硬套地运用到英…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文化的哲学思考,就是从哲学的高度探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发展的动力和发展方向诸问题。它所涉及的几个关键问题是:文化和经济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以及中国民族精神的扬弃。一、中国经济的振兴与中国文化的繁荣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反过来,一定的文化也要深刻地影响于它所赖以形成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因此,我们的哲学反思势必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开始。任何时代的文化生活,都严格地被该时代的经济生活所制约。社会发展史表明: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形态,就会由它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形态。迄今为止,中国经济的发展,经过古代自然经济形态、近代半自然经济形态,当前正逐步走向普遍的、大规模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结构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本观念及其文化结构体系发展到现时代,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呈现出的一种新的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理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文化整体结构体系中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全面把握由不同文化形态、不同意识形式要素所共同构成的这个体系的整体结构特性,这是建设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学术之根本和历史之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只能由作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来决定;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同时担承的特殊文化形式和一般文化传统的角色,又内在地要求自己时刻关注世界文化总体格局的发展,不断增强自己对现代人类文化精神的包容性.社会文化反映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要以特定历史阶段的政治为中介,这构成了文化功能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文化结构中,既包括有明显意识形态属性的因素,也包括那些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范畴的因素,这二者的融会和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整体结构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重视文化结构体系中社会心理的地位和作用,强调社会主义文化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心理为中介反映社会生活,以发挥其认识社会生活和道德教育的功能,这是其文化功能整体结构的又一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文学的农业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业社会历史悠久,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数千年封闭发展的过程,长期私有小地产的所有制形式、手工劳动的生产方式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形成了中国社会发展中典型的农业文化特质。这一特质积淀在思维结构中,表现在行为方式上,使中国社会从存在到观念的各个层次无不打上农业文化特征的鲜明烙印。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群星璀灿。但从总体把握,不同风格流派不同个性的作家  相似文献   

7.
公正与和谐自古就是相伴随而存在的统一体.从霍布斯、洛克的"自然状态说"到卢梭的契约论,再到罗尔斯的"无知之幕"学说,无不体现了西方学者对社会公正的追求.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代学者对"和谐"的论述反映了中国文化对社会公正的感知与体认.当下,构建社会和谐已成时代发展的主旋律,这是社会公正理论及和谐哲学的时代回应与现代拓展.为此,我们应该在社会阶层结构、社会经济与社会制度诸方面推进社会公正建设,以促成我国的和谐之治.  相似文献   

8.
税收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也是政治和文化形态稳定的重要基础。中国历史上税收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形态追求稳定的历史要求和特征,由来已久的大一统社会形态及其长期的中央集权制则集中体现了这一历史的要求和特征。在历史上,这一政治文化上的要求和特征强烈地支配着历代税收政策和税制改革,成为中国税制演变最基本的社会文化动因。如果说,大一统形态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那么,强调集中和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则是其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税收,作为中央集权王朝的经济支柱,对维护大一统形态的稳定,对国家能否长…  相似文献   

