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茵 《中外书摘》2010,(2):70-73
雕塑家之妻 玛加丽达是苏联著名雕塑家谢尔盖·科涅库夫的妻子。1924年,经苏维埃政府批准,谢尔盖率团前往美国,筹办俄罗斯艺术展。年轻美貌的玛加丽达名义上是随同丈夫出访,其实,她的真实身份是苏联国家政治保卫总局的女间谍。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根本转型,经久不衰的后苏联文化领域惯例受到了大规模的冲击,在俄罗斯兴起了一场席卷全社会的大众文化风潮。而苏联解体后,西方的大众文化思潮也出其不意的席卷了俄罗斯文化市场,此时统一的文化空间已遭到破坏。随着思想领域的逐步解禁,于俄罗斯学术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文化热。蒸蒸日上的后苏联大众文化发展态势带动的是后苏联文学的发展。下面本文将就大众文学展开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冷战时期,中东地区是美苏对抗的重要地区。苏联解体后,综合国力下降的俄罗斯逐渐失去了在中东的影响力。"阿拉伯之春"爆发前,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存在大多以"调解人"和"中立者"的角色出现,经济和安全利益是俄罗斯在该地区追求的主要目标。随着叙利亚危机和乌克兰危机的爆发与加剧,俄罗斯面临的政治、安全环境不断恶化,促使俄罗斯的中东政策出现重大转变。俄罗斯力图从中东地区中立的劝和调解者向把握事态发展方向的参与者和塑造者转变。俄罗斯通过与中东国家开展军事外交和联合反恐行动,打破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武力垄断。军事外交成为俄罗斯摆脱政治经济危机、捍卫国家利益的特殊手段,其效果既有助于叙利亚危机的政治解决,又巩固了普京在国内的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的中东战略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苏联的中东战略,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双边和多边外交、经济和贸易关系以及文化软实力的输出,对中东国家产生影响."阿拉伯之春"爆发后,俄罗斯在中东的利益受到冲击,主要表现为俄罗斯与中东国家的双边关系弱化、与中东国家的经贸关系受损、中东地区反俄情绪增长等.一方面,俄罗斯利用"阿拉伯之春"对地缘政治所造成的冲击,及时调整了其中东外交战略,提升了中东国家在俄罗斯整体外交战略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俄罗斯利用"阿拉伯之春"后中东地区国际体系变化以及域外大国中东外交政策的调整,重构了其与中东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并在恢复双边关系的基础上,推出了整体性的中东战略.  相似文献   

5.
普京以高得票率蝉联俄罗斯总统表明,他结束了长期以来社会政治斗争纷争不已的局面,实现了政治稳定,俄罗斯政治进入新时期。俄罗斯新一次杜马选举的结果诞生了崭新的杜马格局,这对俄罗斯政局以及未来的政治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同时,"统一俄罗斯"党获胜表明普京推行  相似文献   

6.
"白银时代",是处于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与十月革命后苏联文学之间的阶段,这是一个同样重要的文学时期。这个文学时期与俄罗斯以往的文学时期不同,有着自己的特点,本文将通过对"白银时代"的文学特色的研究,来对俄罗斯文学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2010年9月,杭州,一条狭长的街道,通往一栋普通的居民楼。曾被周恩来称为"我党一部百科全书"的传奇湘女、谍战大戏《风声》女主角原型之一的老地下党员黄慕兰,现在就和两位保姆在此"隐居"。这位曾因出色的情报工作救过周恩来、关向应的"女间谍",今年已经104岁了。  相似文献   

8.
策反老公     
那天,我正在窃取老公身上的"情报",突然被他发现。于是灵机一动对老公说:"我是奉组织之命潜伏到你身边的女间谍……"  相似文献   

9.
吐蕃王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曾经有两次灭佛事件。其中,后一次的达玛赞普灭佛,最终导致了吐蕃王朝的覆灭,使吐蕃进入了历史上的地方势力割据时代,也使藏传佛教进入了历史上的"百年黑暗"时期。本文主要从当时的社会历史发展背景、政治矛盾、经济问题、宗教问题、自然因素等多个角度分析促成达玛灭佛事件的原因,并略述其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克里姆林宫的城墙是红色,与之一墙之 隔的俄罗斯历史博物馆是红色,"红场" 原本是漂亮的广场,却被西方的翻译家翻 译成为了"红场"。莫斯科曾是共产国际 的革命中心,被西方社会称作红色帝国之 都。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国旗变成了 "白蓝红"三色旗,红色之都的颜色是否 有些蜕变?  相似文献   

