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利奥塔以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独特理解为基础,以"呈现不可呈现之物"为核心重新解读了"崇高"这一西方美学的重要范畴,并结合先锋派艺术发展出一种后现代的崇高美学。他还把崇高美学类比于政治,将康德哲学中的反思性判断力作用于社会政治领域,试图在反思判断中发现政治判断的合理依据,以寻求社会公正并找到后现代政治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崇高"是利奥塔后现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利奥塔重新阐发了康德崇高理论中的"不可表现"、"否定表现"等概念,利奥塔的崇高理论目的在于以对"不可表现之物"的呈现来挑战总体性和抵抗非人的状况,崇高在艺术层面上表现为对形式本身的追求,在形式对意义的悬搁中和不断创新之中实现对"不可表现之物"的见证。利奥塔是在后现代的语境中来重新探讨崇高问题的,但却把康德崇高理论中理性、道德的内涵放逐了,这导致了后现代崇高走向虚无的可能。崇高是西方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属西方文化形态,在中国文化观念中并没有西方之"崇高"范畴。  相似文献   

3.
从美的价值、美的特征、理论家心中的美、传统美的理论、当代美学的审美价值和审美对象等角度对崇高理论的起源和理解都做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崇高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古典阶段,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他认为崇高的根本特征是灵魂的"自我超越";第二是现代阶段,以艾迪生、博克和康德的理论最为著名.艾迪生的观点同朗吉弩斯一样.博克认为崇高就是被视觉认为恐惧的东西.康德则发展了合理的崇高理论,使"崇高"代替"优美"成为18、19世纪西方美学的主潮;第三是后现代阶段,以法国哲学家利奥塔的论述最为著名.  相似文献   

4.
大众传媒语境下以网络为代表的虚拟空间的仿真性极大地模糊了真实与虚拟的界限。技术形态的变化颠覆了传统模仿诗学的架构,引发了诸如消费主义的欲望生产、后现代图像转向等文化症候,对个体思维模式甚至群体范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5.
图像美学的商品化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像美学是后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表意方式.它是对于消费寓言与商品逻辑的形象表征.作为后现代社会的核心问题意识之一,图像美学所表达的实际上是一种商品化叙事与消费价值观.图像美学的商品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以象征符号的方式再现商品结构的内涵特征;充当消费逻辑的美学镜像;建构一种以图像为中介的物化主体形象.  相似文献   

6.
西方美学的根本失误在于以“理性图式”取代了“审美图式”。中国美学的根本失误在于以“伦理图式”取代了“审美图式”,后现代美学的根本问题存在于以“欲望图式”取代了“审美图式”,它本质上是一种“被理性异化的欲望本身”。这是中西美学走向其历史沉沦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文化逻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网络文学作文化学的本质诠释,需要廓清这种文学与文化之间的"图—底"关系,即后现代主义文化诗学的逻辑背景。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文化情结和网络对诗学的后现代价值解构,就是这种逻辑关系的耦合方式。前者表现为:网络文学数字化传播的"祛魅"模式,浸润着后现代文化的知识态度;网络文学的消解中心话语模式,坚守了后现代的边缘姿态;后现代主义的平面化理念与网络文学无深度的游戏规则之间,也有着文化逻辑的同构与并置性。后者则表现为:网络化的欲望写作以自况性展示价值替代诗学深度的膜拜价值;网络对诗学信念的技术化演绎如游艺化、超媒体、超文本、链接修辞等,造成了对宏大叙事的能指飘浮和理性逻各斯的消解;网络作品对文字书写的淡化和对图像感觉的强化,抽空了艺术审美体验的心智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下,图像转向诱发感觉美学的狂欢,图像增殖导致"戏剧失魂",即文学性的缺失,文学性让位于表演性,剧场以"秀场"的形式成为戏剧审美场域的掌控者,"演"与"看"成为图像社会的审美倾向.戏剧审美在完成语言艺术的范式主型向图像艺术的范式主型的后现代转型后,必然会肯定一种新的美学话语,即非超越的、消费性的日常生活活动的美学合法性.戏剧审美必将在戏剧因时顺变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重组与重构.  相似文献   

9.
对现代性线性时间模式的批判和终结是利奥塔后现代式"重写"的目标。对于利奥塔,线性时间模式是元叙事自我结构的基础和工具,是现代主体总体化与同一化操控的同谋。而在线性时间形式中,"现在"概念又有着特殊地位,正是这种"现在"将时间结构为一种现在—时间的同质而均匀的顺序流。因此,对线性时间形式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现在"的瓦解是利奥塔重写策略的关键。利奥塔以一种属于事件或发生的绝对"现在"来置换或拆除同质的"现在",解构线性时间秩序,甚至于解构现代主体。这个绝对现在也是利奥塔后现代性的时间根基。  相似文献   

