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虎昇 《江汉论坛》2006,(6):118-120
两晋“玄言诗”大开诗歌说理之法门,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人们对诗歌“言理”功能的认识与实践。陶渊明阐释玄理的“玄言诗”,与众多“平典似道德论”的玄言诗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是“玄言诗”升华出的精品,标志着我国哲理诗的成熟,其创作影响,衣溉百代。陶渊明作为我国哲理诗成熟代表诗人的地位,以及他的哲理诗对后世的影响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应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2.
李金坤 《中州学刊》2012,(1):165-168
陶渊明的四言诗约占陶诗总数的六分之一。这部分四言诗无论在思想抑或艺术方面,都是陶诗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陶渊明四言诗独具诗学审美价值。它们对于《诗经》的形态体式、现实精神、比兴手法诸方面,皆有很好的承继与发展,达到了形神兼备、深入骨髓、古色古香、神韵独特的自然化境。这是诗人烂熟《诗经》、学以致用的理想收获,也为后世学习《诗经》者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与楷模。陶渊明以其杰出的创作成就,使四言诗自曹操以后再次焕发出古朴清雅的艺术光芒,给东晋玄言诗充斥的沉闷局面透射出一线光明。陶渊明的四言诗承前启后,功不可没,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  相似文献   

3.
玄言诗二题     
本文认为不应把一般地表现清雅隐逸情思的诗都看作玄言诗,只有谈玄畅理成为诗的主题,才称得上玄言诗、玄言诗阶段的起点既不在永嘉年间,也不在郭璞,而是庾阐。玄言诗的形成,与尚玄之风自身的发展、文学自身的发展、士人心态的变化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研究玄言诗,首先须明了其义界和流变问题.玄言诗,实为以玄学思维方式来体悟玄理的诗,其中的玄理包括三玄和佛理.对玄言诗流变的研究,关键在于对其起始阶段的确定,这又涉及到对其义界的界定以及对"何晏之徒,率多浮浅"的理解."浮浅"实指"浮华",是对何晏等人和玄学兴起阶段的一种行为特征的指称.  相似文献   

5.
在对玄言诗的研究中,何谓玄言诗一直是众说纷纭.笔者在总结前贤的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玄言诗是魏晋到宋初时期以体悟玄学义理和佛理为主旨的文人诗这样一个定义.  相似文献   

6.
在对玄言诗的研究中,何谓玄言诗一直是众说纷纭。笔者在总结前贤的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玄言诗是魏晋到宋初时期以体悟玄学义理和佛理为主旨的文人诗这样一个定义。  相似文献   

7.
~~玄言·佛言:从玄言诗与佛理诗的关系看玄言诗的界定——从《资治通鉴》中的两段话谈起@白盛友$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1]张可礼.刘勰论魏晋玄言诗[J].文史哲,1995,(6). [2]王钟陵.玄言诗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88,(5). [3]龚斌.玄言诗流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  相似文献   

8.
朱光潜如何变成朱自清?方一偶翻《先秦汉魏六朝诗鉴赏词典》(三秦出版社1990年6月版),该书在鉴赏陶渊明《移居》(其一)时有一段话:朱自清先生认为“陶渊明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先生说:“陶渊明正因为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检鲁迅《“题未定”...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一向被誉为文学长廊中的艺术珍品,一千五百余年来,对其寓意或褒或贬,争论不休.一是"小国寡民"说,认为陶渊明所描写的"桃源"社会是老子复古倒退思想的图解.一是"乌托邦"说,认为陶渊明描写了一个极乐的"大同世界",代表着人类的一种理想和追求.我认为:《桃花源诗并记》是作者针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而主观构想的一种幻境社  相似文献   

10.
《饮酒》诗是陶渊明的一组五言诗,共20首。《饮酒》诗中,酒、诗与思共同支撑起陶渊明的思想世界,陶渊明对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发生于酒、诗与思的相激相荡中。天人共同构成着世界,陶渊明把世界称为世间人境,物与人共在于世间人境。人生活于世间人境,或迷或悟,各成一精神境界,亦各居一境域。在陶渊明看来,心能远物并且带来寂静,在寂静中吾亲近于物,观物之为物,物我性分自足,我既不化物,亦不物化,物我各持其性,自在、适性、逍遥。  相似文献   

