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屈原<九歌>组诗应作于变法流产之后到放逐之前的被疏期间.它并非严格意义的祭歌,其大多数诗篇并不适用于正式场合下的祭祀活动,即<九歌>既不是楚国王室祭祀之辞,也不是沅湘民间祭祀之乐,而是诗人借助楚国巫鬼文化中的祭神形式而创作的高度个性化的灵魂祭歌.<九歌>中的神灵形象或愁思悠悠,郁郁寡欢;或彷徨等待,焦灼不安;或知音难寻,失恋伤情.这正是诗人忠贞为国竞遭疏离的悲凉心境的真实写照,从而也决定了<九歌>深婉哀怨的抒情格调及其隐含的政治讽喻性.  相似文献   

2.
骆凤莲 《生存》2020,(10):0151-0152
对话式教学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平等、坦诚对话的形式深化学生的认识,促使学生消除认知矛盾、获得真知灼见的学习方法。将对话式教学运用到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促进课堂进行多元交流,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优化课堂教学质量。那么,对话式教学之于高中英语教学有何意义?如何运用对话式教学进行英语教学呢?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求是学刊》2017,(3):111-119
在二十世纪初的时代大潮中,梁启超和王国维颠倒中国传统文学观中褒扬抒情类型的文学,而轻视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的倾向,将后者置于前者之上。究其原因,两人的认同向以叙事文学为主体的西方文学及观念的倾斜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所形成的影响仍挥之不去,两人在抬高叙事文学的同时,对于抒情诗词仍予以持续关注,且这一抒情情结也形塑着他们对于叙事文学的审美理想。两人其后都对自己的认识偏颇和矫枉过正进行了反省,对传统文学观的局限和西方现代性的偏误进行双重超越,打破了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的二元对立,并在向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回归中对其予以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将引发一场教育的重组活动。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管理者、教师、学生),而教师是变化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作用和身份的转变是变化的重心。本研究采用观察法、比较法、实验法,从初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的把握入手。在“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备课、上课以及教学评价中教师角色的把握上进行探索、研究。以便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5.
刘桂华 《唐都学刊》2013,29(1):23-27
唐代诗人创作了大量“四季”抒情诗。春季,唐人迎春喜春又送春伤春,而伤春无处不在,形成了典型的“伤春抒情模式”。夏季,诗人的情绪有乐有苦。秋季,唐人悦秋赞秋,而“悲秋”乃是一种普遍情绪,形成了典型的“悲秋抒情模式”。冬季,诗人有苦有乐,苦寒而歌唱飞雪。  相似文献   

6.
社区,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社会变迁的缩影又是社会冲突最集中的地方.业主委员会作为社区建设与管理的自治组织之一,不可避免地与其他社区建设与管理主体发生冲突.在中国当前社会,以业主委员会自治冲突为主的社区冲突大多是由物质利益冲突引发的.化解目前中国社区冲突,可从宏观与微观、认识与实践两个层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徐宝锋 《阅江学刊》2013,(6):119-124
高友工建构出的中国抒情传统理论在整个汉学界都影响深远,他认为,中国文化中最有影响的主脉就是“抒情传统”,而“内化”恰恰是这一“传统”的关键原则。从“内化原则”出发,高友工对整个中国传统诗学中的情感生发机制做出的阐释,对于主体的认知结构的理解等为后人继承“抒情精神”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张器友 《唐都学刊》2007,23(1):102-109
在贺敬之近七十年的创作道路上,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大体表现出结合状态,就整体而言,更多地倾向于革命浪漫主义。他立足民族的土壤,置身于世界范围内的“底层潮流”,在主观和客观相统一、思想和感情相融合前提下的主体性张扬;以“大我”主导审美倾向,努力创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人的抒情形象;熔过去、现在、未来于一炉,并且倾向于未来的思情取向,等等,都表明他属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中杰出的革命浪漫主义歌者。  相似文献   

9.
在一次演讲中,我引用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艾伯特·史怀哲(因在西非加蓬创立兰巴雷内医院,艾伯特·史怀哲获得1952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说过的一段话:  相似文献   

10.
冯欣 《社科纵横》2006,21(5):85-86
与传统叙事小说不同,现代抒情小说的深层审美价值恰在于将“真、善、美”统一起来,构筑一个净化人的精神与灵魂的世界。本文结合20世纪中国抒情小说作品,通过对抒情小说创作主体意识、“真”、“善”、“美”的应合方式和理想化境界的构成等几个方面的分析总结,进一步揭示抒情小说作家对建设人类自由、和谐精神世界的重视与自主追求。  相似文献   

