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近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特殊路径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欢 《社科纵横》2009,24(6):136-138
文章从政治学、历史学的视角,透析了近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的特殊路径,旨在说明,政治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影响全局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批判与深层文化启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90年代以来,以文化模式、文化冲突和文化转型为主题的文化哲学正在成为我国学术界最有影响的前沿学术领域之一。可以断言,它将成为世纪之交中国学术界同国际学术界展开高层次对话,并获得突破性成果的领域之一。文化哲学的兴起,并不单纯是学术研究和逻辑推论的产物,而是中国现代化进程深化和社会转型所引起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转型的理论折射或理性反思,因而,它具有深刻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实践意义。近年兴起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属于文化哲学的一个新兴领域,它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背景,以人自身的现代化为宗旨,倡导一种以人之主体…  相似文献   

3.
政府质量:乡村现代化的政治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府质量:乡村现代化的政治基础潘伟杰吴从环中国社会是在与西方社会截然不同的历史路径中发展的,有其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它不可能完成像西方社会那样由乡村社会向工业社会自然转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需要以政治发展来推动社会发展。因此,就乡村政治发展而言...  相似文献   

4.
高洪 《日本研究》2004,(4):89-91
1972— 2 0 0 2年间 ,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大变革。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 ,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日本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达到了历史最高峰 ,并对中国的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以及文化转型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多少让人感到遗憾的是 ,大多数中国人的头脑中明显缺乏对这一历史事实的起码印象。孙歌在 1995年写到 :“说到日本文化 ,十有九个中国人会问 :他们受了咱们什么影响 ?”1从 1997年 3月开始 ,日本学者沟口雄三到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任主任。沟口在中国首先注意到的一个现象是“在中国知识界 ,日本文化…  相似文献   

5.
人类历史由分散的和彼此隔绝的区域史、国别史转变为统一的和相互联系的世界历史,是3000多年来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长期冲突与融合的结果。到15、16世纪以后,工业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征服开创了人类历史的近代化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扩散的历时性的泛西方化过程。与绝大多数非西方国家一样,中国在近代化转型过程中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显著的模仿特点和时序倒置特点。随着西方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泛西方化浪潮的衰落,非西方世界与西方世界将共同面对一个共时性的现代化发展前景,中国也将从自己的文化土壤中创造出一种崭新的精神原点以支撑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大厦。本文试图从宏观角度论述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考察近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泛西方化浪潮,并论述中国文化在泛西方化浪潮冲击下所经历的近代化转型过程和现代化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王秀良 《社科纵横》2007,1(9):143-144
传统政治文化的自身特点和消极因素,已严重制约了政治现代化发展进程。为顺利实现这一社会发展重要目标,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实现转型的基本途径有:自上而下的政党文化的创造性更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现代民主法治社会,扬弃西方政治文化建构中国现代政治文化的他山之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客观对待传统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批判的基本思想在于通过时日常生活世界的分析,揭示日常生活变迁对于历史演进的意义。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要实现文化的转型和人自身的现代化,必须经历日常生活世界的批判重建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日常生活本身就是文化,它的图式代表着特定时代的深层文化结构,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转型的历程证明,日常生活批判是文化转型的切入面。在中国,日常生活模式的转型遇到了很大的文化阻力,要走出困境,建立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的使式,推动文化转型,必须坚持用开学技术理性和人文精神培育现代主体特有的文化精神,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代价问题是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本刊本期特组织几位中青年学者从不同角度就代价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能对学界更深入地解决这一问题有所裨益。邱耕田等基于价值论的视角,分析了必然性代价和人为性代价的内涵、发展与代价的数量关系、发展与代价关系的历史演变性、发展收益与发展代价的逆向互动性等问题,并阐述了社会发展的当然的总体方略;李钢提出,自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动荡的转型过程中。然而,由于主要的两种转型路向采取了非此即彼的态度,要么全盘西化,要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没有实现转型的历史任务,反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反思这一百多年来的文化转型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们创造出适应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国现代文化;施惠玲从现代性的维度审视了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的代价问题,把代价看做现代性的危机与困境,并力图阐析全球化、现代性与代价之间复杂交织的关系;王林平提出,马克思的代价概念不仅是价值哲学层次上的范畴,而且还是一个奠基于现代性基础上的关系范畴。  相似文献   

9.
代价问题是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本刊本期特组织几位中青年学者从不同角度就代价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能对学界更深入地解决这一问题有所裨益。邱耕田等基于价值论的视角,分析了必然性代价和人为性代价的内涵、发展与代价的数量关系、发展与代价关系的历史演变性、发展收益与发展代价的逆向互动性等问题,并阐述了社会发展的当然的总体方略;李钢提出,自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动荡的转型过程中。然而,由于主要的两种转型路向采取了非此即彼的态度,要么全盘西化,要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没有实现转型的历史任务,反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反思这一百多年来的文化转型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们创造出适应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国现代文化;施惠玲从现代性的维度审视了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的代价问题,把代价看做现代性的危机与困境,并力图阐析全球化、现代性与代价之间复杂交织的关系;王林平提出,马克思的代价概念不仅是价值哲学层次上的范畴,而且还是一个奠基于现代性基础上的关系范畴。  相似文献   

