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生活在符号的世界中,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文化的创造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符号的创造和运用符号进行的创造。符号形成了文化文本、信息和话语。从这个意义上讲,跨文化交流就是在努力认知不同文化规则的前提下编制和解读不同文化符号所组成的文本。  相似文献   

2.
FRM是一种阅读教学法,其义指四种文本资源,即文本符号解码、文本意义推理、文本环境应用和文本信息分析资源。FRM可为阅读提供怎样阅读,同时也识别阅读材料和阅读训练的模式。将FRM应用于英语阅读教学很有意义,它使教师能够合理设计他们的阅读计划,同时也使阅读困难的学生从四资源中得到阅读训练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柳本尊十炼图"现仅存于安岳、大足两县,是反映柳本尊佛教密宗思想的珍贵石刻造像文物。学界对"柳本尊十炼图"的宗教文化意义的解读至今还不是很清晰。"柳本尊十炼图"首先是一个文化文本符号,其宗教文化意义是符号的象征,是由多个文本符号的互动而构建的,是多个文化域的互动而生成的。"柳本尊十炼图"两个版本的差异体现了文化文本符号的变化和创新及其宗教文化意义的演变,属于文化对话动态的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4.
景区营销、文化传播与旅游体验文本构成当下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叙事的三个重要方面。运用文本挖掘技术对杭州西湖三种类型叙事语言符号的内容特征与意义关联进行分析,发现景区营销叙事文本的核心语言符号关乎帝王经典与当代建设,重点叙述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历史形成与当代发展;文化传播叙事文本的核心语言符号关乎地方发现与国际推广,重点叙述了国际视野下杭州西湖文化的再发现;旅游体验叙事文本的核心语言符号关乎浪漫故事与诗意天堂,重点叙述了人间天堂的浪漫故事。杭州西湖景区营销文本应充分吸收文化传播文本中面向世界与未来的语言符号叙事,以及旅游体验文本中有关幻想与诗意的语言符号叙事。  相似文献   

5.
庞春梅心高气傲而又身份低下,身份与自我的矛盾构成了她在小说《金瓶梅》前文中的自尊敏感与泼辣凶悍;当其身份升高、地位稳定时,她关于身份的焦虑之情逐渐下降乃至消除,这是造成她在小说后文中性格转变的真正原因。这由此引出一个文学批评阐释的方法问题:应以文本符号本身携带的信息作为评判依据,在文本释义过程中,尊重符号文本自身的独立性是可取之策;符号文本的发送意图和接受者的解释固然重要,但是必须贴近符号信息文本的阐释才是最客观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流行歌曲是当代文化符号传播中一种影响力广泛的艺术形态。流行音乐不同于一般文本,它是一种多能指的符号文本,构成其文本性是音响,歌词,图像,甚至还有歌手的表演等一组有意图的符号组合,并在多环节的传播中生产复杂的文本意义  相似文献   

7.
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提出的作为重复的阅读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由于文本中的语言符号是自我分裂的,文本本源意义又先天缺失,所以任何阅读活动都是强行赋予文本某种意义的行为.值得反思的是,受到形而上学二元对立思想的影响,米勒的这套阅读理论中隐藏着诸多与解构主义理论相脱节之处.  相似文献   

8.
拒绝阅读的文本——对现代视觉文化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影视、电脑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文化艺术形态正经历着全面视觉化的转变。由于文化艺术文本的作用、价值的实现必须在人类的阅读观照行为中展开实现,所以,从人类阅读行为的角度审视现代视觉文化艺术的特征和实质,可以更加直接地把握视觉文化艺术对现代社会及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由此我们发现,基于视觉文本的阅读,不仅阅读方式迥异于传统阅读,而且消解了传统阅读行为的阅读动机、阅读性质、阅读效应、阅读价值。所以,从传统阅读行为的坐标体系看,现代视觉文化艺术严重遏制了传统阅读行为的多向度展开,是一种拒绝用传统方式阅读的文本。  相似文献   

9.
由于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结构性错位,从广告文本的表层结构到深层逻辑都存在着符号不对称性。随着广告的信息价值逐步让位于符号价值,广告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符号层面的支配权。然而,广告对符号权力的扩展与滥用加剧了符号的不对称性,导致了文化伦理冲突。采用认同—示范和亲近性—陌生化的广告策略有利于规避符号不对称性带来的传播失效,注重受众的符号权力有利于符号在受众-广告-受众之间的和谐循环。  相似文献   

