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1845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始终从哲学原则出发来思考、解决各种问题。1845年以后,他们从实践出发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实现了伟大的哲学变革。这一变革的重大启示意义在于:当在我们思考、解决问题时,出发点不要回复到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反对的旧哲学上去。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思想发展中,曾经历过“哲学时期”和实证科学的时期。在“哲学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持肯定的态度,哲学成为他们思想发展的核心,哲学原则成为他们思考现实问题的基本依据。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起来反对哲学、否定哲学,“离开哲学基地”。这一“哲学革命”的真实意义是:反对从原则出发,反对站在“哲学基地”上解决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改造的问题,主张从实际出发,通过实证科学的研究来解决对现实的认识和改造的问题。反对哲学、主张实证科学的研究并不意味着否定世界观的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新世界观,它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法。在“世界观”的意义上,我们今天仍然可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但要防止向旧哲学的回复。  相似文献   

3.
从哲学到实证科学: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立场的重大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1845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问题的哲学立场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是从哲学开始的,哲学的立场,成为他们1845年前研究问题的最基本的立场。哲学的立场是:肯定“哲学”,从哲学原则出发解答现实问题。马克思1835年进入波恩大学法律系,1836年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为了给自己的专业奠定一个哲学的基础,马克思同时研究哲学,而且哲学的研究成为他研究的主题,他毕业时的博士论文不是法学论文而是哲学论文。大学初期,马克思形成了他自己名之为“理想主义”的哲学,据他自己所说,这是受康德、费希特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哲学。所谓理想主义,就是对…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5,(5):33-39
欲把"马克思-恩格斯问题"研究引向深入,以达成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目的,确立"问题"研究的"主体自觉"和"方法论自觉"至为重要。为此,必须对这样的问题作出细致而深入的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还是"唯有马克思而没有恩格斯的"?"马克思-恩格斯问题"研究,以"诚"以"信"以"敬"还是"主观化""庸俗化"?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还是"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问题","我们的"还是"马克思恩格斯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哲学变革以前确实抱有在现实中"消灭哲学"又"实现哲学"的思辨观点,但在哲学变革以后,就完全转到以"科学"、"实践"取代"哲学"的立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本质不在于"重建哲学"或"以新哲学取代旧哲学",而在于以"科学"、"实践"取代"哲学",以"科学共产主义"取代"哲学共产主义".国内一些学者仍把马克思哲学变革之前的一些早期文本作为解读"哲学终结论"的重要依据,并把"哲学终结"理解为"哲学重建"或"哲学实现",这是对马克思哲学变革本质的误解.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变革的实质恩格斯写于1877年的《卡尔·马克思》和发表于1883年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两文,都明确地提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我们要提出的问题是:恩格斯为什么没有把马克思的一般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和认识论看成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和认识论没有实质  相似文献   

7.
游兆和先生在《学术研究》2007第8期上发表了《哲学在何种意义上终结》一文,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哲学终结’的历史背景是19世纪实证科学思潮的兴起与德国古典思辨哲学的终结,由此‘哲学终结’也就具有‘思辨哲学’与‘全部哲学’终结的双重含义,而‘哲学’最终将‘消失’在‘实证科学’之中";"一个是‘世界观’,一个是‘逻辑学’,但二者也终将""完结",并认为"断言马克思不是‘哲学终结论者’缺乏历史与逻辑根据"。但是,马克思哲学的"终结"的真实含义在于超越"思辨哲学",而没有否定"全部哲学";马克思的"实证科学"概念只是处于哲学与科学意义张力中的一个含糊的名称,不能断言马克思"随着这种‘历史科学’的诞生,‘哲学’或任何‘历史哲学’也就成为‘多余的’";马克思在终结"思辨哲学"之后拯救出积极世界观,实现了哲学变革并开辟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解放学说。  相似文献   

8.
“马恩差异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嫱嫱 《广西社会科学》2008,153(3):205-208,F0003
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前后,对他们思想的歪曲始终不断,由此形成了各种关于马恩关系问题的观点,其中包括"马恩差异论"。"马恩差异论"起初是由怀疑、敌视、反对马克思主义者引起,此后,在西方,随着"马克思学"的兴起,"马恩一致论"开始转向"马恩差异论"。国内坚持"马恩差异论"的学者不多,大部分还是坚持"马恩一致论"。实际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阅历和气质、志趣和特长、思维方式和研究的侧重面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但他们之间的共同性则是基础性和本质性的方面,他们共同构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对待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应当在坚持差异基础上的一致,反对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起来的观点和完全否定恩格斯的历史地位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为主导创立的,必须体现马克思哲学的真精神;马克思新世界观是新唯物主义,即唯物主义历史观亦即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的见解";恩格斯晚年的理论研究仍然是在阐发他们"共同的见解",虽然在某些方面与马克思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统一性仍然是主要的、基本的,差异是统一中的差异。因此,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形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须"回到马克思"。"回到马克思"只是手段,目的是"正本清源"、"从马克思出发"进而"让马克思走进现时代中国"。  相似文献   

10.
赵庆元 《理论界》2010,(6):22-24
对于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系统阐发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之间的关系,传统观点一直将其理解为一种哲学世界观对于具体科学研究的外部支持关系。文章通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历史发展的深刻分析认为,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不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具有外部学科支持关系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这一"真正的实证科学"的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总论"。  相似文献   