11.
《老人世界》2013,(3):60-60
俄罗斯联邦委员会2012年12月26日以143票赞成、0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一项以俄罗斯男婴迪玛·雅科夫列夫命名的议案,禁止美国公民领养俄罗斯儿童。议案只需提交总统普京签署即可于2013年生效。  相似文献   

12.
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瓦解了;同样的,从1990年开始南斯拉夫里的盟国也开始陆陆续续分解为独立的国家。苏联、南斯拉夫解体的原因都是政治、经济、社会三个层面的原因。对于苏联,他的苏联模式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管理体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让权力过于集中、官场腐化,最后走向了毁灭。在社会方面,苏联式过分推行俄罗斯大沙文主义,引起了其他民族的不满。南斯拉夫在政治上实行的是联邦制,经济模式也过于分散,生产资料国家没有统一管理,而是分散到个人,导致了社会形态和思想上的分化。在民族问题上,南斯拉夫没有足够的认识,各民族的交流融合不够,导致产生了很多分歧,爆发了民族冲突。  相似文献   

13.
尼基塔·赫鲁晓夫,原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他从追随斯大林,到公开谴责其暴行,释放了数以百万计的受害者;他努力减缓冷战紧张气氛,却引发了柏林与古巴的两次危机。他的一生勾勒了苏联时代的整体画卷。20世纪30年代,苏联爆发了一场由斯大林领导的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镇压对象包括苏联共产党内部人员和高级知识分子,这就是所谓的"大清洗"。  相似文献   

14.
由苏联时期的宣传电影到20世纪60至80年代的战争电影再到21世纪的新电影,俄罗斯的电影文化经历了兴盛与衰落后又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并作为俄罗斯文化历史的一部分,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从苏联电影的发展和当代俄罗斯电影的现状两个方面,对俄罗斯电影文化的发展及其前景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是常任理事国之一,我国最大的陆地邻国,苏联遗产最大的继承者。我国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从此可以看出我国和俄罗斯之间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有密切的来往,俄语人才就是中俄往来的桥梁,可见俄语教学的重要性。为了促进俄语人才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音像资料已经是多媒体时代一个必须的选项,通过音像资料的引入也能够提高俄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正式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历程。按照"激进民主派"最初的设想是用迅速私有化的措施来培育一个广泛的私有者阶层,以期达到迅速建立自由市场经济的目标。然而,经过十余年的转型以后,直到今天,俄罗斯仍然还在通向市场经济的道路上苦苦求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这与俄罗斯私营企业家没有形成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文明"离婚"和理性"复婚" 1991年12月8日,在白俄罗斯风景如画的别洛韦日森林,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和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签订了<别洛韦日协定>,宣告苏联作为一个国际法主体不再存在.  相似文献   

18.
王自立 《老年人》2005,(1):10-11
由乌克兰总统大选而引发的政治危机,背景错综复杂。这场风波,充分反映了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政治格局,凸现了俄罗斯与美国、欧盟等西方势力的较量。乌克兰何去何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乌克兰位于欧洲东部,原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面积60.37万平方公里,人口4998万,宗教信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主义苏联到当代新俄罗斯的转轨过程.不仅涉及其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亦触动了这些转轨领域的深层次背景即政治文化,其中以意识形态为标志的社会思潮变迁最为引人注目和发人深省。在原来信奉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被打破之后,用什么去填补业已形成的思想真空。是俄罗斯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历经一段盲目追求西方民主的狂热时期之后,俄罗斯社会本身已开始对其进行反思.并转向关注思想建设问题.有可能从一个方面为俄社会走向平稳发展创造条件。就当前的俄罗斯而言,思想混乱的状态还未发生根本转变,完成统一思想的创建也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本文从苏俄意识形态教育的变迁与重建为视角研究其变化的阶段特点,为中国意识形态教育提供警示意义,以期有助于加强和改进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服务。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 苏联的解体宣告了两极格局的彻底瓦解和冷战的结束,在国际政治领域.传统的政治、军事等"高级政治"因素的作用下降,而经济、科技、文化等"低级政治"因素的作用上升.面对冷战后纷繁复杂的各类国际政治问题,人们发现很难再简单地按照意识形态进行划线,国家作为唯一的国际行为主体的地位不断遭到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