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一个偶然的机会,碰到了这个有争论的问题。看了一点双方的具体论点,我觉得不管如何众说纷纭、各有论据,分歧似乎甚大,其实,除去对于经典作家的论述有不同的理解外,主要是争论的双方各自强调了问题的一面,而忽视和曲解了问题的另一面;而这两方面的分歧又是联系着的。假如各自消除了片面性,对问题的认识也就大体一致了。下面讲一点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本刊自去年第十二期发表了張启城同学的“蔣孔阳的观点是否是修正主义?”一文后,截至2月25日为止,陆续收到批判的或商榷的来稿共27篇。这些稿件来自全国各地,除本市外,还有:杭州、南京、合肥、济南、武汉、长沙、成都、重庆、天津等地。这些来稿一致認为,張文所反映的是陈腐的、非馬克思主义的資产阶級文艺观点。来稿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針对張文的基本論点,即“不带有任何阶极性的艺术作品是客观存在的”及其例証,予以分析批判。因篇幅所限,除先后选刊九宾、彭德猷和上文等三文外,余皆摘要粽述于下,以供参考。一张启城同学首先毫无根据地假設,在艺术領域中,都毫无例外的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作品:阶級性强烈的、阶级性薄弱的和沒有阶级性的作品。并从这一假設証明:“不带看任何阶级性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暨武汉市心理学会于5月底在武昌召开了一次学术讨论会议。关于感知的阶级性问題是讨论问題之一。讨论情况简介如下: 一部分同志认为,过去一般教科书对于感知所下的定义,是对于任何人,甚至动物都适合的。它是从人的自然实质这一方面出发把人的心理现象当作靜止的东西予以孤立抽象分析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这个定义是生理学的而不是心理学的,它乃是资产阶级心理学中构造派观点的一个翻版。那么,什么才是感知呢?这些同志认为,应该抛弃原来的说法,运用毛泽东思想的实践论观点来加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5.
(一) 阿Q究竟是什么样的典型?自《阿Q正传》问世以来,一直在爭論着。从目前討論的进展看来,我們以为,如何正确地理解阿Q典型的阶級性問題,是理解阿Q典型性的关鍵之一。阿Q,就其阶級地位来說,是一个雇农。他沒有家,“也沒有固定的职业,只給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他在人們的心目中,只不过是会說話的劳动工具;人們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只有在“人們忙碌的时候,也还記起阿Q来,然而記起来的是做工……”。他的可悲的社会地位,我們无需多加說明,只要看看那段关于赵太爷不准阿Q姓赵的惊心动魄的描写就夠了:连姓赵都不准,还要挨打,受訓斥,赔酒钱,还 相似文献
6.
关于真理问题,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经林彪、“四人帮”一伙肆意歪曲篡改,就更加复杂化起来。我们必须开展批判,分清是非,还真理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一九五七年,毛主席就指出:“凡是错误的思想,凡是毒草,凡是牛鬼蛇神,都应该进行批判,决不能让它们自由泛滥。但是,这种批判,应该是充分说理的,有分析的,有说服力的,而不应该是粗暴的、官僚主义的,或者是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的。”(《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17页) 《光明日报》一九六六年六月十三日的社论《驳“在真理面前人人平 相似文献
7.
8.
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问题的讨论,是围绕着统治阶级的一些具体道德规范(如封建道德的忠等等)能不能继承而展开的,讨论开始,大家对阶级社会里道德有阶级性的认识是一致的。但是,如何理解道德的阶级性,却有分歧。有人以为马克思、恩格斯说过:“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便得出“所谓阶级道德,在一般情况下,也就是统治阶级的道德”的结论,多数同志对此 相似文献
9.
