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优选论框架下研究了英语多元wh-问句四种移位优先权现象。通过语料分析修改了G rim shaw对wh-移位研究中的两点不足,最终确立了wh-移位的五个制约条件及其层级排列体系。研究表明,优选论能够为英语中四种优先权现象提供比较一致的解释,而且能使一元和多元wh-问句移位问题在优选论框架下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2.
WH-移位与WH-原位差异的研究是TG理论的中心课题之一。英语的WH-移位和韩国语的WH-原位是客观事实。两种语言中共有wh-词的一词多功能现象。如果以英语和韩国语wh-词的形态与功能的不对称现象为着眼点进行对比,人们会发现,英语wh-词的一词多功能区别特征在于语序系统中的错位语序上;而韩国语的wh-词的一词多功能区别特征在于超音段音位之上。以此为依据,可以部分地说明英语WH-移位的必要性和韩国语WH-原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从乔姆斯基标准理论到最简方案.尽管对移位理论的解释不同,但移位一直被看成是生成句法学的核心思想。对乔氏的wh-移位理论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暴露其理论缺陷,并试图以原位生成观代替乔氏的移位说,使这一理论能更好地解释各种句法现象,从而实现经济性和充分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对wh-移位限制的研究贯穿于转换生成语法发展的整个过程。从早期的管约论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最简方案再到最近的语段理论,生成语法经历了从繁到简的发展过程,这可以从wh-移位限制条件的更新找到佐证。管约论时期错综复杂的限制条件逐渐被废弃,取而代之的是语段理论下的语段不可穿透条件。这不仅体现了限制条件的简化,更重要的是突破了结构导向的局限性,回归到推导程序的一般性,是由现象描写向本质阐释的转变,这也标志着生成语法理论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5.
文章尝试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对“wh-继续分句”再次分析,研究发现这种特殊继续分句还具有一些新特点:“wh-继续分句”的引导词不仅可能是which,还有可能是who、where、when等代词或副词;“wh-继续分句”不仅可以对前面起始句进行延伸,还可能进行发挥/增强。同时作者就这种特殊继续分句的英汉翻译进行了对比分析,再次证明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指导意义和优势。   相似文献   

6.
双系状语的移位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发现现代汉语句子中有些由状态词充当的状语可以移至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语前作定语,这种现象引起我们的思考并收集语料进行考察。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当这种表状态的状语的语义指向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语时,状语可以移至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语前作定语。移位后句法结构发生了变化,但语义基本不变。那么哪些状语可以移位作定语呢?除语义指向这个因素外,还有哪些限制呢?本文考察了这种双系(既可作状语又可作定语)状态词充当状语移位作定语的情况及其所受的限制。  相似文献   

7.
连动结构是现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句式,用符号可以表示为S+VP1 +VP2.其中两个动词性结构拥有同一个主语.当前学术界对此结构的看法莫衷一是.文章认为,在现代汉语的连动结构中,第一个动词性结构是有缺陷性的附加语小句,第二个动词性结构是主句v*P,整个连动结构的形成是附加语小句的主语侧向移位至主句v*P的标识语位置和附加语小句左向附加至主句v*P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8.
首先分析了逻辑式移位存在的4种证据:优先效应、疑问词论元/附加语不对称现象、选择限制和弱跨越效应;然后指出其存在的理论问题和经验问题;最后应用阻隔效应检验了原位WH词的移位情况,认为WH副词在逻辑式移位到辖域位置而WH名词没有移位。  相似文献   

9.
首先分析了逻辑式移位存在的4种证据:优先效应、疑问词论元/附加语不对称现象、选择限制和弱跨越效应;然后指出其存在的理论问题和经验问题;最后应用阻隔效应检验了原位WH词的移位情况,认为WH副词在逻辑式移位到辖域位置而WH名词没有移位。  相似文献   

