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教师专业发展强调的是作为个体教师的专业提升,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和专业智慧的过程。要使教师专业发展由被动与迷茫走向主动与定向必须寻找内部发展动力。从现实的角度观察,无论有多少新的教学理论与理念,回归到教学的实践层面就是追求教学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优化的自觉追求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学优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2.
张学凯 《阴山学刊》2010,(5):103-108
目前,内蒙古地区高中语文教师注重知识,还没有把转变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寻找教学效果不佳原因时,以外归因的思维方式为主;意识到自我反思对专业的重要性,渴望得到专家的指导,专业交往局限于本校同学科教师;业余读写局限于语文教学资源,且被动因素居多;对网络在专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对高中新课改有一定了解,渴望实施语文课程改革,又担心流于形式。这些调查结果将为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新课程改革提供更科学、更有针对性的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实践性教学环节为着眼点,根据学生的就业走向及市场对给排水专业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分析了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改革教学过程考核评价,提高学生对实践训练课程的认识,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术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改革毕业考试考核方式,增加实习项目技能考核,学生在实习期间更加重视实习过程,刻苦钻研技术,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快速达到企业要求顶岗实习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教师是决定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培养与专业成长受不同教学观的影响。基于对四种主要的教学观及其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关系的分析,说明反思性教学成为外语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的内在必然性,并从理论和操作两个层面探讨如何实施反思性教学。  相似文献   

6.
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学反思的内容包括对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自身教学行为、教学反馈等方面的反思。进行反思性训练可采取听课观摩、相互交流、自觉意识、理论学习和反思日记等策略。  相似文献   

7.
针对民办高校独特的社会地位探讨其专业建设及相关问题,对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8.
教学学术观念及其对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学学术是对传统学术内涵的极大丰富,对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该转变观念,确定教学的学术性地位,通过建立正确的学术评价导向机制、构建教师终身教学的学习体系、深化教学学术研究等措施,来提升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以来,各学校已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社会各界及各高校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医学教育问题的探讨愈加激烈,已成为事关优化人才培养的重大问题。截止到2009年7月份,辽宁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培养了四届毕业生,社会接收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都比较满意,且医学院校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医学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现代服务业发展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建设规划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然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科学研究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核心强调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文章试从现代服务业对营销人才需求和专业规划入手,探讨了现代服务业发展背景下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战略规划思路与关键要点构成.  相似文献   

11.
张双才  齐寅峰 《河北学刊》2001,21(4):114-117
在企业筹资活动中,负债筹资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在有限责任的负债筹资条件下,会激励股东采取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从而产生债务的代理成本。木文将分析因负债筹资所引发的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冲突,并探讨缓解和消除利益冲突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封建社会 ,“朕即国家”的观念在秦汉就已形成。诏令形同法令的共识自封建专制制度初建时就已产生。皇帝一言九鼎 ,从出言到形成诏令须经过一套规整的程序。其中制诏前得到可信的第一手资料是其关键 ,获取可靠信息的主渠道之一是臣僚们的奏章 ,故执掌制诏与呈奏职能的机构便一直成为中央辅助皇帝决策的机枢部门。诏令的概念在《唐大诏令集》的解释是“用皇帝口气发布的官文书”,就是说 ,皇帝的话一经以书面形式发布出来就变成了官方文件。历朝诏令虽名称不同、内容不同 ,但均“无非是指书面记载的皇帝的命令”1。对奏章的概念 ,刘勰在…  相似文献   

13.
哲学是不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学说这一问题,是我们与告别“知识论哲学”的所谓“实践哲学”争论的核心或焦点问题。依笔者看,哲学世界观的抽象性并不妨碍哲学是一门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的学科,同时,哲学的知识性和科学性也并不妨碍它作为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并没有真正搞清哲学和科学知识的关系,并没有真正同传统哲学划清界限。认识和实践、知和行,是不能彼此割裂分离的,哲学不能从只解释世界的片面性错误极端走向不要认识的片面性错误极端。  相似文献   

14.
主客统一与现象学的审美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金海 《阴山学刊》2003,16(2):13-18
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与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密切相关 ,意向性理论中的主客相关性特征和内在的主客二元分裂思维的残余决定了现象学美学审美价值观的基本理论品格 :它虽然强调审美价值在主客体的交流对话中产生 ,但是它并未真正实现主客体的统一 ,而始终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摇摆。现象学美学的审美价值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盖格尔的主观性审美价值观阶段、英伽登的客观化审美价值观阶段和杜夫海纳的形式上的主客统一的审美价值观阶段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而科学技术既在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 ,又对人类发展有诸多的负面影响 ,人类应该在利用科学技术的同时 ,尽量避免其不利的一面 ,发展全新的科学技术以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敬畏感是人们对某种力量既敬重又畏惧的情感。敬畏感与人所生存的文化背景有着直接的关联。生活在基督教文明中的西方人,其敬畏感来自上帝。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其敬畏感则来自"天命"。而从深层心理来分析,人们真正敬畏的是人自己。不同的民族性格决定着对信仰对象拥有不同的敬畏感。西方人执着的民族性格和中国人爱"变通"的民族性格及其在敬畏感上的鲜明特点表现着各自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7.
银行并购与银行业市场结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全球范围内的银行业市场结构变化进行综合考察,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改革方向,提出我国银行并购的总体构想。  相似文献   

18.
党群干群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一个永恒的主题。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深入研究党群干群关系 ,对于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动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党群干群关系总体上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应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以便对症下药 ,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寻找有力对策  相似文献   

19.
王冬  李军松 《北方论丛》2011,(2):113-118
近代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导致了近代中国深刻的文化变迁。在此进程中,薛福成以"中西会通"作为处理中西关系的基本目标和价值判断,运用"体用"、"道器"、"新旧"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确定了对待两者交融会通的基本准则,并以"西学中源"说与"西法为公共之理"说作为论证,主张在开放的心态中保持着本民族文化的独立自主,初步展示了中国近代文化发展中西交融会通的发展方向。这一努力是积极的,但也突出表现了近代新陈代谢的思想变迁中存在的"欲新还旧"的时代特点:以传统的文化架构容纳西学。这是时代造成的必然局限。  相似文献   

20.
康有为《论语注》认为:“盖学道,贵中行之资,刚柔兼备;而任道,则非志高气上者不能,虽有小偏,终有大成。”明末清初,“中”只能是短暂的不稳定状态,狂者、狷者与“退懦”是三种人生范式。四僧是狂狷之士,而四王则近于“中行”,前者以“甚深之思”、“过情之怨”创作,“虽有小偏,终有大成”,后者以“中行之资”尽付于画,却“因”多而“革”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