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1.文学有雅俗之分是文字产生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小说之分雅俗起于隋唐盛于宋。宋以后,通俗小说实际上已成为小说的主要形式。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通俗文学一直处于仆从的、在野的地位。中国的俗文学与雅文学是互补的,俗文学桢雅文学以提高,雅文学赖俗文学以发展。这种交互作用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内在动力。2.从“五四”始,小说根本改变了它的仆从地位成为文坛的盟主——文学的主要形式了。但小说又发生了新的分化:现代小说适应了历史的潮流;通俗小说顺应了历史的惯性。由于传统和偏见,通俗文学的地位被抹去了,通俗文学被禁锢了。但历史总还要按照它的惯性走下去,新时期通俗文学的涌流就是证明。3.新时期的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在处理创造主体与接受主体关系上出现了两种偏颇:“我是上帝”与“读者是上帝”。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萨德(Marquie DeSade)(1740-1814)生活在法国启蒙运动与大革命时期,因其作品充满色情描写,被誉为“情色作家”。然而,与当时大量涌现的粗俗色情作品不同,萨德的小说充满深刻的思想.我们一般把萨德的小说看成哲理小说。  相似文献   

3.
通俗文学长期以来被当作“亚文化”而不受学界的重视,但通俗文学和纯文学却是同源所生,渊远流传。进入20世纪以来,通俗文学更因其通俗易懂的语言、曲折生动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等一系列独特的审美特征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迎合了文学市场的消费需求,使通俗文学步入了一个新的市场繁荣期。  相似文献   

4.
电影对“它种艺术”的借鉴与融汇:(一)电影与戏剧。电影的“看”是戏剧的“看”的延伸与发展.电影借鉴了戏剧的“冲突”性因素。(二)电影与小说。在语言、动作和冲突形式(叙述形态)上,电影与小说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5.
论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兼与鲁迅小说中的“孤独者”比较张鸿声(郑州大学中文系)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五四”小说中的知识者作为一个类属。对鲁迅小说中的“孤独者”与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往往在相同的社会意义中视为同类,如社会的反抗者、多余人,...  相似文献   

6.
卷首语     
“传统文化”一热20年,足见它的重要。这也是中国迈向现代化不能绕过而必须解决的大问题。 每每论及传统文化,人们的目光都趋向于以儒家为代表(或杂以释道)的文化。这当然是有根据的。它的地位之尊、功能之强、影响之大之长是无可比拟的。然而,还有另一类文化支脉却长期被忽视。这就是和以儒家为代表的上层的正统的主流文化(或曰“大传统”)相伴的下层社会的非主流文化(或曰“小传统”)。这类文化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都流传着发生着作用,影响、规范着人们的思想、情感、生活。两类文化相辅相成,互为源流,共同构成传统文…  相似文献   

7.
“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案例研究”教育模式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师范教育中,教师的精力和学校的经费在社会实践、案例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投入存在着矛盾。“社会实践+案例教学+案例研究”教育模式,把三种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但可以解决教师精力和学校经费投入的矛盾,而且可以产生出更大的效能。它可以与“三下乡”活动、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社会实践形式结合起来。它的实现需要学年论文(报告)、导师、学生成果奖励、实践活动(竞赛)等制度的支撑。  相似文献   

8.
在源远流长、斑澜多彩的中国文学中,通俗文学恐怕是最不需要鼓吹而又不胫而走的了。可以说,哪里有人情的滋润,那里就有通俗文学的芳草。无论是历史上的评书演义,还是近年来时兴的问题小说、犯罪小说、爱情小说、历史小说、武侠小说、侦破小说、科幻小说以至纪实文学、民间故事、传奇小说、城市文学、旅游文学、“三通文学”(一种专门写海峡两岸同胞聚首和交流的故事)等等,无不在某  相似文献   

9.
把不同的题材或不同的文学流派混合起来,表现在一篇小说中,这不属于“混合体”小说。我们说的“混合体”小说,仅仅指不同文学体裁、不同文学类型的“混合”,如寓言和小说混合成“寓言小说”,童话和小说混合成“童话小说”之类,或者几种文学体裁一起混合成很难说出名称的小说等。“混合体”小说不是小说与别的文体杂乱无章的机械的拼凑,而是有机的结合。当两种或几种文学类型混合在一起时,它具备了独立的生命,但仍不失去被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小说的主流实际上是由宋元话本发展起来的章回小说。宋代产生的白话话本小说,实质上就是中国小说的起源。然而唐传奇也给后代小说的发展以影响,但由于文言文体,使其仍局限于“文人学士”的圈子里,隶属贵族文学,并没有形成多大的社会影响。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它们大多产生于民间,在民间发展后才被文人重视,接受并加以发展、改造。宋话本小说就产生于宋代“市井细民”之中,并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摆脱了“文人、贵族”文学的种种束缚,以“市民文学”的面貌展现了崭新的文学形式。宋话本小说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不容等闲视之…  相似文献   

