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结合当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了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姚广红 《决策与信息》2009,(11):113-114
本文从科学发展观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述出发,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指出了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并给出了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臆的建议,为构建社会和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促进区域经济科学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问题,这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化和科学化具有重大意义。其中强调的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更是涉及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无论是对整个国家还是对于地方经济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统筹四川区域经济发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发达区域、欠发达区域和落后区域的协调发展问题,实现省内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区域优势互补、经济合作和协调发展,在发展中缩小差距,在协调中凸现特色,在合作中发挥优势。  相似文献   

5.
财税政策创新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涵 《决策探索》2005,(3):45-45
一、我国现行财税政策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为贯彻国家“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区域经济政策及财税政策,为东部地区的崛起与发展创造了相当宽松的财税环境,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现行财税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方面的不适应性也开始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6.
建立起优势互补、分工合理、联系密切的空间经济布局结构是实现既快又好发展的重要保障。《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立足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推动发展作为重要的政策导向,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现已初步呈现三大经济区各具特色的发展态势,但区域经济布局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极集中”,但总量不大,辐射带动力不强;地域分工不明显,特色优势不突出,产业同构,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区县经济薄弱,特大城市缺乏中间层次的功能传递,难以有效带动腹地发展:经济布局与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不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因此,“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经济发展应按照分类发展、突出重点、突出特色、适度发展的原则进行区域布局。  相似文献   

7.
评估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效应是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在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进行量化识别的基础上,实证检验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调控效果以及深层次调控机制.研究发现:(1)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具有相对较强的空间指向,且重点作用于东部板块、西部板块以及东北板块.(2)目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大体上可以实现在保障经济发展效率的同时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目标.从四大板块来看,区域协调发展政策能够显著缩小东部板块以及西部板块的区域差异,同时对东部板块、中部板块以及西部板块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相对较强的促进效应.(3)在区域协调发展政策调控下,东部板块以及西部板块重点通过抬升"腰部省份"或者"尾部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缩小板块内区域差距,中部板块内各个省份则呈现"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发展要运用好协调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娄胜霞 《领导科学》2007,(18):10-1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能否进行综合思考是关键。在处理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关系的时候,运用协调思维  相似文献   

9.
李璐 《决策与信息》2009,(11):114-115
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日益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政府为了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出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政策,转移支付是政府协调区域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本文考察了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收敛的关系,测算了1995——2007年,30个省(直辖市)的经济增长收敛检验,结论是:经济增长在全国范围内不存在绝对收敛,加入转移支付后,也不存在奈件收敛,转移支付不仅没有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反而加剧了这种差距。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区域经济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活力,区域经济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做支撑,河北省要解决推进区域人才队伍建设和破解当前区域人才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城市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环节,通过和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但是由于当前地方经济发展与城市商业银行整体经营水平的提高呈现出不协调的情况,因此加强城市商业银行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城市商业银行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北京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生态分区旨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及自然资源利用的关系,是宏观管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本文从生态经济系统原理出发,选择26个适合渝西丘陵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分类的特征指标,以行政县(区)为基本单位,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渝西丘陵地区进行不重叠、内在的系统分类,将其分为了5个生态经济区域。在此基础上,对各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经济特点、发展方向和环境保护策略进行了具体分析,为宏观指导渝西地区生态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上发展迅猛,但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我国总体的地区差距,特别是东中西三大地带问的经济差距也出现了不断扩大的趋势。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均衡会带来国内整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尽快缩小区域问经济发展差距,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目前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区域经济可以反映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目前已经划分出了东部经济区域、中部经济区域、东北部经济区域和西部经济区域。对中国的经济区域进行合理的划分有利于政府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制定出合理的政策,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其实世界上除了中国其他国家也有自己的经济区域。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区域不仅和经济相联系和政治、管理体制、社会背景等相互关联,对经济发展的区域进行合理的划分同样促进了发达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各个方面的和谐。为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能更加协调,我国的区域经济政策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陈继武 《经营管理者》2013,(23):111-111
房地产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目前正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之一,经济社会为房地产业提供发展的肥沃土壤,而房地产业属于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两者具有不可瓜分的关系。房地产业保持健康的发展,俨然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房地产业具有区域性特征,为此我们协调房地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应该分析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将以此为课题展开研究,在了解房地产业和区域经济互相影响关系的基础上,对两者的协调发展,进行全面评判,为两者的共同发展寻找协调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6.
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龙头作用、支撑作用、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是区域综合实力、竞争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的集中体现。成都市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应大力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态分区旨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及自然资源利用的关系,是宏观管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本文从生态经济系统原理出发,选择26个适合渝西丘陵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分类的特征指标,以行政县(区)为基本单位,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渝西丘陵地区进行不重叠、内在的系统分类,将其分为了5个生态经济区域.在此基础上,对各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经济特点、发展方向和环境保护策略进行了具体分析,为宏观指导渝西地区生态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生态分区旨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及自然资源利用的关系,是宏观管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本文从生态经济系统原理出发,选择26个适合渝西丘陵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分类的特征指标,以行政县(区)为基本单位,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渝西丘陵地区进行不重叠、内在的系统分类,将其分为了5个生态经济区域。在此基础上,对各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经济特点、发展方向和环境保护策略进行了具体分析,为宏观指导渝西地区生态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   总被引:56,自引:1,他引:56  
<正> 一、关系中国现代化前途的两个大问题 (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比温饱阶段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为逐步满足这种要求提供了可能性,过去那种基于全力以赴甚至不惜代价解决温饱问题的发展观念需要有相应的转变;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植根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观念,经济改革初始阶段所产生的发展观念,需要有相应的转变;社会经济发展中实际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要求发展观的转变。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世界潮流,也是我国推进社会主  相似文献   

20.
落实科学发展观将难以回避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如何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二是如何实现非均衡经济发展向均衡发展转换。前者主要是解决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实现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后者主要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目标。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对于这一问题,众多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与检验了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影响因素和实现途径。具有典型理论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