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沅倚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4):108-111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媒介与我们始终形影不离。传统媒体时代媒介依赖的典型“电视人”是媒介依赖现象的理论基础,它同样适用于新媒体时代的媒介依存现象的理论分析。新媒体依存症是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网络和手机本身的特性是新媒介依赖的客观基础,同时,“网络人”和“手机人”的主体是受众,因此受众的心理因素是新媒介依赖的主观基础。通过“电视人”到“网络人”、“手机人”的变化发展,着重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依赖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作者论述了中国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及现实原因,着重探讨了在改革开放多20年后的中国,政府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种种弊端,提出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今后政府治理的新理念,并作为当前公共行政改革的根本指针。 相似文献
3.
严羽的“兴趣”与退特的“张力”的相似之处在于两者都是针对一定范围的好诗而言,既是好诗的一种属性,又是衡量好诗的重要标准;两者都要求诗歌语言具有多义性。其不同之处是“兴趣”的内涵是语言层、形象层和情感层的有机统一,而“张力”的内涵则缺失形象和情感层面。 相似文献
4.
网络政治参与是当下中国的"大事件",是公民进行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如何将网络政治参与上升到更为高级的网络民主,是中国政治发展面临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当前中国网络政治参与存在两大致命"软肋",即无序化释放和代表性质疑。"疗治"网络政治参与的"软肋",需要官民合作构建一种以理性化网络政治参与为本质内容的网络民主,政府要做网络民主的推动者,网民要认真对待自身的网络义务。 相似文献
5.
美国是最早将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国家,其长达百年的公共行政学发展为世界公共行政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世纪40年代以前,公共行政学长期被科学管理理论垄断,但是随着二战之后各个国家行政管理理论出现了与国家发展的不相适,公共行政陷入了身份危机。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西蒙与沃尔多之争(以下简称西沃之争)缓解了当时公共行政学的危机,促进了公共行政的多元化发展。本文聚焦于西沃之争的背景、内容及其对整个行政学史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人文关怀辨正之五:“自我关怀”与“非自我关怀”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关怀没有绝对的主体,也没有绝对的客体,在阶级社会里,任何社会等级的人文关怀都是"自我关怀"与"非自我关怀"的统一。只有实现两者的相对平衡,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7.
“近北极机制”的提出与中国参与北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极对中国十分重要,但中国如何参与其中?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北极机制的构建进行重新思考。现在有关北极的三种机制都存在局限:"扇形原则"只有利于加拿大与俄罗斯;"环北极八国、五国机制"明显将其他国家(包括中国)排除在北极治理圈之外;"全球共管北极"又被所有"环北极国家"坚决反对,不具有现实性。因此,"近北极机制"的提出是一种新的尝试。在不久的将来,"近北极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将成为治理北极的可能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8.
黄成华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79-82
“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对于公民进行社会治理参与意义重大。“自媒体”的出现为公民进行社会治理参与提供了便利化的途径,“自媒体”的兴起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自媒体”的出现提高了民众的话语权。民众利用“自媒体”进行社会治理参与有诸多现实障碍。为此,要加大对公民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公民利用“自媒体”进行社会治理参与的能力;提高政府利用“自媒体”的能力,树立政府信息的权威性;尊重民众利用“自媒体”进行社会治理参与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10.
