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卢婧洁 《学术探索》2013,(5):112-115
亚裔美国男性酷儿群体由于其性取向和性本质,成为亚裔族群内部被隐藏、被消声、被压制的“耻辱”,但同时他们又因为“顺应”了美国白人主流文化中扭曲异化、女性化的亚裔男性的刻板形象而受到追捧。本文通过对美国华裔作家梁志英的短篇小说集《凤眼》的分析,揭示了亚裔美国男性酷儿们在面对来自美国主流社会的种族歧视与本族群内部的性别歧视的双重压力时对自身的族裔性别身份所产生的困惑,以及他们对如何确立正视自己的族裔性别身份所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的源头产生于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的政治、历史与文化语境中,当时的心理批评和历史文化批评中出现了有关"亚裔美国人"人格特质的探讨,对亚裔美国文学及批评有着开拓之功的"哎咦——集团"所提出的"亚裔美国感性"等理论关键词,揭示了亚裔美国文学批评话语对建构亚裔美国族裔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美国民族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郁蓓 《文史哲》2006,(3):102-108
在反叛欧洲文学价值的基础上兴起和发展起来的美国传统文学批评,把研究美国文学作为对美国理念的阐释、对美国文化的构建,与作为现实国家和一种思想概念的美国相互依存,成为美国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以反叛具有深刻种族主义内涵的美国传统文学批评为起点和目标的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从表面上看,与前者势不两立。但是,亚裔美国文学批评坚信,亚裔美国人的族裔认同是美国民族认同的一部分,把对亚裔族裔认同的诠释,作为对美国民族认同和美国理念的再诠释和再完善,结果,相当一批亚裔作品,因与美国主题无缘,被拒之于亚裔美国文学大门之外,其批评理念的民族主义实质暴露无遗。从本质上看,无论是以文化民族主义还是以全球主义为主导的亚裔美国文学批评,都是对传统文学批评的一种承继。美国文学批评的大语境,亚裔移民后代在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主导地位,学术为国家权力服务的现实,以及当今为学术而学术的风气等等,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当前不同行业间的竞争和游说政府、房地产问题中的多方博弈等一系列事件显示:中国的利益团体现象已经跨越潜伏期,成为一种事实.虽然,目前利益团体还处于初始阶段,与西方国家的压力团体有明显的区别,但它们以种种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参与并影响社会政治生活.利益团体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需要明确对待利益团体的基本思路,并制定相应对策,以消除、制约其负面影响,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伍斌 《社会科学战线》2023,(7):109-118+282
自亚洲人大规模移民美国开始,美国社会就开始书写亚洲人。20世纪初,社会学家率先展开对亚裔美国人的学术研究。20世纪30年代,移民史学在美国兴起,但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欧洲移民成为移民史当然的主角。20世纪60年代,在民权运动的兴起及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下,不同族裔群体的研究兴起,亚裔史研究也成为美国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保持研究活力和对史学前沿的敏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跨国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历史的书写,亚裔史学对其尤为倚重。众多学者在跨国视野中研究亚裔史学,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出版了诸多有影响的历史著作。这些研究不仅拓展了亚裔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诸多传统观点,更为立体地展示了亚裔美国人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裔戏剧作为亚裔戏剧的一部分,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登台美国主流剧场。70年代的华裔戏剧以提升华裔族群意识为目标,致力于在美国戏剧舞台上发出华裔族群的声音,因此有明显的族裔特点。80和90年代的华裔戏剧从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更加多元化,表现出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特点。在世纪之交,华裔戏剧越来越多地关注非族裔的主题,在跨文化戏剧形式的基础上扩展创作内容,开阔关注视野。曾经被认为不同于主流戏剧或美国一般戏剧的华裔戏剧,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超越族裔主题和有普世意义的戏剧,从而使任何试图定义华裔戏剧的做法都受到质疑。近十几年的华裔戏剧同其他亚裔戏剧一样,呈现出去族裔化趋向。  相似文献   