11.
一、北方英雄史诗带随着外国文艺理论的传入,史诗(EPIC)这一概念逐渐被我国学者所认同和接受。在国外,史诗(EPIC)一词,并无严格的概念含义。它常指描写英雄业绩的长篇叙事诗。作为文学术语,它既包括书面作品,也包括口头作品。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运用史诗把他们大量歌颂英雄丰功伟绩的传说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学者们常常把史诗与出现于英雄时代的有关英雄的口承诗歌等同起来。在我国,“史诗”在不同的民族中有不同的称谓。维吾尔人民称“史诗”为“达斯坦”(DASTAN叙事诗之意);柯尔克孜人民称之为“交毛克”(J…  相似文献   

12.
现代西方哲学,一般是指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在西欧和北美各国产生和流传的各种哲学流派。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是现代资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及其成果的理论表现,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研究实践的理论反映。同其它任何哲学一样,它也是一定时代的产物。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众多,名目繁杂,可谓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但综合起来,可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100多年以来,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在这里我们以政治历史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把它的历史演变划…  相似文献   

13.
(-)观音信仰是北传大乘佛教诸神信仰中传播最广、信徒最多、法事最盛、持行最为普遍的一种佛教信仰形式,尤其是在中国汉族地区,观音菩萨成为传统宗教信仰的三大神(还有关公、吕祖)之一,几乎达到了“户户拜观音”、“念念不离心”的地步。这种独具特色的宗教现象,不但对中国宗教,而且对中国社会的许多方面均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在中国,观音信仰平已超出了佛教的范围。作为一种十分普遍的宗教文化现象,经过近两千年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世俗社会的广泛流传,业已形成具有丰富内容、相对完整、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体系,我们可称…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古典小说理论批评遗产是丰富而宝贵的。它不同于我国的诗歌理论批评和散文理论批评,而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概括起来,有以下七点。一为小说争生存权,争地位,反复阐明小说的意义和作用,是我国小说理论批评的第一个特色。先秦时期,儒家把小说视为“小道”;即使是庄子,思想算是比较解放的,也说过“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庄子·外物》)。虽然先秦诸子的“小说”并不等同于后来的“小说”概念,但他们的片面看法却对后代统治者和一般读书人产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埃里克森(E. H. Erikson)的“认同”(Ideing)理论,研究“伤痕”、“反思”小说作家中的“右派作家”的“革命”认同,认为它的形成与突显,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认同历史、社会意识形态转型、作家的个人生命周期及身份认同密切相关,而且它还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作家的“知识分子”认同,从而制约了他们的文学活动,使他们的“话语讲述”难以超越当时的“革命话语”。  相似文献   

16.
<正> 小说是从记叙文母体中产生出来的“异类”,作为变异的因子,就是“虚构”。而小说一旦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虚构”就象魔术师手中的魔杖一样,有了它就可以有了一切。小说的产生、发展、演进,都与用不用这根“魔杖”、怎样使用这根“魔杖”,有直接关系。现在对我国小说虚构的发生、发展作一番考察,对研究我国小说发展史是有一定意义的。文体的发生、发展,总是由于社会的实际需要。在记实的记叙文以外所以产生小说,是因为前者是为了实际应用,人们除了应用的需要以外,还有消遣的需要,小说就是为了消遣而产生的。正如鲁迅所说:“至于小说,我以为倒是起源于休息的。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自娱,借以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  相似文献   

17.
炫学小说的产生与古代小说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炫学小说的产生与古代小说观念冯保善一炫学小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特有的创作现象。所谓炫学小说,指的是小说作者借小说创作炫耀学识才情,卖弄博学多识、广见多闻,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即“以小说为度学问文章之具”,“欲于小说见其才藻之美者”。(《中国小说史略》)以文...  相似文献   

18.
时代精神与平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文学诞生的时候,它的反封建性质和白话文形式通异于旧文学。然而发展到如今,新文学的概念和形象都有点模糊起来了。港台的和大陆的“新式”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不但占领了相当一部分书刊市场,而且颇得一些评论者的青睐,新与旧的界限消解了。这也许不是坏事,它至少冲击了关于中国新文学或以“革命”为标准或以“现代”为标准的单一化观念,促使人们正视Zo世纪多元并存的复杂多变的文学史本来面目。“严肃文学”(或曰“高雅文学”、“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相互对峙、竞争、借鉴、渗透状态,乃自有新文学以来就存在着。这个一直困…  相似文献   

19.
民国初年,中国第一小说季刊《小说大观》创刊。作为集结作家、编辑、出版者这些文学场中主要行动者的一个重要活动平台,《小说大观》和其它通俗文学刊物一起在民初通俗文学场域的构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小说大观》在创办过程中同样交织着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争斗,其结果进而影响着刊物底色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缘缘堂续笔》(以下简称《续笔》)是丰子恺的最后一部散文集,作于1972──1974年间,凡33篇。这本集子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不谈出版,连以手抄形式流传也不可能,纯粹是作者躲在家里搞的”地下活动”。然而以作者佛教徒的身份和作品本身的历史内容,代表了为人们所较少注意的一个方面,我们应把它视为研究“文革”文学的重要资料。丰子悄想写《续笔》的念头,产生于“文化大革命”之前,但由干当时手头著译未完,社会活动繁忙,故暂时放下。“文化大革命’湖间,丰子悄被列为上海市级十大重点批斗对象之一,“大字报,逼供信,抄家,关‘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