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徐复观在现代中国哲学史上 ,与牟宗三、唐君毅同出新儒家的开山大师熊十力之门 ,但他的学术致思取向却与熊十力学派的其他成员完全相反 ,走向了一条消解形上学的道路。李维武教授的《徐复观学术思想评传》为我们了解徐复观的心路历程 ,及其消解形上学的致思特征 ,提供了一把登堂入室的钥匙。第一 ,该著以一种以人知人 ,以心印心、以问题为中心、与研究对象相对话的解读文本方法 ,深入地探求了徐复观的文化生命 ,真切地展现了他的精神世界。徐复观在对中国思想史作“现代的疏释”时 ,曾指出 ,“由古人之书 ,以发见其抽象的思想背后 ,更要由此…  相似文献   

2.
分析20世纪中国儒家学者徐复观对西方近代文化的批判,并将徐复观的批判言论放在20世纪东亚思想史的视域加以衡量.首先归纳徐复观对近代西方文化与思想的评论,他认为西方近代文化缺乏人类爱,而且充满反理性主义倾向;接着将徐复观对西方文化的评论与中日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意见互作比较,以观其异同;然后将徐复观对西方文化的意见,与他同时代的钱穆与唐君毅加以对比,以显示所谓"当代新儒家"这个学术社群的同调与异趣;最后综合全文各节论述提出结论:徐复观既通过他所理解的中国文化价值而批判西方近代文化,又经由对西方近代文化的批判而完成更深刻的"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3.
以文化哲学的独特视野透视了勇者型的新儒家--徐复观的思想,从文化与传统、中西文化比较和儒家精神的新生三个方面展示了徐复观通过对中国文化的现代疏释来实现现代新儒家"反本开新"纲领的追求和探索,并在20世纪中国哲学和世界哲学发展的大背景下衡论了徐复观文化哲学的历史地位和特殊影响.  相似文献   

4.
台湾新儒学大家徐复观在湖北浠水故乡的生活贫苦而艰辛,但乡土生活经历和农民人情、人性美德令他终生眷念。通过对徐复观著作的爬梳,厘清乡土情结对徐复观传统文化情怀的影响;解析徐复观尊崇传统道德精神和传统艺术精神的文化思想,指出徐复观的传统文化归根意识与乡土情结影响密不可分;解读他的乡土情结有助于理解其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5.
“心得体”是近年文化解读热中流行的一种新的文体样式,常用于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重在个体体验,通俗易懂,它使“精英文化”变成平民易于接受的“草根文化”,大大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大众的心理距离。这种为普通人提供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简易方法的“心得体”是一种新的流行文化现象,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中生成并演变的“先锋诗歌”,并非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其内部之间的差异不一而足。当我们在今天来谈论“先锋诗歌”这一概念时,不能不考虑当代中国20多年来变动不居的历史文化语境问题,也就是说,1980年代的“先锋”在1990年代以后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有可能已经不再具有先锋的意义与价值,面对一个更加复杂、矛盾和相对主义的时代,对“先锋”的理解与张扬有一个如何重新开始的问题。也许,真正有意义的话题是,诗歌如何赋予匮乏的时代以启示或意义。  相似文献   

7.
"体性"翻译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中国古代文论术语“体性”,首先应理解“体性”意义;理解程度不同,译文文本的遣词造句就不同,从而影响读者对“体性”的理解和判断。目前译者们对“体性”和“风格”的意义相似性以及对“体性”二字的语法结构已有共识,但是对“风格”和“体性”的内涵和外延的认知程度还存有差异,因此就有“体性”的不同翻译。要想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就必须将“体性”还原于文本以凸现其文化内涵,唯有如此,译文才能更趋近释意、达理。  相似文献   