10.
Wh-移位是转换生成语法(TG)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空语类原则(ECP)约束下,由"优先效应"(Superiority Effect)所引发的两个或多个Wh-疑问词的不对称现象解释了多元wh-成分移位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根据Pesetsky提出的多重标志语要求及Rizzi的CP分裂假说模式,按照最简方案推导理论推导出英语多元wh-问句的生成模式。运用这种生成模式,结合Pesetsky的移位分类说,不仅可以解释非话语连接的多元wh-问句中wh-移位所表现的优先效应,还能解释看似违背最近吸引经济原则的话语连接句中优势违背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2.
在语段推导理论中,语段的强弱将影响推导的流程。因此,由强语段vP构成的感叹句与由弱语段vP构成的感叹句的推导略有差别。由于表示感叹语势的C只具有边缘特征,感叹句不存在助动词移位删除C时态特征的情况。另外,wh-成分不能做感叹句主语是由于wh-成分获得的时态特征移位后得不到删除所致。  相似文献   

13.
随着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发展,汉语特殊疑问句、特别是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再度成为热点。汉语和英语"wh-不定词"形态差异显著,但却包含着最大功能等值性和跨语言共性。从"认知性"、"现实性"及"情态性"三维度对汉英语"wh-不定词"进行广义语气分析,使Haspelmath关于世界语言"不定代词"的功能蕴含等级解释力得到更为充分扩展,也有助于汉语"虚指"等描述性概念上升到认知和功能语言学理论层面。  相似文献   

14.
本文参照Chomsky生成语法的"格"理论和动词被动化理论,综述了各家对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的主要研究,认为在汉语的"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现象中,领有名词词组移位至表层主语位置后,隶属名词词组作为保留宾语从被动化的动词上获得部分格,而中心语"的"字在前移领有名词词组的时候删除了。  相似文献   

15.
wh-指代至少发生在两个层级上,即结构层级和语义层级,wh-指代规则为句式转换创造足够的结构和语义空间.结构与语义转换空间的扩展遵循语言的聚合及组合关系规则,同时为Wh-问句具有开放性特征提供可行性过程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上世纪50年代汉语主宾问题大讨论的回顾,借鉴近年来语法研究的新成果,并运用当代语言学的新理论,对汉语的主宾问题作出重新的审视和认识.文章认为:(一)以往学者以施受关系确认主语、宾语,主张施事即主语,受事即宾语的观点,既不符合语言事实,又混淆了句法、语义两个性质不同的层面.(二)一般情况下,施事等主体格占据主语的位置,受事等客体格占据宾语的位置,这是句法位置对语义成分的优先选择,是句法成分和语义成分的常规配位.在常规配位结构中的主语和宾语,是典型的主语、典型的宾语,典型的主语和宾语都是无标记的.  相似文献   

17.
在英语并列疑问句中,存在着ATB(Across the Board)移位现象。汉语作为Wh in situ的语言,不允许疑问词提升。但是通过对实际的语料分析发现,在汉语某些宾语前置的话题结构中,同样存在着ATB式移位。文章通过分析这些结构的句法特征和生成机制,证明了在汉语中同样存在着ATB移位现象,并通过对比不同语言中话题化结构的特点,进而证明了ATB移位具有跨语言的普遍特性。  相似文献   

18.
英汉两种语言的提升结构在表现形式上有很大不同。汉语的所谓提升结构其实是话题结构。英语提升结构中的补语从句中的主语移位是强制性的;而汉语的所谓提升结构的补语从句中主语和宾语的提升却是选择性的,其本质上是话题化移位。  相似文献   

19.
在疑问词移位参数上 ,英语是正值 ,汉语是负值 ,这势必影响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成功设定 +wh-移位参数值。因已有研究显示中国具有高级英语水平的学生受其母语的影响 ,不能设定英语 +wh -移位参数值。为完整揭示中国人在英语学习各阶段对这一知识习得的规律 ,笔者以处于英语学习中间阶段的大学新生为对象 ,通过假设拟订测试题目 ,考察其对英语疑问词移位的习得。结果发现学生虽对疑问词移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却不能完全正确地运用这一语言现象的基本规则 ,这主要归结为汉语语法知识的负面影响。建议在一开始学习英语疑问词移位时 ,就应对英汉语言在这方面的差异给予充分注意 ,以求正确地运用英语疑问词移位规则  相似文献   

20.
根据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只有通过WH-移位操作,才能得到特殊疑问句的最终形式。移位后产生的疑问句有缺位语迹,移位的成分仍保持相关的形式特征且移位具有无界性。但移位受岛制约现象的制约,岛制约现象的成因主要有最小连接条件、毗邻条件、空语类原则等解释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