7.
美国民间的协会组织作为高等教育利益的代表者,在联邦有关高等教育的立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协会组织参与联邦立法的形式主要是游说,这包括内部游说和外部游说两类。协会组织对联邦立法的参与为立法过程提供了准确真实的信息。增加了决策层与实践层的沟通和联系,形成利益攸关者的互动和博弈,增加了优秀立法方案形成的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的权力。另外,协会组织参与联邦有关立法还为高等教育自身争取到了更多的发展资源,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美全球战略视角下的中国劳动立法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劳动合同立法中劳资对抗的角色预设影响了正常与反常的判断,在国际政治、经贸关系中,敌友选择决不是抽象的概念选择,"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中国的对外开放,须以自由贸易作为外部环境,美国商会支持自由贸易,而美国工会反对自由贸易.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一些战略研究者提出"第二种选择"的新战略,核心是将国家利益包装为阶级对抗,以影响中国的价值判断.我们应当警惕这种新战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相似文献   

9.
中美两国分别是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文章基于面向未来的人口动态结构观,利用2022年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预测数据,对比未来几十年中美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动趋势,并分析这种人口变迁对未来两国国家实力的可能影响。研究发现,中美两国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与美国相比,未来持续低生育水平将会使中国不仅面临人口数量急剧减少,还会迎来人口结构迅速少子老龄化的局面,这将对我国硬软实力产生负面影响;而未来美国人口面临的问题可能在于其内部人口种族和族裔结构多元化,庞大的移民群体一方面为美国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也会对其宗教、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产生较大的挑战,族裔、宗教和文化等人口结构冲突、人口替代在所难免。鉴于此,中国有必要加强“人口建设”,并将其纳入百年发展战略之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香港少数族裔的政治参与,焦点放在七百多万香港居民中6.4%非华裔人士,尤其是当中比较弱势的南亚裔族群和外籍家务工人。少数族裔在香港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殖民地时代早期。跟随英国人来到香港的南亚裔人士,他们当中有部分精英被吸纳进港英政府的政治体制中。然而,那是一种以种族和阶级作为隔离的分化政策,并没有真正达到种族平等或是促进政治代表性。香港回归以来,虽然议会开放直接选举提供了另一个政治参与的途径,但是南亚族裔港人对参与选举、议会政治也欠积极。参照相关理论,我们不难发现这跟他们社经地位处于社会低层、心理取向以及社会联系性等因素有关。而菲律宾和印尼籍的少数族裔劳工在香港的选举中没有参选或投票权,主要是透过相关利益团体所组织的社会行动来争取劳工权益。  相似文献   

11.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因为美国因素的卷入 ,本是中国内政的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中一个难以解开的结和影响中美关系发展最重要、最敏感的问题 ,美国台海政策的调整变化也就成为影响中美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最直接和最有分量的因素。比较全面地理解多年来美国不肯抽身于台湾问题及其台海政策调整的原因 ,除分析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美国的国家利益与全球战略外 ,了解美国国内政治中亲台势力所组成的“台湾游说集团”的作用 ,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在梳理台湾游说集团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的基础上 ,对其组织网络和行为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并总结归纳其对美游说的特点和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应付第一次台海危机,美国策划了台湾海峡停火案,此实为对“两个中国”问题的一次重要实践。因各方抵制和不配合,停火案被迫搁置。美国拟重提此案,但遭遇困境。为求摆脱困扰,美国调整对策,决定弱化“外岛”的意义,准备不得已时放弃,并为此游说台湾当局。美国舆论界与社会团体则出现关于“两个中国”的热议与活动。台湾当局坚决抵制美国“两个中国”的实践与主张,使美暂时搁置劝蒋撤退金、马的考虑。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华裔文学批评初期突出了作品的族裔性,对于少数族裔政治及社会现状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作品的文学性,随着华裔文学发展的成熟与研究的深入,批评话语开始转向其文学性的诉求,与国外研究发展相比,国内研究相对滞后,作者认为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学性与族裔性互为表里,密不可分,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一部分,缺乏"华裔性"的文学文本,不能够算作真正的华裔文学,而缺乏文学性的华裔文本也不可能成为美国文学的一部分,只有族裔性与文学性结合完美的作品才能成为美国华裔文学的经典之作,我们的研究应从族裔性与文学性融合的角度出发,揭示作品所蕴含的复杂内涵,彰显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亚裔美国文化界由1976年汤亭亭出版的《女勇士》所引发的“赵汤之争”旷日持久,它折射出赵健秀对如何建构“亚裔感性”的不断深入思考和此理念的斯皮瓦克式“策略性本质主义”实质。这场有关亚裔美国身份认同内涵和建构之路的论战双方事实上形成共谋关系,双方的争论是文化表演,它以奇特的方式促进了美国亚裔文学的长足发展。亚裔文坛后起之秀任璧莲在“赵汤之争”大背景下努力寻找第三条通向“想象的共同体”亚裔文学建构道路,她的努力使得“亚裔感性”更趋复杂化,甚至有消解的危险。诚然,“亚裔感性”的悖论在于它是临时性的“策略性本质主义”口号,它是种族歧视的对抗话语,它的提出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取消其本身。  相似文献   

