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负表受贷不偿的意义中土传世文献最早见于西汉,出土文献最早见于战国后期,宋代之后口语文献中少见。欠表受贷不偿义最早见于唐代前期,元明清时期逐渐取代负,且一直使用至今。欠替换负主要与语言表达经济性原则、词义之间的竞争有关。  相似文献   

2.
汉语中有一类反义并列式词语在句中做状语的现象,这些词都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的语素组成,如"旦夕"、"东西"、"前后"、"左右"等。虽然在句中它们都是作为双音节副词用做状语,但是这些词语的起源不同,发展也不平衡。考查发现,它们的演变脉络呈现出意义由实而虚、结构由松散而稳固的规律;而意义的变化和句子结构中位置的改变是它们发生词化、语法化现象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除非……,不……和除非……,(才)……构成一对正反同义结构,二者正反同义的原因是除非一词兼表肯定义和否定义。除非表肯定义时词义近于只有,表否定义时具体词义依句意而定,近于若非非不是除了……之外等。除非的两个词义有着不同的词义生成机制,其否定义源于除和非的同义并列强化,其肯定义源于除非……,不……和……,始/方/才……的语义杂糅和结构重组。  相似文献   

4.
5.
现代汉语中的"只要"一般用作条件连词,表示充分条件关系。"只要"最早出现在唐代文献中,但其出现时仅是副词"只"和动词"要"的临时组合。随着语言的发展,由于社会历史因素和语言内部因素——语位、语用、语义、语音等影响,"只要"逐渐虚化成条件连词。  相似文献   

6.
"虱"是语言中最核心的词之一,本文考查了魏晋时期"虱"语义场的构成、使用及演变情况。魏晋"虱"语义场成员基本源自先秦,包括虱、虮、蚤、蛭、螕,其中"虱"是该语义场的代表词。此后,"蚤"日益发展,开始进入"虱"语义场的核心,在经历了唐宋时期的壮大之后,到明清时期"蚤"逐渐排挤了"虱"而在语言中更受青睐。  相似文献   

7.
"放置"义动词从上古发展到近代经历了一个新旧词更替的过程。"置"是上古至中古时期"放置"义的主导词。到了近代汉语时期,"放"在搭配对象、义域上不断扩大,逐渐取代了"置"成为"放置"义的主导词,沿用至今。现代汉语方言的"放置"义动词比通语中要丰富,既有承传词,又有创新词。各方言中使用的"放置"义动词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8.
汤传扬 《殷都学刊》2020,(4):105-110
近代汉语时期,表"梳子"义词有"梳""梳子""木梳""梳儿""掠头"等。现代汉语方言中表"梳子"义的主导词有:"木梳""梳子""梳"。"梳"呈远隔分布,"木梳"和"梳子"在长江以北基本呈互补分布。将历时考察与共时分布相结合,我们推测在近代汉语词汇发展史上,表"梳子"义的词经历了"梳→梳子/木梳"的演变。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英语俚语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0.
总计性表数副词以唐宋为界发生了系统性的变化,唐宋时期是过渡转变期,唐宋以前凡及凡系占据主导地位,唐宋以后共及共系副词取代了凡及凡系副词的地位。总计性表数副词的系统性变化与不同副词之间的竞争、副词自身词义之间的竞争、副词的语法功能以及汉语史的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1.
"宁可"类取舍句式的演变经历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明清和现当代四个阶段.综观此四个阶段,"宁可"类取舍句式的演变主要呈现以下规律:(一)前标式"宁可"类取舍句式不断增多,而后标式"宁可"类取舍句式不断减少.(二)"宁"的语用频率最终被"宁可(愿、肯)"所超越.(三)"宁可"、"宁愿"、"宁肯"的演变过程呈现不平衡状态.(四)出现了几类固定的取舍句武.这些规律背后有其深刻的动因,即汉语韵律追求"和谐、对称"的审美要求、音步和词的双音节化、语用频率效应以及语言作为一个系统的属性特征等.  相似文献   