9.
栗明辉 《理论界》2010,(10):51-52
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面临两个问题:价值观和利益多元化倾向引起社会纠纷频发;法律和社会脱节现象时有发生。这些无不要求社会纠纷解决机制实现多元化。形成于革命根据地时期的人民调解制度,由于制度功能不可替代,对解决现代社会纠纷依然不可或缺,在制度价值上反映出其存在的正当性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三教合一”是在中国思想领域所形成的以儒学为主、儒释道合流的思想文化现象。宋元时期的儒释道在经历了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及隋唐五代时期的两次大融合以后,完成了从外部形态到精神实质的相融相摄。本时期的三教关系状态形成,既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更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统治者的支持以及三教人士的主张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儒道互补及其对中国社会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互补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生命形态,铸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人的国民性,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阴阳互动、刚柔相济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儒道都是"推天道以明人事",只是两家的落脚点不同,儒家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动力机制作用,道家起到了平衡机制作用,儒道互补表现为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对立与统一.儒道均具有宗教的超越性,但与西方的宗教性不同,主要体现在"安身立命"、"终极关怀"和人格的"内在超越"等方面,其内在的根据是道德精神.中西方不同的宗教性对科学、民主和社会政治的演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步入消费社会阶段,对当下多元文化格局中最具影响力的大众文化的研究已走向纵深,大众文化是在认同吸收西方文化理论和具体形态,改造和提升本土民俗文化,并对精英文化和主导文化进行戏谑、策反、渗透的过程中形成的.因而,从学理上来深入剖析研究中国大众文化这一普泛性文化形态的生成机制和范式构建以及意义表征对当下消费语境中的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先秦和秦汉以后的文化形态迥然有异,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那末,这两个时期的文化形态究竟如何、它们又是怎样演变的呢?我以为,问题的根源须从文化生成机制去寻找。 在《从文化生成机制看中国文化的形成与演变》(见《哲学研究》1989年第4期)一文中我曾指出,文化的生成机制就在于文化的融合即单位文化的社会化过程。任何较高层次的单位文化都是由若干较低层次的单位文化不断融合、不断社会化而成的;单位文化的层次越高,其社会化程度就越高。中国文化也不例外。事实上,在一定范围内,文化的社会化程度,不但影响着单位文化的内在水平,而且影响着它的外在形态;单位文化的社会化不但是文化的生成机制,而且是文化  相似文献   

14.
资本的历史本性在于追求自身的无限增殖。植根于这种历史本性,造就了资本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逻辑:一方面形成资本的文化形态,从而资本拓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是对文化权力的追逐,从而实现对社会的全面控制。文化产业化既反映了资本形态创新的需要又是资本实现对社会全面控制的根本途径。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语境下,要发展文化产业但不能把文化产业化作为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同时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本身应给予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15.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本文从社会语言学和人类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和延续的工具。语言不仅反映人们的思维方式,而且还反映社会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是传统文化的积淀。而文化对语言也有很大的影响。文化是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语言中的许多因素(如句子结构、词汇意义等)无不与文化息息相关。此外,文化还是制约语言运用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6.
曾宏伟 《江淮论坛》2007,(1):116-119
从最初的实用工具功能形态阶段到修辞性叙事功能形态阶段,再到目前的文化评判与社会参与功能形态阶段,手机短信依次经历了“工具符号”、“大众审美文化符号”和“大众权力符号”的演变,它的文化色彩逐渐浓厚和深化,其在社会文化进程和重大文化事件中的功能和作用亦愈见明显,因此它在当代中国文化中也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为基本内涵,探求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镜鉴、人民幸福的精神血脉、民族复兴的根本力量。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从语境到文明意识、从理论实践形态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生产关系范畴到制度建设范畴,无不凸显其战略地位、历史地位的不可或缺性,时代必然性。探求中国梦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中国梦阐释生态文明建设的传统、当下与未来,为人类社会向更高级的文明形态迈进开启新范式;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绿色属性。  相似文献   

18.
一 中国文化以儒、道为根柢,中华民族的独特思维方式与智慧表现形态集中体现于儒、道思想文化之中。中国古代哲人即无不出自儒、道两宗或濡染两者之间者。魏晋以后,随着佛教思想的传入,促使中国哲学形成三教并存互补的局面,民族思维方式与智慧表现形态亦愈益丰富而多样。另一方面,作为民族智慧结晶的又一种形态,中国古典诗歌以其悠久的传统、精熟的技艺不仅在文苑中独领风骚,而且深涵宇宙、历史、人生之思索与  相似文献   

19.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开始的17年当中,随着国家社会政治文化的变迁,中国的文艺稿酬制度无论在形态、性质、功能,还是在分配方式和数量上,一直处于一个不断被重新认识和不断被调整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这些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建国后国家文化体制的演变,其主要特征表现为稿酬制度的政治化、等级化及其在中国作家创作与生活中地位与作用的衰微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是以"官本位"政治文化思想为主要特征的。金观涛先生在《在历史表象的背后》一书中全面刻画了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制度环环紧扣所形成的超级稳定的、保守的封建制度。一、中国传统社会的官本位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活动中产生并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传递形成的反映客观政治过程的观念意识,是客观政治过程在社会成员心理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