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整个西方哲学史来看,从感性经验到感性知识、从感性知识到感性现实的线索潜在地表征了形而上之"形"的历史逻辑演进过程。形而上的"形"是有限的、有形的,但是"形"不是"东西",更不是"物质",因为形而上学的本质是要与"形"分离的。然而,形而上学在"祛形"的追求里总是要被"形"缠绕,马克思则立足于现实的生活根基,完成了形而上学从抽象的"概念"世界到现实的"感性"世界的一次复归。  相似文献   

2.
哲学作为理性的事业,要拯救西方哲学的危机,重新论证和定位形而上学,对理性范式自身逻辑蜕变过程的反思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理性的"合理性"根基与形而上学的"合法性"根据统一于对人之本性的理解当中,理性范式的演进逻辑与形而上学的走向具有历史的逻辑的一致性。对理性范式演进逻辑进行系统把握,不仅能够认识形而上学发展历史的基础结构,还能够进一步理解不同类型形而上学的存在样式的内在根据,进而可以诠释形而上学的未来命运和现实特征。  相似文献   

3.
从形而上学角度思考人类历史形态旨在理解人类历史形态的形上根源.有两种形上根源: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绝对形而上学的根源和以马克思为代表的人学形而上学的根源.形上根源为思考人类历史形态问题提供了终极理由,并在此理由下给出科学化的历史形态理论;作为哲学之典范,黑格尔与马克思给出从上而下和从下而上地思考人类历史形态的不同道路.从绝对精神角度实现的人类历史形态揭示了精神自由的现实性;从感性生活角度实现的人类历史形态揭示了实践自由的现实性.精神自由和实践自由是自由的双重现实,缺一不可;而中国传统哲学对天道—人事辩证性的论述为此双重性做了印证.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哲学以理念与现象二分的方式确立古代社会追求超验永恒存在的形而上学传统,同时也付出贬低经验世界的沉重代价,导致永恒成为脱离经验世界的彼岸存在。现代社会个性化的日常生活消解了古代社会对永恒的超验许诺,秉持从现实社会历史条件出发的务实态度,在自主谋划个人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创造符合时代潮流的生命价值,在超越自然生命有限性的过程中生成人的社会生命,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留下具有个人特性的烙印,在社会文化层面实现个人恒久存在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5.
现实实践、历史生成视野和现实的个人作为三大理论支点,支撑马克思哲学完成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和超越。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哲学以现实社会实践活动为立足点来探求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规律,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理性自身逻辑运演的思维范式;用历史生成视野来历史地揭示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路径,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的静态还原分析方法;把人的本质界定为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具体的人,人的最终解放的关键是社会关系的合理化,放弃了以规范伦理为基础的个体性世俗化拯救道路,走向以独特社会主体(无产阶级)支撑的社会理性发展之路,从而真正终结了传统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6.
逻辑和形而上学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逻辑和形而上学的起源作历史的、经验的发生学考察。逻辑和形而上学的共同根源在印欧语系中“是”动词用法的普遍性,但其直接的发生原因则从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两种不同哲学倾向的冲突开始;并经过柏拉图的批判性考察,最后由亚里士多德综合成为与逻辑体系相对应的形而上学体系。由于形而上学与逻辑的联系,只是特定的历史和文化的产物,在以后的发展历史上,存在着恪守和割断形而上学与逻辑之间联系的两种不同倾向。  相似文献   

7.
论形而上学奠基的当代诉求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形而上学的最初确立是通过形而上学的初始奠基完成的。西方形而上学的奠基不是一劳永逸的过程,而是不断伴随着精神境遇的变化与历史因素的变迁在变换之中寻求和确立的,这表明西方形而上学的演进是以不断奠基的方式推动的。从历史的向度观察,西方形而上学历经了奠基于外在实体的无限性之上的对象性形而上学,中经奠基于自我思维的理性无限性之上的主体性形而上学,进而达及到康德奠基于先验认知能力的有限性规定之上的现代视界的形而上学。康德哲学这一提法预示着当代形而上学的奠基方向与类型,这一预示在当代的海德格尔哲学之中得以充分的彰显,这就是将今日之形而上学奠基于比人的规定更为原始的有限性之上。从西方形而上学奠基的演进逻辑与当代诉求的角度可以从新的背景中理解和诠释当代马克思哲学所蕴含的形而上意义。  相似文献   

8.
形上追求是西方哲学内蕴的核心价值取向,从而构成了西方哲学历史发展中一以贯之的线索.从古代本体论到近代知识论,再到黑格尔逻辑学及其开启的现代哲学的演化,并非是形而上学逐步消亡的过程,面是形而上学不断克服旧形态、走向新形态的自我跃迁——如果用斯特劳森的范畴来表达,即形而上学的修正与描述史.同样,西方哲学中国化的演进逻辑,与西方形而上学的自我跃迁理路正相契合.在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的30年、改革开放启动至20世纪末的20年、21世纪初的10年这三个阶段,西方哲学中国化走过了从接受到辩证、从辩证到认同、从认同到融通的演进过程,学界对西方形而上学的重建趋向获得了日益清晰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9.
一、传统文化与文化素质的哲学构架文化概念的界定多种多样,要找到一个适用于所有学科与角度的统一的文化定义,恐怕是不太可能的。日本《世界文化大事典》认为,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前苏联《简明百科辞典》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美国人克罗伯在《文化概念》中认为,文化是人的“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观、宇宙观等的积淀。”上述有代表性的表述说明:文化是社会的产物;文化具有人类活动的一般特征,界定文化不能离开现实的人类活动;人是文化财富的创造者,是文化历史过程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对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是马克思批判形而上学的独特之处。马克思深入到现实生活世界,在现实层面上对产生形而上学的理论现实根源及社会生产和生活进行了批判。通过对资本的研究,马克思揭示了形而上学所具有的抽象同一性的原则和特征,正是现实世界中资本的抽象同一性即资本逻辑的原则和特征在理论上或观念上的表现,完成了对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马克思的这种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从根基处颠覆了形而上学,对形而上学予以了革命性超越。  相似文献   