10.
张庆老师在《试说对话》一文中(《小学语文教师》2002年6期)认为:“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阅读时。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这就是说,学生与文本要做到真正对话(发生碰撞),就应该具备与文本相关的“背景信息”(知识与生活体验)。这“背景信息”主要包含阅读经验图式、个人文化信息、个人的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因此,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有三重。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典籍的对外传播面临着投入与产出效果不完全对等的现实难题,主要原因是作品因其呈现形式和时代距离感难以融入读者的文化心理、审美习惯和交际话语惯式。经典作品的漫画化打破了单一依靠文本译介的传播方式,紧贴当代读者追求视觉感知和互动式阅读的特点,以视觉语法、图像叙事和新修辞观为理论指引,超越文字符号的一元信息模态,对原作中的文本信息与文化内涵进行优化提取,图文结合、多语并用,使经典的作品世界更加丰富和立体。该模式对作品的核心内容进行超文本改写,采用语内翻译(古转今)、语际翻译(中译外)和符际翻译(图释文)相结合的复合式编译方法及颇有现代感的叙事风格,配合读者的“悦读”期待,对核心思想作多维诠释,增厚文化体验,从而消除交流障碍。通过内容与形式上的多模态重构,作品内质不变而文本形态得以优化,能有效提升大众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
选择日常生活礼仪和宗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油香为对象,以符号学和象征人类学为视角.对油香文化符号及其复杂含义进行解读,提出油香文化四种场景和符号的多重"二元组合"结构观点.在第二个"二元结构"中,通过"符号转换",油香跨越文化知识圈层,转写成被相异文化阅读的"文本"或"符号",从而潜藏进文化"区隔"的标识含义.这对于"深描"回族日常生活礼仪的文化内涵,阐释回族文化跨越多向神圣与世俗两翼却不出现内在、外在文化焦虑,凸显回族文化价值奥秘,进而揭示"我群"与"他群"既有界限又能共享的文化深层理性.  相似文献   

13.
从读者的能动性阅读、读者阅读经验变化以及文化意象的理解与替换方面着手 ,对中外翻译中如何传达文化意象问题进行探讨 ,从中寻找让译本读者尽可能多的获取文本意象中负载的文化信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PISA2009阅读素养测试把文本形式分为了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混合文本和多重文本,教师应重视信息类和文艺类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在现代社会应用非常广泛,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这类文本的阅读中获取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强化非连续性文本意识,在教学实践中寻找和开发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图文结合,找关键点,提取重要信息;提供平台,阅读实践,展开适量训练等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从而落实核心素养的育人理念.  相似文献   

15.
俄语广告文本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其符号化过程亦即信息诉求和信息传递过程。本文探讨了俄语广告文本赖以依存的信息诉求心理机制和潜在消费者反应的心理模式。根据认知、感觉和行动三个不同变量的变化阶梯,分析了俄语广告文本中以不同诉求点为中心的情感诉求方式、理性诉求方式和情理诉求方式,以及俄语广告文本信息诉求的四种匹配模式。  相似文献   

16.
正什么是"阅读"?《教育大辞典》上说:"阅读是从书面语言获取文化科学知识的方法、信息交流的桥梁和手段。"《中国大百科全书》上说:"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综合。"《阅读学原理》上说:"阅读是读者从写的或印刷的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或情感信息的过  相似文献   

17.
语言信息单位是科斯托马罗夫近年来语言国情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该单位具有文化符号和语言符号的双重性质,从内容上看是一个浓缩的文本,在交际中有潜在的文化语用功能。当前研究者主要以“词汇背景理论”和“言语交际策略”为基础、初步构建语言信息单位理论。对它们的系统研究,不仅可以完善语言国情学理论,而且能满足人们日常交际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8.
符号文本的构成中,聚合轴的操作,突出地表现于文本风格变化,组合轴的变化所呈现出的则是文本表意多元化趋势。从文化演进的角度观察,组合段组分的多少体现出文化程度丰富与否,反之亦然。符号的组合和聚合互为包含,呈现"双轴嵌套"趋势,而符号文本的边界不仅是组合段的边界,而且也要考虑聚合段的边界。这就是为什么组合段和聚合段的重组、变动等,可以取得广义的出位之思效果。文本的双轴重组方式,包括组合段的功能性位移;消解组合边界;弱化组合轴,凸显聚合轴等等,结果则指向了文本在艺术体裁范畴上的错位,造成文本的体裁位移。  相似文献   

19.
浅阅读的时代表征及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的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正由传统阅读向浅阅读变迁。浅阅读是指人们借助现代媒介从符号中获取某种信息或者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网络时代新的阅读方式,浅阅读除了与传统阅读一样获取信息外,更注重追求阅读过程中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故具有如下特点:(1)浅表性,即人们以快速浏览方式获取有用信息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浅显化、浅层化;(2)视觉性,即图文并茂的信息取代了单一乏味的文字成为阅读的客体,使人们更多地享受图像审美带来的视觉快感;(3)娱乐性,即抛弃了传统阅读的功利指向,在轻松愉悦、互动参与的状态下获取信息的娱乐化特征。浅阅读是后现代大众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预示着印刷文化向视觉文化的转型,体现了消费主义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自网络文学诞生以来,学术界基于社会状况、媒介特征和文本内容等阐释途径,建构了现代性、后现代和数字现代主义三种新媒介文学阅读的文化逻辑。现代性文化逻辑是由走向现代化国家的社会现实状况决定的,但网络文学中明显可见其阅读的后现代性;网络媒介带来了读写的后现代文化逻辑,却遭受到现代性立场的批判;数字现代主义将网络媒介与网络文学区隔,主张文本内容及其主题的新现代性,陷入媒介文艺学的内在矛盾中;它们存在着文学内容和主题的困境、媒介作为中介的片面性以及语言文本的过分重视等不足。要把握新媒介文学阅读的文化逻辑,必须回到后现代的原初含义,认清其是建立在可操作、多元呈现和融合生成的界面上,且在读者、阅读文本和审美效果等方面具有“虚拟后现代”特性。新媒介文学阅读体现出阅读文化的范式转型和阐释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