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克尤恩的首部长篇小说《水泥花园》讲述了发生在4个孩子身上的变态的恐怖故事。麦克尤恩在书中详细阐释了"水泥花园"的建构过程及目标指向,使"水泥花园"成为贯穿全书的重要意象。麦克尤恩通过该意象表达了他对当代都市文化的认知和对人的生存状态及当代社会的多重困境的深刻思考。文章从"水泥花园"的建构过程、"水泥花园"中的生存境遇及其本质内涵入手,对"水泥花园"所蕴含的都市文化批判思想进行探究,旨在精确而深入地把握麦克尤恩的思想精髓及其作品中的都市文化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俄国理论家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解读元代散曲名家睢景臣的作品《高祖还乡》,认为作者以戏谑的手法将庄严盛大的皇帝出巡仪式演化为一出混乱、粗鄙的民间闹剧,以狂欢化手法———降格、狂欢化人物———乡野村夫、狂欢化的笑构筑了一个戏谑的、笑闹的、众声嘈杂的狂欢世界,而在这狂欢景观之后隐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清醒把握。这才是景臣“新奇“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以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作为切入点,从狂欢化的场景、狂欢化的语言和狂欢式的笑来解读西班牙黄金世纪流浪汉小说《托尔梅斯河上的小拉撒路》。着重分析了作者如何通过文本打破官方世界在行为、语言等方面对人们的束缚,以体现中世纪时期欧洲民间诙谐文化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解读《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一剧,着重分析剧中狂欢化表现的三个方面,即狂欢式广场文化、狂欢式的双重性和狂欢式的笑。从狂欢视角分析得出,狂欢节的潮流对文学作品有着深刻的影响。对剧中狂欢化的解读,更是以全新的视角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赋予该剧以新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艾略特的《荒原》是欧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锋之作.本文试图通过结合艾略特对他早期偶像多恩的态度及其态度的转变和他对《荒原》的评价,来分析理解《荒原》的实质.  相似文献   

6.
《庄子》与《红楼梦》中的梦幻故事既是"梦"境与"幻"境的交织,又是为情、为文、为理之梦。在梦境艺术的创设中,两者既有同曲相和之处,又各有妙音,具有"幻中有真"的审美意蕴。二者均寓"道"于"梦":《庄子》追求"真人不梦",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红楼梦》则是一场世俗化的人生之梦、色空之梦。  相似文献   

7.
非裔美国人被看作区别于美国主流文化的“他者”。莫里森认为美国黑人既是“他者”又是世界的人类。在《所罗门之歌》中,黑人主人公“奶人”的成长是小说的主题。通过对奶人成长过程的描述和他的性别意识、种族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进步,莫里森表达了消除两性对立、获得种族身份认同、回归传统文化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婴宁》中"婴宁"其原始意义应该为"婴儿般宁静",婴宁从开始的"笑"到"不笑",其实演绎了《老子》"如婴儿之未孩"这一境界。"笑"在世俗生活中是一件"好事",但在道家中却是一件"坏事"。《婴宁》之中有佛家、儒家的笑,也有道家与耶稣的不笑。  相似文献   