11.
“文化安全”的悖论与“软实力”的正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历史体验和未来想象中形成的"文化安全"命题,将是民族国家长期应对的重大课题。对"文化安全"战略应从积极方面去理解,因为最强势的文化才是最安全的文化,而强势文化是通过文化自信、开放、创新、发展的实践逻辑获得的。文化安全不只是对于本土文化现状和当下价值的保护,更是对于文化未来发展潜力的坚信和发展方向选择的认定。文化安全是在不断接受强势文化的挑战和冲击的"不安全"的境遇中,不断发展自身而实现的;所以,维持现状的文化安全战略,只会成为自我封闭乃至保护落后的挡箭牌。文化软实力的本质是一种价值体系对世界的影响力以及世界性的认同程度,"中国模式"最终应该是一种思想文化模式。文化软实力的内涵不只是弘扬传统,而是传统文化、当代文化与人类文化的融合;同时,不能缺少文化批判和文化反思的必要环节。通过"文化立人"——以文化"立"人、以文化"化"人,提升民族的思想质量,扩大人类的思想容量,是增强文化安全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真正目的。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目的,一切"安全"和"实力"都是一个伪命题。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藏族禁忌文化从历史渊源、表现形式、文化特征以及内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认为藏族的禁忌文化一方面来自宗教,另一方面是对生活经验的总结,有原始性、自然性、民间性和宗教性的特点;它所折射出的许多优良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和对优化生态环境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转型期的文化镜像与符号:孔子与鲁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和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体现了在中国社会文化发生重大转折时代的文化诉求和创新,其意义和地位的形成不仅与某种社会文化的转型期的特殊语境相关,而且经历了一种长期反复的符号化过程,是一种被建构的文化镜像。  相似文献   

14.
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表明,企业文化建设是市场经济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基石,也是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当前我国民营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题和任务之一就是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实践证明,思想文化教育可以从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构筑企业发展的共同愿望、锤炼企业精神等方面帮助民营企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5.
体育文化的特征与现在和未来大学文化发展的需求高度吻合。体育文化与大学文化的有机结合,形成新型的人才培养环境和具有现代文化创新力的大学体育文化体系。大学体育文化体系潜能发挥有赖于大学体育文化结构的创新。创新型的大学体育文化结构包括大学体育的精神内核、大学体育文化外显特征、大学体育文化外层支撑三个不同层面的文化内涵;由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西方现代体育文化、多元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等不同类型的体育文化组成,是一个动态的、需不断调整、创新构建的结构。大学体育文化的功能包括:引领功能、生成功能、体验功能、整合功能、辐射功能等。这些功能并非自然存在于大学体育文化中,必须根据大学特定的条件,选择适当的操作途径,构建创新型大学体育文化结构,才能够有效地支撑和拓展大学体育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6.
赵文化旅游是邯郸文化旅游的两大龙头之一,如何推进赵文化研究的产业化是重中之重。赵地服饰因其反映慷慨悲歌民俗民风、乐舞之盛以及汉胡民族的融合而在赵文化旅游中颇具开发利用价值。赵地服饰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路径主要包括:有效利用赵地服饰文化资源,使历史遗迹搞活化,无形文化有形化,历史文化鲜活化、亲历化和商品化。  相似文献   

17.
互派留学是古代东亚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中韩教育史和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内容。韩国在古代曾多次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这些留学生在汉文化向朝鲜半岛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桥梁和中介作用。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韩国入华留学生进行考察,可以勾勒出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古代中韩文化交流史上的风貌。  相似文献   

18.
文化的复杂性决定了对文化进行类型学研究的必要,在界域层面上,乡土文化和城市文化两种文化类型的二元对立,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当下所进行的文化改革,其本质包含了乡土文化从传统形态向现代转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乡土文化所固有的空间特征、人际关系特征、个体理性特征以及伦理本位特征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个转型过程表现为从封闭同质到开放异质、从"生存理性"到"经济理性"以及从伦理本位到利益本位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郝朴宁 《学术探索》2012,(2):104-110
中央提出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无疑为文化产业的全面推进创造了发展机遇。就影视产业的发展来看,虽然这些年出了不少佳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一些瓶颈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的经验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文章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提供出一个借鉴的视点。  相似文献   

20.
太空文明时代的中国文化身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文明的历史可分为陆地文明、海洋文明、太空文明三个时代。在大陆文明时代,中华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海洋文明时代,西方文明处于全球前沿;在太空文明时代,中西将在互体互用中互补。“文化身份”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精神向心力,它是拒斥文化霸权主义的前提条件。东方文化身份表明了中国立场的正当性。只有禀有了正当的文化策略和文化的自我观照力,才可能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张力结构中正确自我定位。在太空文明时代,中国的当务之急在于文化身份的确立,即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发展。如果中国经济日益发达,而文化却不断萎缩,必然会因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结构性内耗。因此,今天不仅需要全面振兴传统文化和创造新文化,而且为了减少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误读”,需要坚持文化的可持续“输出”,从而形成文化和经济均衡发展。在全球化中抵制一体化神话,彰显东方文化身份,重申中国文化立场,是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