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乡二元社会这一特点给转型期的中国带来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多是集中在由于城乡人口流动而形成的不同人群上。例如,进城的农民工,他们遇到的拖欠工资、市民待遇、子女教育、医疗等问题;农民个人进城后,身后家庭成员分化形成的形形色色问题,如留在家中的子女的成长问题、教育问题、心理问题,父母赡养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正引起社会的关注。但是,有一个特别的人群似乎被遗忘——一个数量庞大、默默无闻在农村留守的已婚女性。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进城务工人员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农民工问题的出现导致"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1)本研究旨在探索适合农村留守儿童的抗逆力培养方式,提升儿童的自我效能,增强问题解决及应对困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城乡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这一群体具有较高的社会活动能量,他们在给城市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如青年农民工的越轨问题.笔者拟从社会体制结构及群体心理两个维度对青年农民工的越轨心理进行分析,并希冀能对城市管理体制的改进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社区是区域化的社会,地域空间、人群、社会互动及制度结构是社区的基本要素,社区的基本内涵表现为社会资源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载体.社区是一个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团体,在社区范围内有不同类别的社区群体,这些社区群体扮演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各自有自己的社会规范和特殊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5.
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名词,指学习所处文化,并逐渐适应于其中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涌进城市的打工者,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进城群体,他们则面临着“再次社会化”的问题,告别他们所熟悉的、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社会,在新的环境中重新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  相似文献   

6.
徐龙  王强 《城市》2014,(12)
正一、引言党的十八大确立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和要求,要充分考虑进城居住者的需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将人的城镇化提到一个重要的高度。同时,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到"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笔者认  相似文献   

7.
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谋划、统筹安排,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消除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使农村与城市共享现代文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重庆市统筹城乡的脚步也在加快,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尤为突出。原有的住房保障制度范围狭窄,保障经不能满足这一人群住房的基本需要,建设公共租赁房制度就成了解决这类人群能力有限,已住房需求的根本途径。重庆市公租房在准入门槛上的打破了城乡和内外差别,不设户籍限制,民心佳园作为重庆市首个公共租赁房项目吸引了许多失地农民居住。  相似文献   

9.
刘敬严  李占平 《城市》2012,(4):65-68
中国的城乡劳动力迁移过程中出现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农民工是指进城从事非农工作却还未改变农民身份的劳动群体,工人职业、农民身份,在社会阶层上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是城乡经济、生活和文化联系的纽带.无论是推进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还是解决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都绕不过"农民工"这个坎.  相似文献   

10.
孙全胜 《城市》2018,(3):59-68
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模式、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类型和城市化发展方式等的选择,城市化道路决定城市化成败,需要选择合适的城市化道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持续发展.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道路的形成机制、具体类型、提升路径等做了研究.国外学者主要考察了城市化道路的发展特征、城乡融合的路径和理想城市的规划等问题.国内学者注重考察城市化道路的特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未来的城市化路径等问题.这些相关研究为分析我国城市化道路的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重庆在改革发展中选择了不同于沿海、经济特区和全国其他城市,但却适合重庆特殊市情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式,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社会影响,被一些学者和媒体称之为“重庆模式”。其中,以户籍改革撬动农地改革、农民进城、城乡土地要素置换,最终实现城乡统筹的系统性改革,可谓是一个最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进城务工人员这个特殊群体开始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其随行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开始成为全社会思考的焦点问题.笔者联系进城务工人员随行子女这个群体的实际,结合青少年的普遍心理状况,简要分析了该群体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并从个人、家庭、社会、学校等因素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政治沟通体制与多元利益群体利益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元利益群体并存的格局。不同的利益群体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如何在制度上规范这些诉求以保证诉求的合理性、诉求实现的可能性,是摆在政治学者、社会学者和经济学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信息系统角度来论述该问题。  相似文献   

14.
1. 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我国城乡关系及城乡格局的变动,可能是世界社会和经济发展史上,最富有深刻意义的事件之一。这一判断能否成立,不仅取决于由基本国情和条件所决定的问题本身的难度,而且取决于其进程能否对我国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在深度、力度和效度上产生重要影响和作用。由于在城乡关系上任何不同调节方式的选择所引起的城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进城农民工子女数量剧增,一系列社会问题随之而来,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这些进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体现以及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希望可以对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研究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寻找解决主要矛盾的突破点为目标,通过社会学视角对城乡关系的结构性问题展开分析,研究新时代城市与农村的社会关系,对新型城乡关系问题的形成背景展开调查与分析。发掘隐身于问题表象之后的主要社会矛盾和症结,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维度,将我国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区域进行划分,根据各自的社会发展情况,结合新时代新特点,梳理理论层面新型城乡关系的内在联系和脉络,阐明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症结,指出新型城乡关系构建的突破点所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化的过程不仅是建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更重要的是以人为本,使更多的进城务工农民真正变为城市居民。然而,中国的城乡分割式的二元经济是多年的计划经济下形成的。要使农民工成为城市居民,就要实行一系列的包括户籍、就业、住房、教育、卫生、社保、福利等制度的根本改革。而这些  相似文献   

18.
引入家庭社会学视角,有利于分析家庭结构变迁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影响及其机制。城市化背景下,农村普遍形成以家庭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新生代农民工是其有机构成部分。代际分工结构具有社会性的资源配置能力,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的市民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代际支持功能,表现在进城购房、隔代抚养和自主养老三个层面。从社会影响的角度,农民家庭的代际分工塑造了"接力式进城"城镇化模式,扭转了长期失衡的城乡关系,为"人的城镇化"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人口老龄化社会到来的背景下,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形成大规模的农民工潮.这导致农村空巢老人群体的出现,他们缺乏必要的生活照料而产生一系列的情感问题.本文在社会工作视角下,从环境、文化、经济、个人等方面分析了农村空巢老人情感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试图探求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情感问题.  相似文献   

20.
毕于榜 《城市》2006,(5):39-41
一、城市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 (一)经济合理原则 不同的城乡之间、城市之间能否建立经济联系,首先取决于它们经济上是否具有互补性.这种经济互补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生产要素的交流上是否能以一方的优势弥补另一方的劣势;其二,社会劳动、社会分工有没有使城乡各自形成的专业化生产体系和产业结构发生联系,一方的产品能否进入另一方的市场,即劳动成果能否在城乡间、城市间经常流动.经济互补性是社会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关系在同一区域内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城市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