《前线》1962年第10期、第16期先后发表了吳晗《说道德》和《再说道德》两篇短文。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许启賢在今年8月15日《光明日报》发表《关于道德的阶极性与继承性的一些问题》,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吳晗又写了《三说道德》(载《光明日报》1963年8月19日)进行答辩。接着,《光明日报》分别发表了李之畦《〈三说道德〉一文提出了什么问题》(载《光明日报》9月21日)、江峰《也谈道德的继承问题》(载《光明日报》10月6、7日),、高仲田《关于道德的批判继承问题》(载《光明日报》10月7日)、汪子嵩《从<水滸传>说道德问题》(载《光明日报》10月25日)等文章。《哲学研究》(1963年第5期)也发表了艾眞的《关于道德问题的几点质疑》一文,与吳晗商榷。现将争论的主要问题及其论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自从《哲学研究》一九七八年第八期发表了周抗同志《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个黑标本》一文之后,又看到一些相类似的文章发表在报刊上。他们批判林彪、“四人帮”唯心主义真理观,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对的,但他们否定社会科学真理的阶级性,是值得研究的。想通过这个笔谈会的机会,谈谈我的意见。一、社会科学真理具有阶级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们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不是依人们的主观臆断,而是依实践的客观结果。如果实践中达到了所预想的结果,那就证明,人们的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就是客观真理,否 相似文献
11.
張启城同学的“蔣孔阳的观点是否是修正主义?”一文,否認某些作品具有阶級性,我們認为只是一种“大胆”的假設,并无“精辟”的理論根据。我們是不能同意張启城同学的看法的。玆就下述几方面与張启城同学进行初步商榷。首先,張启城同学臆造文学艺术“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作品”,存在第三种的中立文学艺术:它純粹是“一般的离情别緒等及不包含任何阶級性的自然美”。究竟有沒有中 相似文献
12.
13.
受儒教和英语教育,以及托尔斯泰人道主义思想影响的有岛武郎,面对资本主义的压力,其文学思想从1920年开始出现无产阶级文学倾向.其评论《一个宣言》一方面承认艺术存在阶级性,同时又宣布是属于第三阶级(自己无法指导第四阶级)的文学运动.针对《一个宣言》的内容,广津和郎和片上伸提出了艺术没有阶级性的主张;堺利彦批判有岛武郎的宣言是对指导第四阶级文学运动的逃避;河上肇提出了阶级和艺术完全是二元化的问题的意见.围绕《一个宣言》的论争,实际上讨论了日本近代无产阶级文学兴起初期的两个根本性问题:艺术是否具有阶级性;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实现自我转变,引领社会潮流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争论双方,提出了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真理的客观性是否意味着真理的无阶级性?二是实践主体评价和应用真理时所显示的阶级性是否等于真理本身的阶级属性?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必须搞清真理阶级性本身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是我国哲学界长期争论、众说纷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和其它理论问题一样,被“四人帮”搞得很混乱,他们把阶级性硬塞进了真理,说什么真理也有阶级性。因此,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争论,就同我们和“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斗争密切联系在一起了。我们必须以“四人帮”在这个问题上的谬论为靶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批判,揭穿他们关于“真理有阶级性”的谬论的实质,才能分清理论是非,拨乱反正。 相似文献
16.
17.
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有阶级性,二者之间缺乏必然相关性.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受具有阶级性的主体选择、操纵和控制的,但它如同货币、计划和市场一样,有其自身的性质、发展规律和运行模式,同时,又以其自身的性质扣属性满足不同主体的需要.同一主体对于不同的载体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同一载体在不同的主体身上也会形成不同的需要.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不具有阶级性. 相似文献
18.
19.
江泽民同志于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考察期间第一次明确提出“三个代表”思想,首先强调的就是“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党如何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随后,他对“三个代表”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将这一思想更加系统化的提出,其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这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相似文献
20.
艺术的根本特征既不是形象(形象性),也不是情感(情意性),而是意象(意象性)。意象性是形象性和情意性的综合形态。这样说法,有如下理由: (一)从美的特征与艺术根本特征的关系来看。艺术是审美价值的凝结,艺术美是美的典型形态,艺术和美同属于一个系统。因此,我们可以从美的特征,看到艺术的特征。那么,美的特征是什么? “美的生命在于显现(外形)”,“如果没有美的形式,就没有美;其次,这种美的形式如果真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