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的文化本体与人的自由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的认识关系到如何理解和实现“以人为本”的问题,也关系到人的自由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人的文化本体性对人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的认识有重要意义,不仅对以往关于人的社会性、精神性和自然性等规定性有了超越性的整合,而且对人的自由和发展的文化性的认识与现实形成了更加深入和多元的考察,从而能够明确更加切实可行的人文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2.
"本体"文化是农村文化的根本。以六安市传统型村庄S村为典型代表,指出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新农村文化建设忽视"本体"文化的建设,导致农村地区在城市文化冲击下民间文化逐渐消失,人际交往也在利益驱使下摒弃了传统乡规民约的道德精神。因此,新农村建设就需要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空间,加强农民的文化主体建设,彰显农村地区文化个性,构建乡规民约的伦理道德范式,从而推动新农村"本体"文化建设,促进农村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学界有关人发展的概念没有形成统一且具说服力的观点。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言,人本精神与人文观念的发展经历了由对图腾的崇拜到对与人自身相关的王的祖先的崇拜,再到认识"人的精神"的历程。至诸子百家,形成对人的发展的多元探讨。西方宗教观念使我国传统人的发展观及人的科学素质进一步完善。正是在基于我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人文精神互动的基础上,人的自由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华文化率先“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有助于推动中西医文化交流互鉴,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助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与进展,但中医药文化在“走出去”的理念、方式、路径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与障碍。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要提升文化站位,做好顶层设计;以术传道,软实力与硬实力协同推进;规范标准,增强国际话语权;多渠道并举,培养复合型人才;多元化推进,拓宽“走出去”路径。  相似文献   

5.
世间一切事物的存在,包括人的存在,大致可表现为两种状态:一是具体的现实的存在状态,一是抽象的属于本质的,即哲学意义上的存在状态,二者密不可分,但又不能互相混淆。马克思所进行的关于“真正的人的存在”的哲学构建,是以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的人的存在为基准的,从开始到最后,都把人在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处境和地位以及所作所为、主要是劳动作为考查的重点,并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放在一起来考虑。  相似文献   

6.
论人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就是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人的存在是人的价值的基本内容,人的发展是人的价值中的精华;人的存在是人的发展的条件、基础,人的发展是人的存在的高级形式;人的价值必须坚持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同一.  相似文献   

7.
实践本体论在主张上将实践作为哲学的逻辑生长点,以实践为基底建构和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实际上是将实践本体论当作实践"本体"论,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应有的时代性、客观性和宽容性等原则;在论证的内在逻辑上片面强调观念实践,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以物质实践为主要特征的实践向度和实践思维。较之重新解释的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既不是对存在问题的正面回应,更缺乏必要的文本支撑。因此,实践本体论虽不乏某种拨乱反正的作用,但不能被视作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主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五个方面解析了成中英的新儒学思想,认为他的本体诠释学从多方面沟通了中西哲学,他对中国哲学进行解构,并提出天人合德的宇宙本体论、知识与价值合一的心性论和儒家道德的辩证观及管理哲学的伦理工程,努力达到对中国哲学的“重建”和“创新”,使之现代化,进而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9.
南宋以降,徽州被誉为“程朱阙里”、“东南邹鲁”。儒学是徽州文化的实质,徽州文化是儒学的实践表现形态,二者的关系是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地域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生动体现;而中华文化又影响和指导着地域文化,二者呈现出互动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网络文化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文化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两大技术融合为基础,迅速崛起于人类社会.网络文化的崛起,从根本上拓展了人的存在方式,具体表现在人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组织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拓展上.  相似文献   

11.
文化现代化视域下的"民族文化认同"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认同是一个历史现象,其实质就是以民族认同或国家认同的文化空间单位来巩固或瓦解被一定文化所濡养的政治实体,因此需要加以认真地区别对待。与文化全球化的不同发展阶段相蒂,民族文化认同历时态地孕育衍生出不同的形式及其特征。作为一个深生态阈的学理问题,民族文化认同的真正根源在于现代性的发微。在关系论视域中,作为文化现代化的实践理性的民族文化认同,契合的是中西文化各自文明合法化的必然性;作为形式上与民族文化认同相悖或伦理价值上与现代性一致的文化全球化,整合的是中西文化彼此承认及其更高层次上和解的可能性;而作为文化现代化的理论理性及其深层发生机理的现代性,却扮演沟通和圆融二者的角色。当代后殖民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认同必须在理论承诺中开出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方法论原则并进一步勾画出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2.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重点表现了中国文化这一"他者"如何融入美国语境的问题,表现了中国文化如何与美国文化的碰撞、纠葛和对话。在中国文化的镜像中,华裔得以照见自己的存在,在美国语境之中建构华人的文化身份。美国华裔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复杂和多元,一方面,这是由于他们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不同,另一方面,这些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书写和文化身份建构本身也是"一个产出的历史过程",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形势。  相似文献   

13.
文化翻译与文化身份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文化接触与互动手段。文化翻译则是异域文化接触与互动的媒介,其结果传达了并域文化身份,实现对了异域文化身份的塑造。文章从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出发,阐述文化翻译对文化的影响及其塑造异域文化身份的原因。文化身份的开放性要求译者顺应全球化语境发展的需要,摒弃强势文化中心论,采取异化翻译策略,保留文化异质,真实再现原作所要表达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4.
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华民族是一文化统一体。中华民族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上的同化力和情感上的维系力,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化身或人格象征。中国古代的文化认同,从民族和社会政治角度来说,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建立的封建王朝不断地抬高孔子的权威地位,积极重建以儒家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价值信仰体系和社会行为规范。这些单一民族对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同,确立了其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文化属性。明清以降,特别是近代以来,我国有大批民众陆续移居海外,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使他们中华民族保持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精神母体的中华文化,为这些海外游子提供了智慧源泉、情感藉慰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类文化的多元需求,使文化全球化成为历史必然。它给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挑战。中国的民族文化必须立足自我,迎接挑战,积极融入文化全球化,在文化全球化中创造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应该着重从民族文化的综合创新、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三个方面入手,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在对文化认同进行明确界定之后,以文化认同形成规律为基础的三个假设为前提建构了以基本价值观念为内容的文化认同机制假说,进而以中国近代社会思想史中的基本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变化为例论证与解释该假说。最后,根据文化认同机制假说提出了以人格完善为基本价值内核的文化认同取向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宋明理学是援佛入儒、对儒学进行改造的产物。这一文化融合模式为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在于吸收现时代的先进文化,对自身的形式和义理进行现代化的重构。  相似文献   

18.
"国学"主要指中国传统文化,几经跌宕,但不断升温。二十一世纪兴起的"国学热"与以前的"国学热"有相近起因,但更有不同之处,即在新的历史时期国人复兴中华民族、构建和谐社会的民族文化自觉与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9.
移民迁移不仅是居住地理位置的转变,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播化与交流。纵观历史,并非所有的移民文化都能在迁入地存续与发展,影响移民文化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是其能否得到同质文化的持续补给。研究发现,"移民文化补给"的方式主要有移民迁出地人口再迁、文化圈辐射、迁入地主动引入等,这些方式增强了移民文化的生命力,使之独立于迁入地主流文化或发展成为迁入地主流文化。正是由于文化补给的影响,各种优秀的移民文化才得以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人类社会异彩纷呈、五彩斑斓的多元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