10.
代价问题是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本刊本期特组织几位中青年学者从不同角度就代价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能对学界更深入地解决这一问题有所裨益。邱耕田等基于价值论的视角,分析了必然性代价和人为性代价的内涵、发展与代价的数量关系、发展与代价关系的历史演变性、发展收益与发展代价的逆向互动性等问题,并阐述了社会发展的当然的总体方略;李钢提出,自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动荡的转型过程中。然而,由于主要的两种转型路向采取了非此即彼的态度,要么全盘西化,要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没有实现转型的历史任务,反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反思这一百多年来的文化转型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们创造出适应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国现代文化;施惠玲从现代性的维度审视了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的代价问题,把代价看做现代性的危机与困境,并力图阐析全球化、现代性与代价之间复杂交织的关系;王林平提出,马克思的代价概念不仅是价值哲学层次上的范畴,而且还是一个奠基于现代性基础上的关系范畴。  相似文献   

11.
实现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本文用翔实的数据,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历程作了系统的梳理,并在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对中国目前现代化的程度,中国未来30年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现代化的规律和趋势等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耿菲菲 《学术交流》2003,(6):118-121
中国文化上的两难困境 ,即传统本位论和全盘西化论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在文化学上的深层意蕴也就是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进化主义的对立。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政治的现代化 ,而且还包括文化的现代化 ,而文化的现代化实质上也就是人自身的现代化。要走出这一困境 ,我们必须超越旧有的思维方式 ,才能实现现代化观念上的真正转变。  相似文献   

13.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教学进行重新设计和组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结合“教、学、做”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4.
王艳玲 《唐都学刊》2004,20(6):113-116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也是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模式,是近代历史上最有意义的课题之一。尽管有着种种的历史局限性,但它适应时代需要,促进西方先进文化东进并推动中国传统社会转型与进步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值得我们不断深思与反省。  相似文献   

15.
钟坚 《创新》2010,4(6):5-11
中国经济特区的创办与发展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实现历史性变革的一个精彩缩影。经济特区发展从一种形式到多种形式,从沿海到内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经济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试验田"、"窗口"和示范的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继续向前推进,经济特区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孟克  孙婷 《阅江学刊》2012,(6):59-64
现代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创新发展需要发挥大学的文化创新职能。大学文化的本质在于"化"人,是大学文化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是时代赋予大学的重要使命,是高教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此进程中,要建设各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包括高职院校的特色文化建设。将文化传承创新拓展为大学的第四职能是建设中国特色的大学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李俊文 《学术交流》2007,4(1):12-16
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的工业文明中,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在观念与意识形态变革中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它是人类文明转型与重建的先导。在世界的资本主义推进面前,中国的现代化篇章也“悲剧性”被拖入其中。中国人对进入现代化应有充分的精神准备,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社会理想作为精神旗帜,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它成为应答和解决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进步问题的现实出路,而且继续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起指导作用,成为近代以来中国寻求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复兴这一精神诉求和精神期盼惟一可行的现实指向和必然选择。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须在深层意义上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精神。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双重需求。  相似文献   

18.
论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最基本的、最核心的价值应定位于建构民族心理、形成民族性格、锻铸民族之魂,即塑造与自己时代相适应的社会主体.面对中国现代化的现实境遇,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着十分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从历时态上看,它要超越传统农耕文化,实现社会主体的现代化;从共时态上看,它要跨越后现代主义文化危机,塑造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新型的社会主体.  相似文献   

19.
在对中国法制发展的研究中,首先必须关注的是中国法制现代化中的三个重要时期:旧中国租界首先出现现代法制;自20世纪初始,中国政府通过法制改革来推进华界的法制现代化;近30年来,中国法制现代化在改革创新中逐步走向完善。这三个时期体现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起点、发展和臻于完善的三个阶段。现代法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可以规范人的行为,实现社会和谐;可以调控人的行为,促进社会和谐;可以惩治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等。目前,在推进法制现代化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十分不利于现代法制建设;克服途径在于不断营造法制环境,大力提倡现代法制文化,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20.
章高荣 《社会》2020,40(1):187-212
寻求法律移植与习俗的有机统一无疑是中国法律现代化最为重要的问题。由于缺乏微观政策过程的分析,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本文从法律现代化和法律多元主义的理论视角出发,以《慈善法》中“慈善”概念的形成为例,探讨了法律移植与习俗如何通过立法体制影响法律的形成。研究发现,习俗通过回应性立法的制度安排以及立法者的双重身份被纳入到决策中。法律移植的慈善概念则通过法律专家与立法者的深度互动产生作用。然而,立法过程中提案与审议的分离以及政治官僚制的决策模式使得形式理性法律的建构面临双重消解。因此,促进立法体制的优化才能实现立法中形式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