12.
《东岳论丛》2017,(12):166-173
名量词"所"由处所词"所"变化而来,学界以往对名量词"所"的历史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对量词"所"的源形式及其变化机制的认识也比较模糊。量词"所"最早产生于秦代,但仅指称瘢痕、印迹单位,指建筑物单位到汉代才出现。从南北朝时期开始,量词"所"的指称功能趋于泛化。唐代以后,量词"所"又倾向于专门表示建筑物的计数单位,呈现出专职化的特点。量词"所"并非来源于指称建筑物的名词"所",而是来源于表示处所的"所",即由具体事物占据的空间处所而转指事物的单位,发生转指变化的机制是认知转喻(metonymy)。转喻是汉语量词形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这个农业社会的国家里 ,人们对土地的崇拜是十分普遍的。但对这同一对象在不同的崇拜者眼里其意义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因此 ,对土地神的人格化也就在不同的时代、不同阶层表现不同。究其本质 ,人与土地的关系是导致其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广州话"类同义"副词历时演变的特点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州话类同义副词的历时演变有其特点:普通话是后起的副词"也"取代了"亦",而广州话则是"半取代式并存型".广州话没有"也","亦"沿用至今,表总括的"都"和表重复的"又"则衍生出类同义与"亦"并存,并呈逐步取代"亦"之势.广州话"类同"义副词历时演变的认知动因是,"都"、"又"与"亦"具有共同的语义基础--"相同性";语用动因则是日常口语交际的需要.这种演变具有自己的演变机制,即"都"、"又"是通过"语义偏移"的途径衍生出"类同"义.  相似文献   

15.
生产力是一个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这个系统中的各要素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真实地剖析一下人类历史会发现,在古猿人时代,天然劳动对象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所起的作用最大,是第一生产力;原始社会末至18世纪中叶大机器工业之前,劳动者的数量是第一生产力;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生产工具(主要指大机器)是第一生产力;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轮"是唐五代时期新兴的一个量词单位。它产生之后,辗转流传一直使用至今,然而在从古到今的传承过渡中,它的称量功能和称量范围却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其形成伊始的表意功能及其古今用法的异同可以看出,量词"轮"的形成与演变主要取决于汉民族特定的思维模式和认知心理,同时也与汉语量词体系的日益成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姪与侄作亲属称谓时是正字和俗字关系。姪从孙吴时期已有从表姑侄关系扩大到表叔侄关系的趋势,而非魏晋时期;姪和侄在魏晋后期同时互用是从姪表叔侄关系开始的,并且二者互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而侄代替姪成为表侄辈关系的专门用词,应在唐代之后。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传统达瓦孜与现代达瓦孜的发展基础、沿革、仪式过程、意义、发展途径进行调查,发现达瓦孜在整个演变与传承中出现的困境和亮点,为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当代类型学家通过跨语言的研究证明,介词类型在语序类型学中占有核心地位。学术界一般认为汉语的语序比较稳定,古往今来变化不大,两千年来语序稳定的唯一重要例外就是前置词短语的位置由动词后移向了动词前。正是这一变迁对汉语介词的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联系项居中原则是语序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原则,介词短语的语序变化对介词类型的影响,要从联系项的语序特点去理解。汉语介词短语语序所发生的历时演变与联系项居中原则的关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0.
冯雪冬 《理论界》2012,(1):128-131
汉语的"衣""裳""裙""裤"发展至今天的"衣裳""衣服""裙子""裤子"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文章在描写这一过程的同时,分析了早期的"衣""裤"的所指和义位,对"裳""裙""裤"之间的关系和"裙""裳"的历时演变进行了探讨,初步确定"衣裳""衣服""裙子""裤子"的产生时间,与《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在相应词条释义上作了商榷,在二典词条引例的基础上将其首现时代提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