9.
《孟子》有"见而知之"与"闻而知之"说,但语焉不详。早于《孟子》的帛书《五行》对"知"、"之"以及见知与闻知的结果——智、圣进行了全面的界说。"闻而知之"的"之"指"君子道","见而知之"的"之"指"贤人"及贤人之德。"知之"的"知"包括心知与践行,心知强调内心的体验与积极思考,在帛书《五行》中即为"思"。践行是在心知基础上的实践。智、圣既是实践主体认知领悟的能力,又是实践主体经由见知、闻知而形成的德行境界,它们还是天人到德善的转折点,是五行与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菲茨杰拉德通过叙述者尼克卡络威,向读者呈献了一阕华丽的"爵士时代"的挽歌。尼克既是一个特殊的叙述者,即对叙述的完整性与主题的突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他又是小说的主人公——盖茨比的故事也是关于尼克成长的故事。尼克的东部之行使他完成了人生路上的成长礼,获得了认识论上的成熟。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刘姥姥在贾府款待她的酒宴上所作的一番滑稽表演,引发了众多主子各具情态的狂欢滥笑。其中亦有未笑之人。看似对立的狂笑与未笑均能恰到好处地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曹雪芹藉此创设的典型环境刻划典型人物的艺术实践同恩格斯提出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文学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的故事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唐僧取经。但若细读文本,就会发现此中另有玄机:在欣赏《西游记》的故事时,老少皆宜,大众笑声不断。在这一系列的阴差阳错、滑稽可笑、幽默可爱的人物或事件背后,却暗合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二元对立;重视人类的笑文化;思维方式的颠覆,打破"逻各斯"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3.
《水泥花园》从杰克的视角讲述了一个震撼心灵的反伦理故事。麦克尤恩笔下的杰克生活在一个被社会遗弃的小宇宙中,他希冀构建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小宇宙,却只能面对梦想幻灭的尴尬窘境。本文对杰克的心路历程进行弗洛伊德式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的《边城》、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和钱钟书的《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三部以"城"命名的著名小说,"城"既是实体和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是隐喻和象征的载体。通过对这三部小说的对读分析,可以发现"城之恋"的结构模式在这三部小说中,既指向一个共通性的"文化破散"主题,又呈现出多向度的展开,彰显出来三位作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由此引发的现代性困惑,同时可以发现三位作家在文化选择和艺术运思方式上的歧异。  相似文献   

15.
《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誉为"散文版的《荒原》",菲茨杰拉德以丰富的色彩描写和精湛的象征为读者展示了荒原时代的美国社会:丰裕物质生活的背后是充满绝望和死亡的精神荒原。主要从语义场理论入手,探索色彩语义场与其象征寓意所构成的"荒原"。  相似文献   

16.
《老子》俭的思想内涵丰富,呈现为节俭消费、简约生活、自我约束的内在修养等3种表达方式,它既是形上之道的具体要求,又是修身治国的必由之路。而"无知无欲"、"知足知止"、"自然无为"等是《老子》节俭思想的3条基本实现路径。《老子》节俭思想对抑制消费主义的泛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增进个体身与心的调和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染的小说在自述身世的狂热中始终闪现着对成长的关注与渴望,既是作为女性的,又是作 为女作家的。本章试图以"童年记忆"、"性的体认"、"对父亲和母亲的重新审视"为切 入点,解读陈染小说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8.
文章将《九歌》与《九章》的体式进行对比,发现二者篇幅一短一长,体式一复杂多变一简单,其中"二湘"与"二司命"在篇幅、句式及押韵换韵等方面都相同或相似。因此,推测《九歌》既是据楚民间"九歌"的改创之词,又是倚"九歌"曲调而填写的歌词,即屈原《九歌》是据"九歌"的九支曲调填写的十一首诗歌;进而论证"倚声填词"之法并非起于唐宋或六朝,而是古已有之。  相似文献   

19.
托·斯·艾略特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几乎是共生关系,将《荒原》研究与他的文学理论相结合,能够进一步发现这位天才作家的作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话语蕴涵与文学魅力。《荒原》是个互文性的文本,在这一文本中,艾略特以重复的手法一方面激活了由《圣经》所开创、约翰·弥尔顿所继承的"沉沦与拯救"模式,弘扬了基督教人文主义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对经典的引用、改写和戏拟在续接传统的同时,又彰显了文本差异,从而使《荒原》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  相似文献   

20.
詹姆斯.乔伊斯的经典小说《尤利西斯》营造了典型的狂欢化氛围。加脱冕现象是狂欢中的典型特征,势必会在狂欢化的小说中得到很好的展现。在《尤利西斯》狂欢化的生活中,加脱冕现象不仅体现在个人身上,群体也一次次被加冕或脱冕。《尤利西斯》中加脱冕过程契合了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对于"第二生活"下的加脱冕现象的探讨,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各色人物获得了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