15.
当代美国华人精英参与选举政治的方式可归纳为四种理论模型:选举型和委任型、以华人或亚裔选票为基础和以非华人或亚裔选票为基础、全国型和地方型、象征型和实在型。以骆家辉和赵小兰两种不同的精英参政模型为例进行的比较分析说明,华人精英无论采取何种模型参与美国政治,只要能成功进入主流社会,对改善华人在美公共政治形象及提高在美华人社会政治地位都十分有益,对华裔新生代参与政治的热情也是一个巨大鼓舞。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在思考中国政治建设问题时,反复提到"政治无办法"、"政治消极无力"、"缺乏政治"等。团体生活的发达程度决定了国家政治建设水平,而中国由于缺乏团体生活、阶级对抗,国家无法对社会实现有效控制,这是中国政治建设的一大困境。继而,梁漱溟以新儒学的思考方式提出搞乡村组织建设,寻求解决方案。然而,梁氏观念里的团体生活与今天意义上的公共生活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别,在公共生活与政治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必须重新进行反思,进而对近代中国政治建设面临的困境和可能的破解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估。  相似文献   

17.
作为美国的少数族裔,华裔美国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无史"或历史被扭曲的窘境,他们在美国艰苦奋斗,勉力生存的族裔经验,往往消弭在美国WASP主流的宏大历史话语之中.以赵健秀、徐忠雄、汤亭亭、谭恩美等为首的华裔美国作家在其文学创作中勾沉、展现华裔美国人在美国长期被消音的历史,通过铭刻先人们在美国奋斗的轨迹,建构出华裔美国人的"另类"历史,以此颠覆、匡正和改写美国历史.他们笔下的历史再现既是其个人、族裔身份确认的必须,更是少数族裔"逆写帝国"、反抗美国"内部殖民"的一种政治策略.  相似文献   

18.
美国华裔小说作品大都反映了华裔作家对美国华人生存状况的不满,以及对华人社会种种问题的困惑,因此很多作家,特别是女性作家在其作品中都表现了对美国华裔女性未来发展的理想化憧憬。美国华裔女作家任壁莲在其作品中从多元的文化族裔视角提出了颇为独特的族裔身份观,表达了作家建构一种全新的美国族裔关系和族裔身份的理想诉求。  相似文献   

19.
多元文化主义继承发展自文化多元主义,它要求主流社会承认民族及身份认同的差异性,支持“政治正确”,确保少数族裔及弱势群体的文化同主流文化的平等地位,进而主张对他们进行倾斜性照顾,并鼓励其以群体身份来进行政治动员。随着多元文化主义影响力的日益扩张,保守主义思想家不得不对其进行反击,双方在文化领域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斗;同时,民主党出于理念和利益方面的原因,与多元文化主义结成了联盟,同样由于理念和利益,共和党则对多元文化主义予以强烈反对,两党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此外多元文化主义还冲击、消解了美国的政治共识,挑战了美国传统的政治社会秩序,正是通过这三重理路,多元文化主义引发并加剧了美国的政治极化。在特朗普执政时期,其对多元文化主义的限制及民主党的反击使美国的政治极化更加严重。从短期来看,美国的政治极化会继续向前发展,而从长期来看,美国政治极化如能化解,也将经历长期而痛苦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张立鹏 《齐鲁学刊》2005,37(4):48-51
庇护关系模式是海外中国研究中极权主义模式和利益团体模式的替代分析模式,学者们主要从精英内部与精英/大众关系角度观察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现实。庇护关系与“关系”、非正式关系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