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余祖坤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94-98
韩愈一生推崇孟子,并以孟子之道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自居。他终其一生以孟子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以孟子的言行作为自己的言行准则。孟子的人格和学说融化为韩愈的灵魂,并极大地激发了他的生命潜能。韩愈将他从孟子继承而来的独立人格、君臣观念以及出处态度付诸现实事功之中,将士人的独立人格和事功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其以道自任的担当意识、浩然之气以及执着的事功精神,对后世尤其是两宋士人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房瑞丽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25(6):90-93
汉代三家《诗》在继承先秦《诗》论的基础上,用各自独特的《诗》说方式,实践和发展着先秦文论思想,并与汉代的整个文论融为一体。在中国传统文论体系的建构中发挥着自已的作用。它在我国传统文论的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作用,都最终影响到了传统文论的定型,都是在文论发展吏上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3.
从“诗无邪”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浩坚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孔子继承了春秋诗教的读诗与用诗观念,以恢复周礼为己任.<论语>的诗论主要是针对<诗经>"思无邪"的特点,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则是孔子的教学过程.孔子认为<诗经>内容丰富,真情流露,在教学时必须以礼和乐约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诗经>是具体的文本,在学习上来说是较为容易掌握的;从<诗经>的内容与表达形式到礼的道德意义和仪式是对文本的深究;乐是根据礼仪而订定的,所以须在掌握礼仪后才能学习相配的乐曲以巩固所学. 相似文献
4.
刘生良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2):61-67
孟子是战国时代首屈一指、技压群雄的论辩大师,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天才的雄辩家.善于论辩是<孟子>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其论辩艺术技巧主要有回避术、转换术,求同术、擒纵术,圈套术、包抄术,比附术、诡辩术,追问术、反诘术,铺陈术、排比术,等等,可谓集先秦论辩艺术之大成. 相似文献
5.
汤拥华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23(4)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与改造问题,是当前文艺理论界的热点话题之一.<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瑰宝,其研究成果也已丰厚,但如何以当代文学问题为视野对之进行反思,或可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组文章组织高校文艺学专业的博导和博士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引发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部比较有影响的高校教材,同时也是一部水平比较高的教材,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就教材中的一些知识性问题提出商榷,以期使教材更为完善。 相似文献
7.
胡金旺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07-112
王安石从孟子思想非常切合北宋时代建设儒学心性之学与富国强民的需要出发,对孟子之学采取了完全尊信的态度。而苏轼从对儒释道一视同仁的借鉴吸收和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出发,反对孟子的性善论和权变思想,因而与王安石的孟学思想形成了强烈对比。王安石的孟学思想极大地促进了儒学的振兴和孟子升格运动的发展,而苏轼孟学思想中的辨孟部分也从反面对孟子升格运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赵永康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4,(1):35-37,47
近年来UFO作为一种奇特的天文现象常常出现于国内外大小报刊,引发人们的种种好奇和猜测,对于这一现象,我国历代文献早有详尽记载.本文所录,只是其中极有限的一部分,旨在据此建议有关部门或专家组织力量、穷搜古籍、内外旁证,对UFO现象进行科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义利观”是孟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明辨“义”与“利”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还事关个人之行为及道德准则.在西方思潮冲击下的中国社会,“义利观”的内容发生转变,但这种转变却并非凭空而来.民国学者对义利观的诠释,仍是承继中国传统学术思路.原本内化为个人道德伦理规范的“义利之辨”,在新旧不同的诠释之下,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规范及判断标准,从而深刻地影响了国人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孟子》中的单音节形容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强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6):82-84
文章主要从量的角度对《孟子》中的单音节形容词的句法功能进行研究,通过与现代汉语形容词的特征比较,结果发现单音节形容词作谓语(不带宾语),单音节形容词作宾语,单音节形容词带宾语以及单音节形容词作定语是《孟子》中的单音节形容词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1.
向天渊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4):50-55
《孟子》对古代诗学精神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直接促成了古代诗学的现实主义倾向,性善论则与温柔敦厚的《诗》教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知言养气说是文气论、文德论的重要理论源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论。 相似文献
12.
肖永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2):5-10
汉唐《论语》《孟子》学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汉代是《论语》、《孟子》学的发轫期,有关的注解之作已经涌现。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语》学成果颇为丰富,但《孟子》却较少研究。同时,受时代学风影响,《论语》学的发展呈现出玄化或佛化的特点。唐代《论语》学的成就并不高,但是《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却不断提高,初步出现了所谓“孟子升格运动”。汉唐时期的《论语》《孟子》学的发展为宋代《四书》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从接受学角度认真考察了《孟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并与历史上的孔子加以对比,认为《孟子》对孔子进行了“圣化”,《庄子》则进行了“寓言化”,尽管两者中的孔子都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但他们那种不拘泥于历史、主动拿来、为我所用的态度却是一致的,在治学方法上对后代亦有较大影响,可谓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4.
张玉安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8(4):24-29
孟子的精神气象高远、刚健而博大——如巍峨耸立的泰山,俯视天下、高瞻远瞩,纵览全局而又立意卓然;又如高山流水,滚滚而下、奔腾不息,生命力旺盛且持久;亦如汪洋大海、茫茫宇宙,有气吞山河、包裹天地之气魄。而其精神气象之根本,则是那种合德天地、浑然与万物同体的精神——“仁”。一个人拥有了这种精神,其内在生命就可以像滚滚源泉一样,生生不息。孟子的精神气象,正是今天的中国所需要的,它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学研究、教育改革等问题,无疑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蔡芹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22(4):59-61
“仁政”思想是孟子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仁政”思想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基础,其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对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党的建设、道德建设等各方面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玲娟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4)
焦循《孟子正义》是清代考证学的代表作之一,取得了较高的学术成就,由此可以窥见清学作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概貌及其兴起、繁盛的原因。清学研究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当代借鉴,启示着我们正确看待学术与实用的问题,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处理好继承、借鉴和创新的关系,繁荣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7.
姜国柱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3,22(2):32-39
中国宋学兴起的时代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继先秦“百家争鸣”之后的第二个发展高峰、黄金时代。发端之学、救弊之学、象数之学、气化之学、天理之学、事功之学、宗心之学、综合之学等学派的兴起,使中国哲学思想更趋理论化、系统化、完整化。 相似文献
18.
倪晋波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2):19-23,40
孟子的“仁政”,简言之即以仁义为本 ,以德政治天下。但这一学说在孟子的政治理想中 ,先天的理论破绽是其在实践中面临的第一道难题 ;而诸侯的先“王”后“圣”与他先“圣”后“王”的背道而驰的价值追求则形成了其“仁政”理想的第二重困境 ;欲为王者师的传统心态和不得不行臣道的现实环境是其实践理想的第三重困境。正是由于这三重困境的存在 ,才使得孟子的仁政在当时无法践行 相似文献
19.
《孟子》及其思想是儒家经典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主流部分.对于《孟子》的研究和翻译是近、当代学者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论文基于对2000-2009年十年间关于孟子和《孟子》研究及翻译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归类和分析,着重厘清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并基于所选典型研究,选取比较能代表有关《孟子》翻译研究的识度,重点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翻译中所采用的识度与样态,并就研究中的盲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宋代书院办学特色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玉蓉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82-84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化教育组织模式,它肇始于唐,鼎盛于宋。从官民兼具的办学主体、修身养性的教育理念、自由开放的讲学风格、情深意笃的师生关系四个方面着手,对宋代书院办学特色作了较为详细的述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