“君子”与“小人”是先秦诸子笔下频繁使用的一组对举概念。通过对这组概念语义内涵及其所处文本环境的分析,我们能够明显地看出,“君子”与“小人”概念在先秦诸子笔下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它既是先秦时代社会文化中流行的一组概念,也是诸子针砭社会、评品人生所共同尊奉的价值圭臬。在这种针砭与评品之中,“君子”与“小人”的概念也被赋予了更多社会文化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以往“人文精神”问题的讨论中,形成了主张“终极关怀”与倡导“世俗关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彼此相互排斥争论不休,使其成为一个二元对立的命题.从人学角度看,终极关怀与世俗关怀都是人文精神中的应有之义,可将其理解为人文精神的两个维度,二者在人文精神的有机整体中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赖,构成一种紧张的“张力”关系.在这种“张力”关系中,才能使世俗关怀与终极关怀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从而实现人性和人类社会的合理健全发展.从历史上看,人文精神不断丰富发展,就是在世俗关怀与终极关怀既冲突又融合的“张力”关系中,此起彼伏地向前推进的.对人文精神问题进行历史反思,并从人文精神的内在“张力”关系着眼推进探讨,有助于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后税费时期,中国农村发展面对的"张力"是村民处理权力关系时在国家-社会层面所呈现的"非正式规则"机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张力出现了新特点,并具有双重作用。面对的"挣扎"是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的"新型贫困"。针对村庄发展的张力与挣扎,倡导从基变社会工作思路出发,把村民看作农村发展的主体,以内源发展能力建设为核心,消除新型贫困,改善干群关系。当然,基变社会工作还只是一种视角、一个框架,还不能称为一种理论、不能建立一种具体的模式,只是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14.
15.
丰存斌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5):11-12
政府内部性的存在与膨胀,扭曲了公共行政价值关系,成为制约公共行政改革的瓶颈。“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实质即在于从价值理念及实际操作中,突破这一瓶颈,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的公共行政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群”与“己”:边界及其规则——对“群己权界”的当代哲学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思想史和社会史上,关于“群”、“己”关系问题,占统治地位的是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以普遍的、共通的形而上学“人性”为基础,能实现“个人之善”与“公共之善”的“本质统一”。事实上,这种观念乃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僭妄,“个人之善”与“公共之善”之间并不存在这种“本质统一”关系,二者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游戏规则”,而不是建立在抽象的形而上学同一性基础之上。对于“个体生命”来说,“自由”地“创造”其“价值”构成了其自主的“游戏规则”;对于社会公共生活来说,“相互承认与团结”则构成了其独立的“游戏规则”。以“边界意识”取代“形而上学意识”来重新认识“群己权界”,这是人与社会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关系取向”的社会心理特征与心理咨询本土化之间的张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垠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8):91-93
中国人的"关系取向"与西方心理咨询理论所产生的"个人取向"之间存在着张力。从咨询的理念来看,"个人取向"下的西方心理咨询往往强调"非指导式"的咨询方式,而中国当事人更倾向于接受辅导者的权威指导。在"个性化"的自我结构之下,西方人能更直接、坦然地陈诉自己心理和情绪上的困扰,而"关系取向"下的中国人对心理困扰往往采取回避态度。此外,一些民俗的、本土的帮助有时比心理咨询更容易被人接受。因此,在应用西方心理咨询理论时,需要进行文化的适应性检验,对不符合中国人社会心理特征的地方做适当变动。 相似文献
18.
水在儒道两家哲学中都是一个重要意象,从形下之水超越而为形上之水,它便与人性相关.在孟子哲学中,水之“就下”本性象征着人性的“向善”趋向,水与世界的整体关联证明了人在社会中向善的必然性.在庄子哲学中,人与水的关系验证着人之本性的状态,人与水的合一是逍遥游的表现.孟子与庄子对利与物的拒斥,彰显人之本性的理论合理性,但与人类历史的相悖也说明他们的理论需要重新检讨. 相似文献
19.
解决“大小非”问题与拯救中国资本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当下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负面影响,指出解决.“大小非”问题是拯救中国资本市场的根本出路,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20.
孟子把人为之心中善的一方面,提升至本原之善的地位。此“心”即是每个人生来即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就是“四心”。“四心”是人类先天固有的仁义礼智“四德”之“四端”,孟子的“四心”由此成为善之原。“四心”与“四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四心”为“四德”之本,孟子的人性由此成为善之原。圣人自觉存心率性而行,而普通人因欲望或名利等因素的迷惑丧失了“四心”,这就需要借助媒介即人性的载体来完成存心养性修养过程。孟子人性的载体即是“浩然之气”,它不但是善的天生材质,而且是义之原。普通人需要“养气”以“养心”、扩充“四心”以“尽心”“尽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