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上任第一天就批准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这一事件引起了全球的瞩目。文章阐述了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的含义,以及《京都议定书》实施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由于气候科学的不确定性使得全球变暖议题充满了争议,但政策制定者为了政策制定的方便,在利用气候科学共同体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将全球变暖与二氧化碳排放直接挂钩并由此而制定了各种减排措施,不过这些措施最终由于环境铁律而失效,这也解释了世界气候大会谈判举步维艰的原因。除了政策层面的尝试,科学家们还尝试了各种技术修正方案,但由于气候本身的复杂系统性也失效了。全球变暖并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人类直面的一种情境,应对这种情境需要的是一种在真实性基础上不断学习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4.
1997年7月,此时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京都会议还有5个月的时间,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一项决议。决议反对签署任何在京都会议上达成的未包含限制发展中国家排放温室气体的协议。而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一决议居然是以95:0的压倒性优势通过的,这在参议院的其他议案上是很少见到的。  相似文献   

5.
旨在回顾中国政治学40年的发展状况,并反思和分析中国政治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一方面,中国政治学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制度化、专业化和国际化上;另一方面,在西方化与本土化、科学化与方法多样性、"象牙塔"与政治实用性之间还存在诸多紧张和矛盾.争论的焦点集中于如何理解政治知识的本质以及将政治转化为知识的途径,相关争论表明科学的、普遍的、实证主义的研究路径同特殊的、历史的、情境性的传统存在冲突.倡导"全球本土化"之路或许有助于调和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全球化"与"本土化"之争,整合"全球化"和"本土化"两方面的互惠影响,在方法上兼顾"科学化"和"多样性",并且平衡学理性和社会关联性.  相似文献   

6.
马尔代夫政府于2006年8月组织了一次关于气候问题的会议,与会者包括政府代表、环境和人道主义组织和联合国机构,议题是保护和重新安置“气候难民”,这基本超出了以往关于气候政策的辩论。马尔代夫这样的岛屿小国仅高出海平面几米,环境问题已触及到国家安全的核心,国家的生存也与此息息相关。这些低洼的岛屿国家首当其冲地承受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许多环礁可能会在本世纪消失或无法居住。  相似文献   

7.
从科学到政治: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政治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建英 《国际论坛》2012,(6):7-13,77
作为一种典型的全球公共问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经历了一个从科学到政治的政治化进程。其初期表现为一系列国际气候会议的频繁召开,后期表现为气候问题进入了"安全化"动议。国际社会对诸如气候变化之类的全球公共问题的政治化操作会产生正反两种效果:正面的政治化有利于该问题获得所需的政治支持;反面的政治化由于在成员国间引起政治争议而内耗了所需的公共资源。因此,应该以一种辩证的观点看待全球公共问题治理进程中的政治化现象。未来的全球气候治理应当凝聚更多的政治共识和行动,而不是一味地相互指责、推卸责任。  相似文献   

8.
由武汉大学施雪华教授主编的《政治科学原理》一书,经过全国一批中青年学者几年的辛勤耕耘,已于2001年3月由中山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该书自出版以来的短短三四年内,即已赢得了学界同行的首肯,不少高校将之作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入学考试必读书或重要参考书之一,学界引证率很高。之所以如此,它既与主编个人的学术视野、学术基础和学术品位有关,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年,中国学界曾经发生过一场关于中国是否“有学”的讨论.讨论由《新民丛报》发起,《新世界学报》《大陆》报回应.参与各方均欲以“科学”为标准振兴中学.由于夹杂着不同的政治理想,他们表现出对“科学”概念不同程度的迎拒取舍,以及在“智”与“德”之间反复的斟酌与考量.由此表明,近代中国的学术转型与政治变革无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整体,“科学”概念在理解与运用中的差异,反映了现实语境下学术思想向政治层面延伸与渗透的必然性与多样性,也折射出不同救国理念背后,近代学人无分轩轾的爱国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