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法律事实与法律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律方法是把成文法向个案判决转换的方法,从法律事实出发认识法律方法实际上把一般方法的阐释与个案独特性的理解结合起来,方法与事实之间是互动的;阐释法律事实的方法主要包括:法律事实的识别、认定、证据规则的运用、事实的发现与判断、法律事实的涵摄、对事实的法律思维方法,以及在事实的特定语境中对法律作出的解释、论证、价值衡量、漏洞补充等方法;运用法律方法破解法律事实问题,意在将法律与事实有机连接起来,寻找法律推理大小前提之间的联接点,使法律推理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2.
法律实效指谓法律的实际功效或效果,法律效力指称的是法律的国家强制作用力,法律实施蕴涵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贯彻过程,而法律实现诠释的则是法律的目的、要求、功能和价值的实现。法律实效是法律效力的条件,法律效力是法律实效的源泉。法律实效着眼于状态,法律实施偏重于运行的过程。法律实效表征的是"点",法律实施囊括的是"段",而法律实现则是"段"和"点"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相似文献   

3.
对法的宏观理论的研究,应有一种宏观性、整体性的理论思维模式,法律规则的义务范式、权利范式和福利范式,与法律发展的前现代范式、现代范式和后现代范式相对,由此形成法律历史上的三次伟大革命,也就是法律的革命,由此完成法律进化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相似文献   

4.
法律文化孕育和造就了法律语言,法律语言是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英汉法律语言表达、体现、象征着各自民族的文化与法律文化现实.在习得一般法律语言的同时也习得法律文化.因此,在进行法律翻译时应兼顾语言转换和文化转换.  相似文献   

5.
法律的个体内化就是法律信仰形成的心理过程,其包括法律认知、法律情感和法律意志等三个方面。法律认知过程中,经过法律感知、利益感受、价值认同等环节,主体获得一定的法律知识,形成一定的法律观念,产生一定的法律理想。主体在获得法律知识、形成法律观念、产生法律理想的过程中,体验着一定的法律情感,也表现出一定的法律意志。在法律个体内化的基础上,主体会形成一定的体现其精神面貌的稳定的个性心理,这就是法律人格。  相似文献   

6.
法律本科教育是一项以传授法律知识、训练法律思维、培养合格“法律人”为基本内容的教育活动。我国目前的法律本科教育在训练法律思维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通过一系列理论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来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  相似文献   

7.
所谓法律预期 ,主要是指当事人根据自身环境、地位、知识、信息与目标而形成的对未来法律制度健全状况、作用形式与实施结果的估计与期望。加强法律预期的研究 ,有利于发挥法律预期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和依法治国中的积极作用 ,促进人们对法律的预期乐观化和稳定化 ,提高我国法律的现代性与世界性  相似文献   

8.
法律问题是法律方法运用的起点,而且法律问题为法律方法的运用划定了界线、提供了线索。况且,法律问题的识别、提炼和限定涉及到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的区别、具体法律问题的确定以及法律问题的转换,这些内容本身也应该属于法律方法的范畴。  相似文献   

9.
沈家本的法律现代化思想直接影响到了清末法律现代化的实践。本文从沈家本的法律现代化的总体思想、法律制度构建、法律物质设施建设、法律运行和法律观念进行总结概括,以期窥见沈家本主导的清末法律现代化的全貌,正确评价沈家本的法律现代化思想和实践,为我国当代法律现代化开阔思路。  相似文献   

10.
论法律秩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法律秩序是法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但我国法学界对它的探讨却不尽人意。本文初步就法律秩序之概念及其法理特征做了专门探讨。文章认为法律秩序是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时在人们之间所产生的动态化、条理化、规范化、模式化和权威化的社会生活方式。法律调整是法律秩序的前提,有序的社会关系是法律秩序的本质,规范化的人类生存方式是法律秩序的目的。法律秩序的外在特征是适时性、文化性、稳定性和公共性。其内在特征有五个方面,即法律规范性、社会动态性、实践条理性、模式性以及权威性。  相似文献   

11.
法治理念与法律现代化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前提与路径,而法学教育又是确立和传播法治理念,推动和实现法律现代化的重要的基础。西方的经验与中国的实践均已充分说明,法学教育与法治理念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同时,两者又是法律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一国的法律现代化,既需要法学教育的发展与成熟,又需要法治理念的确立与传播,法学教育是孕育和传播法治理念的温床与载体,法治理念则是法学教育的核心与基础。因此,建设法治中国,必须高度重视法治理念与法学教育。  相似文献   

12.
试论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务实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征的法制思想.邓小平的法制思想适应现代化、全球化的时代要求,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的新思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和实施,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而将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或含义仍概括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符合法治国家的理念与标准。遵循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应将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或含义确定为“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法制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深刻总结中国传统法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以其敏锐的战略眼光 ,提出了一系列深刻丰富的法制思想 ,为我们指出了中国传统法制转型的基本目标和具体途径 ,邓小平法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法制转型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在不对现行公司法关于公司的法人属性相关规定进行变动的前提下 ,探讨公司法律人格要素 ,对于我国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 ,以及国有独资与国有控股公司的人格独立的真正实现 ,具有重要意义。公司作为独立的法律人格 ,具有许多特征 ,但堪称公司法律人格要素的只有独立的财产与独立的意思两项 ,而其本质性要素则应为独立的意思。基于此 ,在国企改革中 ,应围绕如何确保公司具备独立的意思 ,从而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独立人格展开工作  相似文献   

16.
高校法制教育是教育在校大学生知法守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并预防与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有效途径。高校要把法制教育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切实抓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法律素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等建设,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7.
越来越严重的诉讼拖延问题无疑是促使法院寻求快速审结民事案件的直接动因,但民事诉讼制度中的缺陷和漏洞已成为法院快速裁判的主要法律障碍。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应该是完善我国现有法律和司法解释中存在缺陷的程序和制度,弥补立法和司法解释中的法律漏洞。  相似文献   

18.
隋文帝杨坚的法律思想和实践对隋唐法制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尽管杨坚的法律思想在晚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总体上杨坚的法律思想与实践中表现出了儒法兼收、及时变法以及慎刑恤狱等几个特征。杨坚法律思想的特点是时代特征和中国法律发展规律共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罗马法学家在罗马法律体系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罗马法学家对政治法律问题的思考带有明显的务实取向,他们关于自然法、市民法与万民法的区分以及法与正义之间关系的论述呈现出斯多葛哲学的理论路向。罗马法学家以法律制度内部秩序的统一性、有机性和连续性为前提,构建了精致的法律分析体系,造就了实质的法律文化。罗马法学家的思想中蕴含着罗马人重传统的精神,这种精神和思想通过罗马法呈现给世人,并影响到此后的法律体系和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20.
马克斯·韦伯是一位伟大的、杰出的社会学家。法律社会学是他的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与社会》 这部著作中 ,韦伯比较充分地阐述了他的法律社会学思想。而韦伯对法律概念的表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法律社会学思想。本文试就马克斯 .韦伯的法律概念作一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