10.
在程文超的批评活动中,贯穿着他的不屈不挠的肯定性精神.因此,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理论批评转型中,梳理出富有变革的历史谱系;在对中国后现代理论批评的阐释中,他始终要纠后现代的价值匮乏之偏,要为后现代寻求一种肯定性精神;他对"欲望话语"的解读,试图从欲望中发掘一种有活力的肯定性价值;这使程文超在穿过现代性走向后现代时又有一种对现代性的眷恋.这种肯定性是否以更为深远的形式在后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展现?这是程文超留给我们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经典作品.利奥塔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就是对"元叙事"的怀疑.品钦在小说中以"不确定"的后现代叙事对元叙事所表述的绝对理性秩序提出了质疑.作家通过用混沌来对抗秩序,用天性来瓦解理性,用"鄙俗"来蔑视权利,把一个异质性、多元化的后现代世界呈现在了读者眼前.  相似文献   

12.
商品大潮的喷涌和西方"后学"的观念输入,使得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改编不可避免地具有迎合大众消费的世俗倾向和造梦功能。它主要表现在建构金钱神话、增殖性爱话语、崇尚暴力美学等多个方面,源于此的欲望生产与再生产已经成为覆盖大众文化的绮丽神话,并转化成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权力控制人们的精神和意识,与无所不能的"市场权力"相媾和,共同制造出后现代社会彰显世俗性、平面性的消费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13.
语言游戏的变奏——利奥塔语用学方法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用学方法是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用来分析后现代知识状况时所使用的基本方法,这一方法的核心就是语言游戏.本文通过对语言游戏基本原则的阐释,分析了利奥塔在此基础上所理解的社会关系和后现代科学的特征,以及这一术语在利奥塔整个思想道路中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4.
安东尼.特罗洛普是19世纪伟大的维多利亚现实主义小说家,对英国社会中产阶级生活的真实描述令他成为批评界关注的焦点,强势的中产阶级女性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类人物。通过以雅克.拉康的欲望理论为背景,从福柯的"话语"角度分析特罗洛普的长篇小说《首相》,试图揭示小说中以格兰科拉太太为代表的强势的英国中产阶级女性实现欲望话语的两种方式,即作为虚无欲望表现方式的内在自我观念和具有异质性游戏特质的外在反抗行为,认为它们只是格兰科拉太太为实现内心欲望而构建的一个现实生活的牢笼。  相似文献   

15.
现实主义美学之所以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满足了人的认知欲望。现实主义美学是认知欲望的审美化。现实主义与科学精神具有密切联系,科学精神作为一种认知欲望与审美并不矛盾。人的审美活动无法排除认知欲望,认知欲望在本质上是人的自由意志,认知欲望也不会必然产生浅薄的功利主义。  相似文献   

16.
康德把审美判断的特征从"质"的契机上界定为"无利害关系的自由愉快",其用意在于借助审美来抵制人的思想行为受"欲望"所支配,从而使人具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表明审美乃是"作为一个人的人"所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需求。但这一思想从王国维把"美学"介绍到我国的那一天开始,就遭到我国美学界的曲解和误解,以致对"需要"与"欲望"不加区分、把"需要"也当作"欲望"来加以否定,从而造成我国现代美学研究领域的所谓"人生艺术化"而实际上却是与现实人生分离的一种高蹈的理论。由此,在区分"需要"与"欲望"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可以看到美与"作为一个人的人"的生存活动的不可分离性,即美是人的生存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7.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滥觞之际,美国新马克思主义者杰姆逊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展开了对后现代社会的整体研究。他是采取美学和政治的相关性观点来透视后现代问题的,因而他的美学理论具有政治性,其关于后现代审美特征论的研究,并非是要纯粹勾勒一种风格潮流,而是从历史的角度,去探索后现代文化是如何以晚期资本主义整体逻辑里的主导文化形式呈现于社会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18.
章辉认为实践美学没有吸收西方新的人文科学知识而走向终结。但从西方20世纪现象存在主义、解释学、考古与系谱学、交往理论以及巴赫金的表述理论等对“话语”的张扬,表明实践美学提出的话语实践类型,不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而且能融入到后现代语境之中,并超越了后现代的话语理论,从而使实践美学成为一种现代美学潮流。  相似文献   

19.
王安忆的《长恨歌》用冷峻的笔触,刻画了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各文化话语转型时期不同人物的欲望表达及欲望之死。从意识形态话语角度来看,这些人物的欲望表达都是以一定社会文化话语形式呈现出来的,并包含着一种冲突统治意识形态话语和日常意识形态话语的冲突。统治意识形态话语支配、控制着日常意识形态话语,从而使欲望表达产生扭曲悲哀的特征,欲望对象遥不可及,欲望之死呈现出带有恐惧感和震撼感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20.
几千年的男权特质的文化造成女性的“他者”边缘身份,文学女性的曲解变形。女性主义的写作就是要改变这一状况,恢复女性的主体地位。这一努力在上世纪90年代,表现为一批女性主义的作家们用女性独特的自恋、同性恋、性欲望话语,对女性进行自我探索、自我挖掘、自我体认。然而在这欲望书写的景观中,又出现了题材闺阁化、性别二元对立化、欲望展示商业化的倾向,表现了欲望话语的负面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