11.
我国知识产权冲突的成因以及解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万来 《浙江学刊》2004,(2):166-170
本文以知识产权的客体和对象关系为起点,论述了知识产权冲突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认为对知识产权冲突的解决应先从立法的源头着手,其次可从司法角度以民法框架内的诚实信用原则为指导进行法律漏洞补充,同时对传统的诸如"保护在先权利"等规则被抬高到原则高度提出异议,文章也对知识产权的冲突类型进行了初步的归类.  相似文献   

12.
龙晓林 《探求》2003,(5):48-50
隐私权与知情权是公民的两项基本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隐私权与知情权的行使却存在矛盾与冲突。这 不仅是司法实践中法官们所遇到的难题,同时,也是法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就此冲突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水浒传》是英雄传奇小说,虽不特以抒情取胜,但高超的写作手法让浓郁的情感贯穿作品始终。如以悲剧的艺术形式造成强烈的抒情色彩;给大量人物冠以传神的绰号;饮酒被作为抒情手段和表达主题、塑造人物不可分割的部分;善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水浒独特的抒情性从多方面感染着读者。  相似文献   

14.
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在中国发展社会工作一定要考虑中国的文化特点。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不应排斥外来文化和西方社会工作,而要在文化对话中,实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国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中,既要立足本土文化,也要吸收、借鉴西方的社会工作的优点和经验,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适应中国本土文化的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15.
美国民权运动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黑人反对种族隔离与歧视、争取民主权利的群众运动,分析西方冲突理论对民权运动起因的解释,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中西文论的对话与融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元骧 《浙江学刊》2000,3(4):80-86
中西文论的对话与融合是目前我国文论界非常关注的一个重要学术课题。本文认为,中西文论的特点是由中西哲学文化在精神上的根本差别决定的。文章试图通过对这些差别的分析,来寻找和提取中西文论对话的基本话题,同时,联系以往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为中西文论开展对话、走向融合得以顺利进行应该值得注意和避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塞缪尔·亨廷顿可以说是文明冲突论的始作俑者。他认为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是与文明内部的力量配置和文明冲突的性质分不开的。在同一种文明当中,是否有核心或主导国家非常重要,而在不同文明之间,核心国家之间的关系将影响冷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形成和未来走向。文明冲突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避免世界战争的最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8.
张捷 《创新》2011,5(6):93-97
调解和裁判同为民事审判的两种方式,在程序设计、价值指向等方面存在着冲突。然而调解和裁判也各具优势,调解和裁判既对立冲突,又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如果协调好二者的关系,就可以达到司法理想中的公平与效率。  相似文献   

19.
文明冲突的不同阐释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塞缪尔·亨廷顿和阿尔温·托夫勒的关于文明冲突的观点异大于同:两人对文明所下的定义不同,前者显得保守些,后者则更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文明;在对待文明冲突的态度上,前者悲观并且充满忧虑,后者则自信和乐观;前者否定了普世文明的存在,而后者相反;在看待民族国家的未来作用上,两人的观点迥然不同,在如何面对文明冲突的态度方面两人也是见仁见智.两种不同的文明冲突观对我们在研究国际问题中如何对待文化差异、宗教信仰、民族主义以及政治文明等问题都有不少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关于宗教对话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是由对终极者的信仰所激发,以之为核心又与之相适应的情感体验、思想观念、行为活动和组织制度的象征体系。姑且不论实际存在的种种宗教作为人间的体系,有以次终极为终极而沦为准宗教或伪宗教的可能,有背离自身的信仰核心或与之不相适应而“世俗化”甚至“伪滥”腐化的可能。仅就其符合上述宗教定义的情况而言,任何宗教顶多也就是带有人的种种局限性的象征体系,它可以部分地表达,但不能完全地表达信仰对象,它与信仰核心的适应只是相对的,它是不能也不应该与它所象征的对象或其信仰对象相等同的。任何宗教总要以其信仰对象为绝对,但它绝不应该以自身为绝对,因为象征体系并不是被象征者。如果说被象征者或绝对者是唯一的,那么象征者或相对者就一定是多样的,因为内在无限丰富的绝对者需要外在无限丰富的相对者来表现。所以结论只能是:第一,实际存在着的各宗教都不能自视为绝对;第二,宗教的多元状态是正常的;第三,非绝对的各宗教当然就是可以相互比较、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是应该彼此开放并对其他思想开放的。而所有这些的前提,就是认识到宗教的象征性和与之相连的相对性。由于宗教在文化中所处的根本地位,在文化对话中,宗教对话显然带有根本的性质;由于宗教冲突与族际国际冲突的关联,在今日世界上,宗教对话已日益具有紧迫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普通信众对自己的宗教信条的象征性质的忽略而造成的执着或狂热,会形成妨碍宗教对话的基础深厚的重大障碍,这就对理论思考,不论是宗教界还是学术界的理论思考,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