8.
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以"艺术精神"诠释庄子,发前人所未发,也引起激烈的争论。其实,只有了解了徐复观对中国文化做"现代的疏释"的整体理路,才可能进入徐复观的语境和思想世界。徐复观所谓对庄子的"再发现"的实质是将庄子所成就的"虚静的人生"推进到"艺术的人生"。徐复观准确把握了庄子追求精神的自由解放这一实质,通过会通庄子精神与艺术精神而悟到庄子的心就是艺术精神的主体,庄子之道的精神正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庄子之所"成"实乃艺术的人生。徐复观对庄子的这一"再发现"并没有误读庄子,正如他自己所言是"瞥见庄生真面目",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徐复观是中国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他从关注现实政治、把握政治与人生之关系出发,探讨了民主政治问题,进而把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政治相结合,力图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思想资源,以打通中国走向民主政治的道路。徐复观的这一致思努力,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近现代民主思想,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富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核心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仁” ,“仁”是二人定义一人的人伦理念。文化的核心理念造成了个体的基本人格结构 ,文化对个体人格形成的根本影响方式是同构投射。根据文化核心理念理解个体的基本人格结构是理解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关键。基于“仁”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的基本人格结构 ,而这正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依然按照“仁”的核心理念行为的中国人之所以具有基本的民族性、国民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美属于艺术的范畴 ,善则属于伦理道德的范畴。人是在由道德而艺术 ,向善致美 ,尽善尽美的过程中成就和谐艺术人生的。在中国传统思想资源里 ,儒家传统中的“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的乐教思想 ,对中国全整的艺术精神做出了应有贡献。徐复观在对中国艺术精神的考察中 ,认为道家思想在魏晋以后主导了中国的艺术精神之观点是有其片面性的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它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延伸,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深厚的民族根基和主要来源之一。探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及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3.
世纪之末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 ,提醒我们必须重视一个世纪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这一思潮具有明显的西方背景 ,因而体现了前所未有的“世界意义” ,不过 ,在中外的保守主义之间 ,仍然存在着一系列巨大的差异 ,而中国的保守主义也未能在我们的现代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中华生肖文化的概念和特征,要从七个层面去说明,才能深刻地揭示出中华生肖文化是中华民族融合、凝聚和发展的巨大"文化纽带"。同样,人生旅途竞争机制是具有层次性的一个动态系统框图及其三条原理。  相似文献   

15.
代表"中国先进的文化方向"是执政党群体的行为准则,是走向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象征.然而,"文化"一词的本源思想是什么?将对我们理解"代表"的真正含义,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用什么视角来思考"文化方向",又是我们落实"代表"思想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6.
新文化运动中传统儒家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陈独秀的《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在当时主导了一个反儒的潮流,对儒家文化进行全面的批判.本文从马克思历史人文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解读.以期来正确认识《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对其正确认识有助于我们在今天思考:正确认识陈独秀所言“孔子之道”和现代化的不适应问题.在古代,儒家独立承担着培植中国人道德意识的使命.现代社会中融入这种封建社会的价值理念,应如何取舍.在唯物质利益这种价值观充斥的现代社会中,在系统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重塑中国人的道德世界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转型即由专制政治文化向民主政治文化的历史变迁.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理性超越,开启了中国政治文化历史转型的先声;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民本思想又成为中国人接受西方民主思想的中介和桥梁;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人性解放运动,提出了全面改造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历史任务.随着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加快,我们要弘扬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精神,在消除封建残余思想影响的同时,改造和利用民本思想,并与民主文化相融合,这是实现中国政治文化历史转型的重要途径.那种企图用所谓"新民本"思想作为政治文化建设目标的想法,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倒退.  相似文献   

18.
晚清民国时期,西学东渐,新旧嬗替,转化传统与引介西学成为重建中华文明体系重要的知识与思想资源。傅斯年、蒙文通二人皆经历了出入今古、由经入史的学思历程。傅斯年贯彻以历史观点探究中国文化演变,考察思想意识历时演进的轨迹,估价与建构文明价值|蒙文通阐发儒学义理与经史之学,落实与实践“明体达用”之儒学以塑造中华文明主体性。若以傅斯年与蒙文通的学术分合与经史纠葛为中心,考察民国学界划分夷夏、辨证性命、沟通汉宋的关联与旨趣,或可阐发“通识”与“专家”、“求其是”与“求其古”等学术理念,重估进而转化中华文明体系的多元路径,为实现“以国故整理科学”的学术转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