11.
曹淑芹 《阴山学刊》2003,16(6):92-96
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在《提纲》中马克思确立了自己科学的实践观,而在此之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学说,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关于实践概念和实践的特征。《手稿》与《提纲》中实践现有明显的差别,同时《手稿》中实践观的雏形与《提纲》中的科学实践观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2.
普列汉诺夫被誉为"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他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之间的过渡环节。普列汉诺夫是一位具有独创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在唯物史观方面不仅把马恩著作的基本原理具体化,而且独具匠心地提出了新的见解和主张。例如将历史观发展阶段划分为五个阶段,提出"五项因素公式"等。然而,普列汉诺夫在历史观领域的研究存在着缺陷,到了晚年在政治上又犯了严重错误,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值得肯定的是,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展确实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此应该辩证的看待。  相似文献   

13.
历史唯物主义是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在这一过程中,恩格斯不仅以他独特的道路和方法对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发、推动作用,而且还独立探索并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部分重要原理。但不能因此否认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中的主导地位,广松涉的“恩格斯主导说”错误地理解了这一关系。“恩格斯主导说”提醒我们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恩格斯。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宗教世俗化理论是最彻底的宗教世俗化理论,它用当今世界本身的世俗化来说明宗教的世俗化,认为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传统宗教教义的可信性丧失;现代社会功能—结构的巨大变迁使宗教边缘化;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使"天国需要"变成了"尘世需要",对宗教的信仰发展为"对实践理性的信仰",商品货币拜物教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宗教";现代社会人的"角色专门化"和需要的多样化,使宗教信仰成为私人的事情。但是,宗教世俗化并非宗教的消解,它是现代宗教回应现代社会的存在方式。当代世界"宗教复兴"的种种表现,并不能否定当代社会是一个日益世俗化的社会,不能否认宗教世俗化的历史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三个问题——兼答段忠桥教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深入开展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中,必定会遭遇到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尽管恩格斯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者之一,但他和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之间仍然存在着差异。第二个问题是青年时期马克思和成熟时期马克思的关系问题。不应该把这两个时期的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截然分割开来并对立起来。尽管青年时期马克思的思想与成熟时期马克思的思想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差别,但这两个时期的思想又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第三个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的唯一性与解读这一本质的视角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哲学的本质是历史唯物主义,成熟时期的马克思没有提出过历史唯物主义以外的任何其他哲学理论,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则可以从本体论、诠释学、人本主义哲学史等不同的视角来进行。  相似文献   

16.
从青年马克思在《巴黎笔记》时期的总体研究思路来看,他是站在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上,以人本主义的哲学来全面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对于李嘉图的学说也是从抽象的人性角度来进行价值评判的。因此,马克思这时还不能深刻地理解李嘉图科学抽象方法的重要意义。但是,通过对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的摘录和分析,马克思开始认识到李嘉图学说在理论上的彻底性和一贯性,认识到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性,并逐渐开始认同李嘉图的经济学观点。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梦"人民幸福内涵的历史渊源及实践价值研究,必然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存在依据和理论形态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何以可能?这一追问实际包含了两个问题:第一,在实际上是否存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其是否具有合理性。它与现在我们在非严格意义上使用的"马克思幸福观"是否应该有所区别。第二,中国革命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这一命题所指称的过程是否真正发生过。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就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本来面目和本质特性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知和评价问题上的根本态度与根本观点,应该包括马克思的伦理幸福观、哲学幸福观和人民的现实幸福论。哲学幸福观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居于核心地位,幸福本质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幸福观的核心内容。幸福首先是一个关于人的本体论问题,不能仅以道德来界定幸福的内涵。实践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幸福观产生的母体,将唯心主义的幸福观改造成实践唯物主义的幸福观,将幸福感作为成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和必要环节。人民的现实幸福论是马克思的幸福本质论革命的主要成果和标志,从关注现实人的幸福本身转向探求人民的现实幸福实现的途径和条件,经历了从劳动幸福观到实践幸福观的过渡。"人民的现实幸福论"具体化、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路径,"中国特色"人民的现实幸福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理论的基本存在形态及表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核心内容。"中国梦"蕴含的"人民幸福"思想的理论创新则是"人民幸福本位"思想的不断深化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18.
沈湘平 《河北学刊》2005,25(5):17-21
对于马克思哲学自身规定性的研究应该以尊重经典作家自己的判断和论述为前提。与今天形形色色的理解不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他们仅仅知道的一门唯一的科学就是历史科学。本文对马克思哲学这一自我理解进行了分析, 揭示了历史科学的科学内涵,认为其蕴涵的原则、方法不仅对于正确把握马克思哲学十分重要,而且对于今天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王洪波 《北方论丛》2011,(5):114-117
"个人"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一定意义上,这一概念是唯物史观建构的基础性概念。然而,学术界多在社会性维度下阐释这一概念,也即把"个人"放在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中进行理解,对"个人"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和不足。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概念应该包含这样两层内涵:其一,社会性的"个人"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中"个人"概念的主要维度;其二,自然性的、社会性的和关系性的"个人"是依次递展的三个维度。只有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揭示出马克思恩格斯哲学中"个人"概念的真实历史面向。  相似文献   

20.
丁尔纲 《阴山学刊》2010,23(2):106-111
《红太阳的陨落——千秋功罪毛泽东》一书用断章取义与曲解等手法,摘引马克思、恩格斯的片言只语,借以杜撰出许多谬说,旨在挖掘颠覆马克思主义的陷阱。针对所谓马、恩晚年"抛弃"了"共产主义伟大目标",皈依所谓民主社会主义之说,将其所摘全部马、恩文句,一一还原到原著之中显现其全貌及语境的本原内涵。引证马、恩论著中完整的论述,从而充分证明该书此举之伪、之谬。以恢复被歪曲了的马、恩形象,及其艰苦创立并为之奋斗终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共产主义理想之真谛。《陨落》歪曲马、恩颠覆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是:推行所谓的"民主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