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要求,加强对进城求职农民的就业服务,近日,劳动保障部下发通知,要求于2005年春节后,在全国开展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的"春风行动"。通过开放一批公共职介机构,推荐一批诚信民办职介机构,表彰一批优秀民办职介机构,打击一批非法职业中介机构,净化劳动力市场,改善就业环境,使进城求职农民得到及时有效的就业服务。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日前发布《关于促进农民进城落户的指导意见》,将放宽进城农民落户条件,凡在郑州连续工作满2年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准予在就业地落户。因《意见》没有提出具体操作细则,引发网民热议,不少人担心进城后如果无法扎根,就没有了退路。(1月20日《河南商报》)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劳动保障部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29号)精神,完善我省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促进规范管理,根据省政府要求,现就进一步做好我省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4.
视野     
《职业》2005,(1)
五大政策保障就业目标实现 国家将采取5大政策措施,保证2005年就业再就业目标完成,即加快《促进就业法》的立法进程;全面推动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中央财政再次加大用于再就业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再就业援助,稳定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为农民进城就业提供良好服务,包括向农民工开放一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推荐一批诚信民办职介等。2005年,我国就业再就业目标确定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900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中国将与"下岗"一说拜拜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省进城就业或定居的农民约有160万人,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达136万人,占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的85%。为准确掌握和有效解决青年农民进城务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专门组成调研组,利用1个多月的时间,深人省内4个务工青年较为集中的地区进行调查,共随机下发调查问卷1000份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2006,(10)
问:我是一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请问农民工如何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小刘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在城镇从事个体经营等灵活就业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可以按照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有关规定参加医疗保险。据此,在已经将农民工纳入医疗保险范围的地区,农民工有权参加医疗保险,作为单位和农民工本人应依法缴纳医疗保险费,农民工患病时,可以按照规定享受有关医疗保险待遇。2006年5月16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专项扩面行动的通知》,要求全面推进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工作,争取2006年年底,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人…  相似文献   

7.
咨询热线     
《老年人》2005,(10)
国家对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有哪些规定?问:我是一名进城务工的农民,请问国家对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有哪些规定?刘子川答: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文件,对进城就业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一)关于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1]20号),明确了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政策。具体内容包括: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在与企业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后,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保留其养老保险关系,保管其个人账户…  相似文献   

8.
杨骆 《职业》2004,(8):25
日前在江西南昌召开的全国就业服务"新三化"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我国就业服务要推行"新三化".与1998年我国实行的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三化"不同的是,这次提出的就业服务体系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新三化"的核心理念和基本要求是人本服务.  相似文献   

9.
刘庆斌 《城市观察》2014,34(6):115-122
新型城镇化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巨大引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在现有体制机制环境下,将受到户籍制度、就业、住房、土地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尽快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必须加快推进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保证进城农民"居住有其房";必须全面提高城镇就业创业保障水平,使具有劳动能力者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进一步提高城镇经济社会承载能力,增强对人口集聚和服务的支撑能力;必须建立完善城乡土地征用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化道路有两种不同选择,一是积极的甚至激进的城市化道路,这个道路的显著特点是通过政策设计,鼓励推动农民不可逆的进城;二是稳健的城市化道路,这个道路的特点是让农民进城成为一个自然而然、顺其自然的过程,让进城成为农民理性冷静计算和决策的结果,让农民可以进城,进城失败又可以返乡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进城的体制性障碍越来越少,进城越来越容易,同时,农民又可以自由返乡。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四川省达州市妇儿工委针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思想教育、管理以及法律保护等问题进行了专项调研,从中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 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近期,多个涉农政策的出台,为农村发展电商、农民依靠电商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将掀起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新潮,让我们盘点一下.  相似文献   

13.
康亚鑫 《现代妇女》2014,(3):I0024-I0025
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低、缺少技能以及国家劳动和就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甘肃从农村到城市里务工的女性更多地进入了非正规就业,缺乏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社会支持和国家劳动法律的保护。保障进城务工女性劳动就业权益,需要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妇女就地转移就业,鼓励和保护农村进城务工女性进城务工从事非正规就业。  相似文献   

14.
谢晶 《职业》2016,(26)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进入"互联网+"的时代,新的形势对就业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高校的就业服务要适应高标准、新要求.本文基于此,论述在"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提升就业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龚斯喜 《职业》2015,(1):78-79
目前农民工进城就业稳定性不强,劳动保障权益受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仍然较小,大量长期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还未落户。农民工市民化的五大意义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来的城乡"壁垒"虽然已被打破,但已经从农民变成农民工的群体,未能完成到市民的转变。土地分配制度以及户籍制度形成合力使农民工无法摆脱固有的农民身份。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在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16.
要闻资讯     
《老年人》2009,(3)
国务院要求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2月14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着重做好企业职工稳定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民工流动就业和复员转业军人安置  相似文献   

17.
《职业时空》2005,(11):4-5
国务院近日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通知要求,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实"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贯彻落实"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在重点解决好体制转轨遗留的再就业问题的同时,努力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有步骤地统筹城乡就业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探索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李黄珍 《职业》2013,(34):18-20
在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季,人社部为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发了《关于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的通知》,采取九大措施,为毕业生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帮助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创业。为使读者更好理解这九大措施,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人社部就业司相关负责人,并请其对《通知》精神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9.
《职业时空》2005,(21):4-5
国务院近日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 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进一 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通知要求,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就 业再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实“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 划,将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贯 彻落实“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 方针,在重点解决好体制转轨遗留的再就业问题的同时,努力 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有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不仅是我国的重大战咯,也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动力之一。然而在城市化发展过程当中,许多人却感觉想说爱你不容易,进城务工的农民对此感觉尤为复杂。由于户籍等体制所限,许多进城农民都难以摆脱青年进城卖苦力,中年进城卖破烂,老年进城去讨饭的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