11.
玄言诗在中古并不是另起炉灶的一个诗类,它是玄学时代诗人们援玄理入诗,各传统诗类被逐步玄学化的结果,具有反缘情、抑比兴和尚自然三大诗学特点。玄言诗创作最初的冲动来自时代危局之下诗人们欲以理思消释、放逐情感的要求,遇"物"不再生情,而转向"理"的体悟。悟理渐次胜过缘情,景与情的架构为景与理的架构所取代,赋体化和玄学论辩成为玄言诗常用的结撰手法,比兴模式遭冷落。"玄对山水"的态度使自然获得了独立之品格,佛教观法的渗入也进一步引导景与理的架构获得直观之品格。赏爱自然的传统于是开启,描写技巧随之大获进步,为田园、山水诗的诞生准备了条件。在中古诗歌从缘情到山水、田园的发展过程中,玄言诗成为诗体革新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2.
“淡乎寡味”吗?——玄言诗风行百年原因试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淡乎寡味”吗?———玄言诗风行百年原因试析归青玄言诗在文学史上评价历来很低。人们往往认为,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钟嵘《诗品序》),没有多少艺术价值。然而令人困惑的是,这种诗在西晋永嘉年间至晋宋之交的一百多年里竟然风靡了诗坛...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酒诗既不同于《诗经》礼酌型酒诗,也不同于建安、正始的忧愤格与李白的狂歌型模式,而属于“旷达酣适”模式,其特点是将儒玄兼综的玄学思想深解于酒中,追求形神合一的境界,并进而将酒味升华到一种冲和平淡的味道,大大淡化、稀释了魏晋文士的生死痛苦。陶渊明范式的确立反映了从建安、正始到东晋饮酒心态、酒诗创作风貌的变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4.
在对玄言诗人界简要探讨的基础上,把前人的材料摆出来进行充分分析,可以看出玄言诗时代存在的可疑性。实际上,东晋文人们的诗歌趣尚不是玄言诗,而仍是汉魏体制的诗歌。从玄言诗主体的创作心态可以看出,玄言诗其实是一种“雅化的世俗”,而山水诗则只是对玄言诗误人歧途时的无意间的一种拯救。  相似文献   

15.
钟嵘《诗品》品陶,谓其为“隐逸诗人之宗”,这一定位在六朝并未得到确认,对其评价,多为“隐士”与“田园诗人”.这和陶渊明的特殊隐逸形态有关.陶渊明辞官归耕,不入莲社,与佛道关系疏离,少在征辟之列等,表现得“不合时宜”,与传统隐士行径相悖.这种对隐逸潮流的抗拒,实际上正是他“真隐”的表现.陶渊明开辟了一条将隐逸生活艺术化的道路,他将隐逸诗创作与田园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诗中少“隐”多“逸”,是一种心境旷放、隐逸生活诗意化的表述.陶渊明引领了隐逸诗形式上的重大变革,将其转变为具有丰富内涵的表达,建构了独特的隐逸精神空间,提升了隐逸诗的影响,为中国隐逸诗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岳进 《殷都学刊》2009,30(3):68-73
<诗归>是一部代表钟惺和谭元春诗学观念的重要诗歌选本.<古诗归>选录陶渊明诗作数量最多,且评价极高.本文通过<诗归>对陶诗的选录与评点,以复古派对陶渊明的评价为背景,研讨钟、谭对陶渊明的接受情况及原因.  相似文献   

17.
晋室南渡 ,政局变化 ,社会心态出现转型 ,从而哺育了一种新的艺术文化精神 ,出现了玄言诗、山水诗、隐栖诗、逸情诗等诗歌门类 ,开拓和发展了中国诗歌的体裁类别。士人们有闲的文学活动方式 ,社会上层精英的风度、格调 ,形成了一种纯粹的江南艺术精神 ,不仅影响了东晋的文学形态、风格 ,而且影响了后来的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一首《和刘柴桑》诗,引起后世众说纷纭。李华先生于《陶渊明酬和刘柴桑诗系年》①中,提出了新的看法,读后受益非浅.每自以为有所会意,现将原诗录于下:  相似文献   

19.
刘勰论魏晋玄言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勰论魏晋玄言诗张可礼魏晋玄言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种重要文学现象,南朝的不少文人对此都十分关注,分别表述了自己的见解。刘勰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的《明诗》和《时序》等篇中,都论述了玄言诗,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南朝以来,玄言诗一...  相似文献   

20.
【写作时间】本诗写于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陶渊明15岁。钟优民先生指出:“细味其诗,疑系渊明早年自况之作。”(见《陶渊明论集&#183;陶渊明的咏怀诗》)又,诗中称“年始三五间”,即15岁。诗人54岁所写的《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中有言“结发念善事”。“结发、总发,指15岁(逯钦立先生校注《陶渊明集》第50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